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851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包括上套筒、连接件、下套筒,所述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套筒与所述下套筒,所述连接件上开有凹槽,所述下套筒包括下连接部、第一倾斜部、下安装部,所述下安装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下连接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倾斜部将所述下安装部与所述下连接部连接,所述下套筒至少包括两个楔子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楔子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楔子与所述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插入至所述凹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采用楔子与支撑板组合的方式形成模具,实现内大外小模具脱模,设计巧妙;模具可重复使用,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大外小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内大外小模具。
技术介绍
耐火材制品有一种呈酒杯状圆环内孔,该孔为内大外小状盲孔,尺寸只有酒杯大小,压制后无法脱模。原来采用木质加工模具,经高温烧结工序燃烧消除,但模具为一次性使用,大批量生产时成本太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内大外小模具,以解决现有的内大外小模具压制后无法脱模,而且模具为一次性使用,大批量生产时成本高的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包括上套筒、连接件、下套筒,所述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套筒与所述下套筒,所述连接件上开有凹槽,所述下套筒包括下连接部、第一倾斜部、下安装部,所述下安装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下连接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倾斜部将所述下安装部与所述下连接部连接,所述下套筒至少包括两个楔子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楔子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楔子与所述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插入至所述凹槽中。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上连接柱与下连接柱,所述上连接柱与所述上套筒连接,所述下连接柱插入所述下套筒的通孔中,所述上连接柱插入所述上套筒的通孔中。进一步的,所述楔子共有两个,所述支撑板共有四个。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台均呈燕尾状。进一步的,所述上套筒包括外伸部、第二倾斜部与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外伸部呈柱形,所述外伸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上连接部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倾斜部将所述外伸部与所述上连接部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具有以下优势:1、采用楔子与支撑板组合的方式形成模具,实现内大外小模具脱模,设计巧妙;2、模具可重复使用,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图1为本技术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套筒第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件第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件第二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下套筒第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下套筒第二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上套筒;101、外伸部;102、第二倾斜部;103、上连接部;2、连接件;201、上连接柱;202、下连接柱;203、凹槽;3、下套筒;301、下安装部;302、第一倾斜部;303、下连接部;304、凸台;305、支撑板;306、楔子。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与附图3-6,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包括上套筒1、连接件2、下套筒3,所述连接件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所述连接件2上开有凹槽203,所述下套筒3包括下连接部303、第一倾斜部302、下安装部301,所述下安装部30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下连接部303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倾斜部302将所述下安装部301与所述下连接部303连接,所述下套筒3至少包括两个楔子306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05,所述楔子306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05之间,所述楔子306与所述支撑板305上均设置有凸台304,所述凸台304插入至所述凹槽203中。具体的,所述上套筒1整体呈圆柱形,中部开有圆形通孔,所述连接件2插入至通孔中对所述上套筒1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筒3整体呈中空圆柱形结构,所述连接件2上设置有凹槽203,所述下套筒3内壁上设置有凸台304,所述连接件2伸入至所述下套筒3中,使所述凸台304与所述凹槽203卡接,使所述连接件2与所述下套筒3固定连接,所述楔子306与所述支撑板305形状相似,所述下套筒3包括下连接部303、第一倾斜部302、下安装部301,所述下连接部303与所述下安装部301均呈柱形,所述下安装部30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下连接部303的横截面积,因此所述下套筒3不能够出模,所述下套筒3为分体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楔子306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05,所述楔子306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05之间,所述下套筒3采用分体式设计,在取出所述下套筒3时可以分别取出所述楔子306与所述支撑板305,形成内大外小模腔。取出模具时,抽出所述上套筒1,将所述连接件2暴露,夹持所述连接件2,抽出所述连接件2,将所述下套筒3暴露,取所述下套筒3时,夹持所述楔子306上的所述凸台304,拉动所述凸台304,使所述楔子306向取出所述连接件2后腾出的空间移动,将所述楔子306取出,所述楔子306取出完成后,两个所述支撑板305之间存在间隙,夹持所述支撑板305上的所述凸台304,拉动所述支撑板305向取出所述连接件2后腾出的空间移动,使所述下连接部303、第一倾斜部302、下安装部301完全脱离模腔,取出所述支撑板305,完成对所述下套筒3的拆卸,形成内大外小的模腔。优选的,所述连接件2包括上连接柱201与下连接柱202,所述上连接柱201与所述上套筒1连接,所述下连接柱202插入所述下套筒3的通孔中,所述上连接柱201插入所述上套筒1的通孔中,所述上连接柱201的高度与所述上套筒1高度相同,所述下连接柱202高度与所述下套筒3高度相同,所述上连接柱201与所述下连接柱202将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连接,同时将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的通孔封闭,防止在浇筑时,泥料进入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中,造成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堵塞。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实施例一内大外小模具进行进一步优化:所述楔子306共有两个,所述支撑板305共有四个。具体的,在拆除所述下套筒3时,首先夹住两个所述楔子306上的所述凸台304,拉动所述凸台304向所述连接件2腾出的空间移动,然后按照顺序拉动所述支撑板305,将所述支撑板305取出,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板305,在成型较小的模腔时,防止所述支撑板305因数量较少,所述支撑板305横截面对应的圆心角较大而不能出模。优选的,所述凹槽203与所述凸台304均呈燕尾状,采用燕尾状的所述凸台304与所述凹槽203配合,使所述连接件2与所述下套筒3结合更为紧密。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实施例一内大外小模具进行进一步优化:所述上套筒1包括外伸部101、第二倾斜部102与上连接部103,所述上连接部103与所述外伸部101呈柱形,所述外伸部10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上连接部103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倾斜部102将所述外伸部101与所述上连接部103连接。具体的,参见附图2,所述外伸部101便于对所述上套筒1进行夹持并取出,所述第二倾斜部102与所述上连接部103用于成型模腔倾斜的开口。虽然本技术披露如上,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套筒(1)、连接件(2)、下套筒(3),所述连接件(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所述连接件(2)上开有凹槽(203),所述下套筒(3)包括下连接部(303)、第一倾斜部(302)、下安装部(301),所述下安装部(30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下连接部(303)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倾斜部(302)将所述下安装部(301)与所述下连接部(303)连接,所述下套筒(3)至少包括两个楔子(306)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05),所述楔子(306)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05)之间,所述楔子(306)与所述支撑板(305)上均设置有凸台(304),所述凸台(304)插入至所述凹槽(203)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套筒(1)、连接件(2)、下套筒(3),所述连接件(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套筒(1)与所述下套筒(3),所述连接件(2)上开有凹槽(203),所述下套筒(3)包括下连接部(303)、第一倾斜部(302)、下安装部(301),所述下安装部(30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下连接部(303)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倾斜部(302)将所述下安装部(301)与所述下连接部(303)连接,所述下套筒(3)至少包括两个楔子(306)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05),所述楔子(306)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05)之间,所述楔子(306)与所述支撑板(305)上均设置有凸台(304),所述凸台(304)插入至所述凹槽(203)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大外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包括上连接柱(201)与下连接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传营王瑞孙红朝毛中磊张军张猛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