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6161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3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以及支架组件;其中,壳体设有容纳空间;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支架组件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壳体,支架可在隐藏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切换,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良好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无线移动充电电源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电子设备自身的电池容量有限,因此经过需要外部的移动电源作为补给站。现有的无线充电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带支架的无线充电底座,其主要缺点包括:底座本身不带电池,只能在插电的状态下给设备充电,不具备移动性;支架结构复杂,需要通过多个动作才能打开,不具备操作便利性且体积较大;另一类是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其主要缺点包括:仅支持设备卧式充电,可覆盖的场景有限且无线充电对准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设有容纳空间;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其内部配置有可充电电池,支架组件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壳体,支架可在隐藏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切换,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良好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A-A处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4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另一种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支架组件收容状态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支架组件伸出状态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A-A处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可支持多种充电姿态的无线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可充电电池120(在有些实施例中可以没有可充电电池,而仅通过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供电)、无线充电线圈130以及支架组件14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具体而言,请一并参阅图3,图3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壳体110设有容纳空间1101,可充电电池120以及无线充电线圈130均设于所述容纳空间1101内,无线充电线圈130与所述可充电电池120电性连接(包括通过控制电路板160电性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对应所述壳体110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是:给线圈(也即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100的无线充电线圈130)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电子设备200中的感应线圈,图中未示)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无线充电装置100)转移到接收端(电子设备200)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产品。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了前壳1110和后盖板1120,前壳1110和后盖板1120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101,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或者拆解为其他种形式的板材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支架组件140与所述壳体110活动连接,以改变所述壳体110的支撑状态,进而使得待充电的电子设备可以多种姿态进行充电。请一并参阅图1、图4、图5以及图6,图4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另一种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充电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中是一种对电子设备200平卧式支撑的状态,而图6中为对电子设备200倾斜的立式支撑状态,两种不同的状态,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该壳体11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1和所述第二表面112的若干侧面113;需要说明是的,本实施例中的以长方体结构的壳体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130对应所述第一表面111设置;所述支架组件140可收容或者伸出于所述壳体110,进而改变所述壳体110的支撑状态,详见图1中状态为支架组件140的收容状态,图5中状态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设有容纳空间;/n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n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容纳空间;
无线充电线圈,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设置,并可对靠近该侧表面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支架组件,与所述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板以及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可联动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面;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所述支架组件可联动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伸出或者收回于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支架板从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处于伸出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架板从所述壳体的第二表面处于伸出状态,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在该状态下可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立式充电;所述第一支架板处于收回状态时,第二支架板也处于收回状态,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在该状态下可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卧式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的收回状态下可触发关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或者切换成不同的无线充电线圈工作以满足不同待充电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分别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架板铰接,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的联动;所述第一支架板和所述第二支架板的伸出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架板用于对待充电电子设备进行辅助支撑,所述第二支架板用于对所述壳体进行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板在伸出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表面共同形成待充电电子设备的承载空间;待充电电子设备同时抵靠所述第一支架板以及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收回状态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