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8092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室内装修打孔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为了解决现有的吊顶钻孔装置操作不便,工人劳动强度高,安全性较低,成孔质量差的问题;包括底部支架、爬升杆,底部支架上设置有套筒,套筒的轴线竖直,爬升杆滑动穿插于套筒中,爬升杆的顶端安装有冲击钻;还包括压杆、举升臂,压杆的腰部与底部支架铰接,举升臂的一端与压杆铰接、另一端与爬升杆铰接,举升臂、压杆、爬升杆围合成三角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而成,在保证精准度的情况下实现省时省工,且保障了工人的健康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
本技术属于室内装修打孔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
技术介绍
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吊顶起到了弥补原建筑结构的不足、增强装饰效果、丰富室内光源层次、隔热保温、分割空间等作用。而在吊顶的安装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对房屋顶板进行打孔、安装吊筋。由于层高原因,人工打孔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不借助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人力来挪动梯子再使用电钻进行打孔,这样的方法极其浪费人力;而借助现场制作的临时辅助工具(例如将电钻绑在方木或者钢管顶部)进行打孔时极易在打孔位置出现偏差,且由于增加了施工荷载以及工具自身的体积过大,致使工人施工更加的复杂困难,加大了工人的体力消耗,且具有多种不安全因素。专利号为201721081465.X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室内装饰吊顶打孔工具》,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来实现安装冲击钻的支撑杆上升、下降,进而完成顶板钻孔;但平行四边形机构在提升支撑杆的同时,也会给支撑杆带来横向的移动,使得钻头难以对准孔位,成孔精度差、容易产生空身偏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吊顶钻孔装置操作不便,工人劳动强度高,安全性较低,成孔质量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包括底部支架、爬升杆,底部支架上设置有套筒,套筒的轴线竖直,爬升杆滑动穿插于套筒中,爬升杆的顶端安装有冲击钻;还包括压杆、举升臂,压杆的腰部与底部支架铰接,举升臂的一端与压杆铰接、另一端与爬升杆铰接,举升臂、压杆、爬升杆围合成三角形结构。r>进一步地,所述爬升杆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集灰斗,冲击钻设置在集灰斗内。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架包括支脚架、调节杆,支脚架包括立管和分布在立管周身的支腿,调节杆和立管上均分布有竖直排列的横向贯穿孔,调节杆上横向贯穿孔和立管上横向贯穿孔的孔距相同,调节杆插入立管内,横向贯穿孔中穿入螺栓连接;套筒和压杆设置在调节杆上。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上位于压杆上方设置有握柄。进一步地,所述爬升杆为方钢管、套筒为方形钢套筒。进一步地,所述爬升杆上位于套筒上方设置有上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压杆的手柄部包裹有止震套筒。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和立管是镀锌钢管。进一步地,所述套筒有两个,竖向排列,分别位于举升臂与爬升杆铰接点的上方和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势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支脚架利用了三角形自身的稳定性,用于提升装置的稳定性,压杆利用了杠杆原理尤其是省力杠杆原理降低了钻孔难度提升了工效,安装冲击钻的爬升杆限制在套筒中,爬升杆仅有上下滑动的自由度,钻孔竖直,减小操作难度、使工作更为平顺。压杆手持部位包裹的止震套筒采用绝缘海绵材料,达到了绝缘减震、保护施工人员安全的作用。装置整体采用合金制成,可自由拆卸自由组装灵活度极高,在保证了自身刚度的同时又减小了自身的重量,既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又方便拆卸转运,由于合金可多次重复利用、环保、外表美观不易损坏、可应对多种施工环境且价格低廉,适于大批量生产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腿;2-立管;3-螺栓;4-横向贯穿孔;5-调节杆;6-压杆;7-套筒;8-举升臂;9-上限位;10-爬升杆;11-集灰斗;12-冲击钻;13-握柄;14-止震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理解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而不代表产品的实际比例和真实形状,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结构相同或功能相同但结构相似的部分。