给排水快接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82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给排水快接盒,属于建筑给水管道系统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槽体、外壳体和翻板;所述内槽体内设置有上水连接口和下水连接口,外壳体套设在内槽体外侧,所述翻板设置在外壳体内侧,外壳体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翻板的容纳腔,翻板能够以两种状态与内槽体相对布置,其中一种状态为翻板置于内槽体上方,该状态下翻板的表面与外壳体的上端面相平齐,另一种状态为翻板置于该容纳腔内使得内槽体中的上水连接口和下水连接口暴露出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需要时快速连接水池管路、又能在水池闲置时解决空间浪费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给排水快接盒
本技术涉及建筑给水管道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排水快接盒。
技术介绍
现有的建筑给水管道一般是墙体内设上水口,在地面上特定位置设下水口,但是这种构造不适用于实验室环境下的供水和排水,这是由于实验室水池占用空间较大,而且通常是多台同时使用,采用常规的给水管道不仅存在各种管路布设的问题,而且实验室水池在不使用时也存在空间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在需要时快速连接水池管路、又能在水池闲置时解决空间浪费问题的给排水快接盒。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给排水快接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槽体、外壳体和翻板;所述内槽体内设置有上水连接口和下水连接口,外壳体套设在内槽体外侧,所述翻板设置在外壳体内侧,外壳体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翻板的容纳腔,翻板能够以两种状态与内槽体相对布置,其中一种状态为翻板置于内槽体上方,该状态下翻板的表面与外壳体的上端面相平齐,另一种状态为翻板置于该容纳腔内使得内槽体中的上水连接口和下水连接口暴露出来。进一步的,所述内槽体的顶面低于外壳体的顶面。进一步的,所述上水连接口和下水连接口均设置在内槽体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内槽体内设置有下水连接管,下水连接管的管口设为下水连接口。进一步的,所述内槽体内下水连接管的位置低于上水连接口。进一步的,所述内槽体的底部设置为斜坡状,所述下水连接管和上水连接口在该斜坡方向上自下而上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下水连接管的侧端设置有一槽口,所述槽口的底部低于上水连接口。进一步的,所述槽口设置在下水连接管靠近上水连接口的一侧端。进一步的,所述翻板靠近容纳腔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当翻板置于内槽体上方时,该限位块与容纳腔的顶部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翻板设置为两个,且翻板呈对称式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嵌套设置的内槽体和外壳体以及设置在内槽体内的上水连接口和下水连接口,配合设置的翻板及容纳腔,能够实现使用时将翻板翻至容纳腔,而不用时翻板盖在内槽体上方与外壳体顶面衔接为一平面,配合移动式水池使用,实现快速连接水池管路,又在水池闲置时解决空间浪费问题,尤其适用于实验室等场地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内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内槽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槽体,11.上水连接口,12.下水连接口,13.下水连接管,131.槽口,2.外壳体,21.容纳腔,3.翻板,31.限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给排水快接盒,包括内槽体1、外壳体2和翻板3,内槽体1的顶面低于外壳体2的顶面;如图3-图5所示,所述内槽体1内设置有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外壳体2套设在内槽体1外侧,所述翻板3设置在外壳体2内侧,外壳体2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翻板3的容纳腔21,翻板3能够以两种状态与内槽体1相对布置,其中一种状态为翻板3置于内槽体1上方,该状态下翻板3的表面与外壳体2的上端面相平齐,另一种状态为翻板3置于该容纳腔21内使得内槽体1中的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暴露出来。使用时,首先将给排水快接盒预埋在建筑地面以下,其中外壳体2的顶面与地面相平齐,将地面上预埋好的上水管头置于上水连接口11中,下水连接口12则与地面上预埋好的下水管路相连通;本给排水快接盒与移动式水池相配合使用,该移动式水池具有分别用于供水和排水的相应管路。当需要使用水池时,将移动式水池推至靠近给排水快接盒处,打开翻板3将其置于容纳腔21中使得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暴露出来,此时将移动式水池的用于供水和排水的相应管路分别与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连接,则可实现水池的正常使用;当不需要使用水池时,将上述连接拆除,然后提出翻板3盖到内槽体1上方,此时翻板3与外壳体2顶面及地面均相平齐,将移动式水池集中放置,不影响普通地面的使用,解决了空间浪费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翻板3设置为两个,且翻板3呈对称式结构,翻板3靠近容纳腔21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31,当翻板3置于内槽体1上方时,该限位块31与容纳腔21的顶部相连接,用于此时翻板的限位和固定。本实施例中的内槽体1底部设置有下水连接管13和上水连接口11,便于与移动式水池的排水管和上水管的连接,下水连接管13的管口即为下水连接口12。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将内槽体1的底部设置为斜坡状,内槽体1内下水连接管13的位置低于上水连接口11,即所述下水连接管13和上水连接口11在该斜坡方向上自下而上设置,同时,下水连接管13的侧端设置有一槽口131,所述槽口131的底部低于上水连接口11,槽口131设置在下水连接管13靠近上水连接口11的一侧端。采用本方案的效果是,上水连接口在启用或关闭时容易有水流出,采用该斜坡以及槽口的结构就能够使上水连接口溢出的水直接流至下水口而快速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给排水快接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槽体(1)、外壳体(2)和翻板(3);所述内槽体(1)内设置有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外壳体(2)套设在内槽体(1)外侧,所述翻板(3)设置在外壳体(2)内侧,外壳体(2)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翻板(3)的容纳腔(21),翻板(3)能够以两种状态与内槽体(1)相对布置,其中一种状态为翻板(3)置于内槽体(1)上方,该状态下翻板(3)的表面与外壳体(2)的上端面相平齐,另一种状态为翻板(3)置于该容纳腔(21)内使得内槽体(1)中的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暴露出来。/n

【技术特征摘要】
1.给排水快接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槽体(1)、外壳体(2)和翻板(3);所述内槽体(1)内设置有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外壳体(2)套设在内槽体(1)外侧,所述翻板(3)设置在外壳体(2)内侧,外壳体(2)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翻板(3)的容纳腔(21),翻板(3)能够以两种状态与内槽体(1)相对布置,其中一种状态为翻板(3)置于内槽体(1)上方,该状态下翻板(3)的表面与外壳体(2)的上端面相平齐,另一种状态为翻板(3)置于该容纳腔(21)内使得内槽体(1)中的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暴露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排水快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体(1)的顶面低于外壳体(2)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排水快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连接口(11)和下水连接口(12)均设置在内槽体(1)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给排水快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体(1)内设置有下水连接管(13),下水连接管(13)的管口设为下水连接口(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恒刚王鸿志郭超
申请(专利权)人:九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