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6637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马铃薯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装置,包括水箱和多个栽培基槽;水箱底部有一出水口,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多个滴灌管道相连接,滴灌管道分别通向不同的栽培基槽,栽培基槽的长边为玻璃面,短边为海绵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利用了水箱滴灌,可以做到对马铃薯进行适时的滴灌和水肥一体化;并且其滴灌管分布均匀,可以使马铃薯获得均匀、充分的水分和营养,以保证长势;(2)玻璃可随时拆卸和观察马铃薯根系、薯块的生长情况;(3)在栽培基槽的侧面设置有遮光布,以便于马铃薯在黑暗的条件生长,从而顺利结实;(4)安装玻璃拆卸可以根据马铃薯的生长需要分批采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马铃薯繁育
,具体涉及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马铃薯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种薯质量的控制和安全生产与标准化栽培在提高单产水平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种薯生产实践表明,种薯生产微型化,栽培技术标准化可以有效的减少病毒和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传播。关于脱毒马铃薯的繁育,以下的文献进行过披露:张希近等人在《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一文中披露:马铃薯在培养时,温室采用钢管焊接,高度1.8-2m,跨度为9.6m,温室顶部覆盖塑料布,再覆盖45目尼龙网纱,室内中间留80cm人行道,两边按2m宽筑出小畦,畦内土壤挖塇过筛摊平,每亩施入辛硫磷颗粒剂4~5kg,马铃薯专用肥50kg混硫酸钾20kg,畦内覆废旧尼龙网纱,上铺5cm厚蛭石。上述繁育培养并未涉及到如何滴灌马铃薯种薯,而滴灌在整个繁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针对于上述文献所未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改进,专利技术一种能适时的对微型马铃薯进行滴灌的繁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适时的对微型马铃薯进行滴灌的繁育装置。本技术的装置在使用中,定植以后,通过滴灌管一次性的将水浇透浇足,然后利用小拱棚保温保湿,以利于组培苗生根。在小拱棚中,使用以下的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水箱和多个栽培基槽;水箱底部有一出水口,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多个滴灌管道相连接,滴灌管道分别通向不同的栽培基槽;滴灌管位于栽培基槽的上方;水箱可以是圆柱体形的,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的,水箱可以采用合适结构的水箱架,以便于对其进行支撑,水箱上出水管道的高度高于栽培基槽的高度,以便于利于水自身的重力使其流出到各个滴灌管道中;若是水箱上出水管道的高度低于栽培基槽的高度,则需要采用抽水泵将水箱中的水抽出,以便于滴灌。上述的两种方式均可采用。栽培基槽为长方体形,栽培基槽的长边由两块玻璃面所组成,栽培基槽短边的两面由第一海绵层、第二海绵层所组成;第一海绵层、第二海绵层分别与其相邻的玻璃面可拆卸连接;栽培基槽内的底部有第三海绵层,第三海绵层与栽培基槽的横截面积相等;在两块玻璃面上覆盖有黑色的遮光布层;所述的滴灌管位于栽培基槽的上方且与栽培基槽的左端上沿相贴合;栽培基槽内部有基质层。出水口处的出水管道上还设置有流量计,用以计量总的浇灌用水量。在每一根滴灌管道上也设置有流量计,用以计量每一个栽培基槽中马铃薯的滴灌量。出水口处的出水管道上有总阀门。每一根滴灌管道上均设置有单向阀门。基质层是由质量比为8:1的草炭土和蛭石均匀混合而成。栽培基槽的宽度为5~15cm。第一海绵层和第二海绵层的厚度、大小均相同。在每一根滴灌管道的下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出水圆孔。相邻出水圆孔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所有的出水圆孔尺寸都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所提供的装置,利用了水箱滴灌,可以做到对马铃薯进行适时的滴灌和水肥一体化;并且其滴灌管分布均匀,可以使马铃薯获得均匀、充分的水分和营养;以保证长势;(2)在栽培基槽的两块玻璃面上设置有遮光布,以便于使马铃薯在黑暗的条件生长,从而顺利结薯;(3)采用了玻璃面+海绵层的结构,使马铃薯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方面能获得足够的水份,另一方面又能在透气的环境下生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