在本文中,“平行”、“垂直”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它也可以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该产品时允许的误差。另外,“垂直”不仅包括在空间中两物体直接相接的互相垂直,还包括在空间中两物体不相接时的互相垂直。如图1、图2所示;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构件为底部支架。在现场施工中,工人通常都是手工定做方木,再将电钻安装在端头进行打孔作业,下方只有一根方木来支撑没有固定支点,工人需要一直抱着、扶着这种简易工具才能进行操作,这样的方法过于简易粗糙,精准度不高而且浪费人力。本实施例采用镀锌钢管制作成底部支架。底部支架包括支脚架、调节杆5,支脚架包括立管2和分布在立管2周身的三条支腿1,调节杆5和立管2上均分布有竖直排列的横向贯穿孔4,调节杆5上横向贯穿孔和立管2上横向贯穿孔的孔距相同,调节杆5插入立管2内,横向贯穿孔4中穿入螺栓3连接。通过调整调节杆5插入立管2的深度,调整打孔高度,适应不同的层高。传统老式的临时装置多为方木拼接而成,操作不便,而且极为笨重,需要人工举升发力对房顶进行打孔,本身电钻为大功率冲击钻,自重高达十几千克,再加上用方木订制的临时工具就更加不易施工,而且在手持这种装置的同时还需要人工瞄准,增大了施工难度。这时本装置的第二部分构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构件为本装置的核心构件,由爬升杆10、压杆6、举升臂8、连接螺栓组成,调节杆5上设置有套筒7,套筒7的轴线竖直,爬升杆10滑动穿插于套筒7中,爬升杆10为方钢管、套筒7为方形钢套筒,套筒7限制爬升杆10仅具有上下移动的自由度。爬升杆10的顶端安装有冲击钻12,压杆6的腰部与底部支架铰接,举升臂8的一端与压杆6铰接、另一端与爬升杆10铰接,举升臂8、压杆6、爬升杆10围合成三角形结构;套筒7有两个,竖向排列,分别位于举升臂8与爬升杆10铰接点的上方和下方。下压压杆6,举升臂8推动爬升杆10爬升,压杆6卸力,爬升杆10在重力作用下下滑,爬升杆10上位于套筒7上方设置有上限位9,爬升杆10下滑至钻头退钻后套筒7抵住上限位9将爬升杆10托起。铰接部位采用连接螺栓同时贯穿两个构件,保证了两个构件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压杆6自身在铰接点两端的长短不一致,形成了一个省力杠杆,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压杆6手持端包裹一层止震套筒14,止震套筒14采用绝缘海绵,由于电钻工作时震动较大,对工人的自身健康也极为不利,同时也影响工效,而在手持部位增加一圈绝缘海绵既能减小震动又能在漏电时达到绝缘效果,极大地增加了该装置的安全性。爬升杆10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集灰斗11,冲击钻12设置在集灰斗11内,冲击钻12打孔时,碎屑落入集灰斗11内,避免飞溅。调节杆5上位于压杆6上方设置有握柄13,钻孔时,工人一手握握柄13扶持底部支架,一手下压压杆6开钻。本装置调节杆5和立管2为承插连接,只需要将调节杆5插入立管2中,通过螺栓3插入横向贯穿孔4中进行固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简单快捷,只需要一把扳手就可以单人进行组装拆卸,极大地提升了功效、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由于螺栓自身材质的特性,确保了连接的稳定性,降低了施工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架、爬升杆(10),底部支架上设置有套筒(7),套筒(7)的轴线竖直,爬升杆(10)滑动穿插于套筒(7)中,爬升杆(10)的顶端安装有冲击钻(12);还包括压杆(6)、举升臂(8),压杆(6)的腰部与底部支架铰接,举升臂(8)的一端与压杆(6)铰接、另一端与爬升杆(10)铰接,举升臂(8)、压杆(6)、爬升杆(10)围合成三角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架、爬升杆(10),底部支架上设置有套筒(7),套筒(7)的轴线竖直,爬升杆(10)滑动穿插于套筒(7)中,爬升杆(10)的顶端安装有冲击钻(12);还包括压杆(6)、举升臂(8),压杆(6)的腰部与底部支架铰接,举升臂(8)的一端与压杆(6)铰接、另一端与爬升杆(10)铰接,举升臂(8)、压杆(6)、爬升杆(10)围合成三角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杆(10)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集灰斗(11),冲击钻(12)设置在集灰斗(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板吊孔简易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包括支脚架、调节杆(5),支脚架包括立管(2)和分布在立管(2)周身的支腿(1),调节杆(5)和立管(2)上均分布有竖直排列的横向贯穿孔(4),调节杆(5)上横向贯穿孔和立管(2)上横向贯穿孔的孔距相同,调节杆(5)插入立管(2)内,横向贯穿孔(4)中穿入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泽远王鑫耿海江王芸杰朱保郭胜利淡鹏飞李瑞豪赵奎秦晓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