栽培基槽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箱,2-栽培基槽,3-出水口,4-出水管道,5-滴灌管道,6-第一海绵层,7-第二海绵层,8-第三海绵层,9-基质层,10-阀门,11-单向阀门,12-流量计,13-遮光布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现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实施例1在小拱棚中,使用以下的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水箱1和多个栽培基槽2;水箱1底部有一出水口3,出水口3通过出水管道4与多个滴灌管道5相连接,滴灌管道5分别通向不同的栽培基槽2;滴灌管道5位于栽培基槽2的上方;水箱1可以是圆柱体形的,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的,水箱1可以采用合适结构的水箱支架,以便于对其进行支撑。栽培基槽2为长方体形,栽培基槽2的长边由两块玻璃面所组成,栽培基槽2短边的两面由第一海绵层6、第二海绵层7所组成;第一海绵层6、第二海绵层7分别与其相邻的玻璃面可拆卸连接(海绵层和玻璃面外侧有卡扣,通过卡扣使两者可拆卸连接);栽培基槽2内的底部有第三海绵层8,第三海绵层8与栽培基槽2的横截面积相等;在两块玻璃侧面覆盖有黑色的遮光布层13;(附图中遮光布层13为掀起之后的状态图)栽培基槽2内部有基质层9,基质层9是由质量比为8:1的草炭土和蛭石均匀混合而成,将马铃薯栽培于上述的基质层9中,有利于其生长。出水口3处的出水管道4上还设置有流量计12,用以计量总的浇灌用水量。在每一根滴灌管道5上也设置有流量计12,用以计量每一个栽培基槽2中马铃薯的滴灌量。出水口3处的出水管道4上有总阀门10。每一根滴灌管道5上均设置有单向阀门11,用以控制每根滴灌管道5中的用水量。栽培基槽2的宽度为5~15cm。第一海绵层6和第二海绵层7的厚度、大小均相同,第一海绵层6和第二海绵层7关于栽培基槽2的中心呈轴对称分布。在每一根滴灌管道5的下底部均设置有多个出水圆孔。相邻出水圆孔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所有的出水圆孔尺寸都相同,以便于充分的实现滴灌,并且使滴灌的水量均匀。在繁育微型马铃薯时,栽培管理参照以下的步骤进行:S1:组培苗先炼苗(放室外1周至2周);S2:将上述的装置置于小拱棚中,然后将苗株清洗干净并定植在栽培基槽2上,栽培基槽2上的两侧的玻璃面都设置有黑色遮光布,栽培时,保证每株的间隙10cm、15cm、20cm、25cm;S3:定植后,水要浇透浇足,采用小拱棚保湿保温,以利于组培苗生根,间隔3-4天浇一次水,一周后可掀拱棚;S4:待马铃薯苗长到生殖生长时期,掀开黑布观察匍匐茎和种薯的生长大小,待大部分种薯生长到需要的重量或大小时,将栽培基槽2放平,并将其一侧的玻璃面打开,采收出所需要的种薯然后再将玻璃面回归原位,待下一批的微型薯长大。利用此原理可以多批次采收统一规格的种薯;肥水管理按传统常规进行。采用上述的装置来繁育微型马铃薯,保证了马铃薯苗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并且为马铃薯提供了必要的透气性环境,有利于马铃薯苗顺利的结实,从而筛选到理想的马铃薯种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水箱和多个栽培基槽;所述水箱底部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多个滴灌管道相连接,所述滴灌管道分别通向不同的栽培基槽;所述的滴灌管位于栽培基槽的上方且与栽培基槽的左端上沿相贴合;/n所述的栽培基槽为长方体形,栽培基槽的长边由两块玻璃面所组成,栽培基槽短边的两面由第一海绵层、第二海绵层所组成;第一海绵层、第二海绵层分别与其相邻的玻璃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的栽培基槽内的底部有第三海绵层,第三海绵层与栽培基槽的横截面积相等;在两块玻璃面上有黑色的遮光布层;/n所述的栽培基槽内部有基质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水箱和多个栽培基槽;所述水箱底部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多个滴灌管道相连接,所述滴灌管道分别通向不同的栽培基槽;所述的滴灌管位于栽培基槽的上方且与栽培基槽的左端上沿相贴合;
所述的栽培基槽为长方体形,栽培基槽的长边由两块玻璃面所组成,栽培基槽短边的两面由第一海绵层、第二海绵层所组成;第一海绵层、第二海绵层分别与其相邻的玻璃面可拆卸连接;所述的栽培基槽内的底部有第三海绵层,第三海绵层与栽培基槽的横截面积相等;在两块玻璃面上有黑色的遮光布层;
所述的栽培基槽内部有基质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处的出水管道上还设置有流量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繁育微型马铃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处的出水管道上有总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川梁金平张志勇周美玲黄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