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束、管程接头和管盘。其中,换热管束包括若干间隙装设在壳体内部的换热管;两管程接头分别装设在壳体端头,管程接头沿其轴线方向具有依次导通的第一连接段、管盘固定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用于和外部管道连接,第二连接段与壳体端头密封连接;两管盘分别装设在换热管束末端,用于固定换热管;管盘边缘均与管盘固定段内壁密封连接,换热管束末端通过第二连接段延伸到管盘固定段,两管盘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腔开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壳体与管程接头的具体结构,以及管盘的装设位置,实现了该装置易于装配、换热效率高且连接密闭性强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医药、电子领域,广泛使用换热器进行气体或液体的热能交换。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管式换热器,壳体侧壁开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壳体内部设置若干换热管,通过壳体两端的固定盘将壳体分为入口腔、出口腔以及换热腔,在换热腔内使壳体内的流体与换热管接触,实现换热,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但入口腔和出口腔承受压力较大,因此固定盘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要求较高,往往增加了工艺难度和次品率。此外,入口腔或出口腔与外部管道连接不便,降低了整体结构的实用性。因此,能否设计一种换热器,易于装配、换热效率高且连接密闭性强,是本专利想要实现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式换热器,实现了该装置易于装配、换热效率高且连接密闭性强,是本专利想要实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呈管状结构;换热管束,包括若干间隙装设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管;管程接头,两所述管程接头分别装设在所述壳体端头,所述管程接头沿其轴线方向具有依次导通的第一连接段、管盘固定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和外部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壳体端头密封连接;管盘,两所述管盘分别装设在所述换热管束末端,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其中,所述管盘边缘均与所述管盘固定段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束末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到所述管盘固定段,两所述管盘之间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开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本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管式换热器,一方面,通过将壳体与管程接头分开设置,便于将换热管束装设在壳体内部后再装设管程接头,易于装配;另一方面,管盘装设在管程接头内部,在使用过程中,换热腔与第一连接段内部的介质可同时对管盘施压,管盘两侧同时受力有利于管盘连接的密闭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管盘固定段之间具有缓冲段;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内径小于所述管盘固定段内径,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管盘之间设有一空腔,以形成所述缓冲段;所述空腔用于接通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换热管束,以减缓介质在所述换热管内的流速。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管程接头的具体结构,通过在第一连接段和管盘固定段之间设置缓冲段,换热介质先从第一连接段进入缓冲段,再通过空腔进入不同的换热管,通过空腔的缓冲以及第一连接段和管盘固定段内径的变化,使换热介质进入换热管的流速降低,有利与增加换热管内介质在换热腔停留的时间,进而充分换热,增加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管盘固定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具有通孔段;所述管程接头侧壁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通孔段;所述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壳程接头,所述壳程接头装设在所述通孔处,与所述换热腔导通,以形成所述流体入口和/或流体出口。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管程接头的具体结构,通过在管程接头开设通孔,以装设壳程接头,便于后期维修过程中零件更换,同时避免了在壳体上开设通孔,增加壳体强度。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呈锥台状结构,小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接通、大端与所述管盘固定段接通;在装配过程中,所述管盘从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装入所述管程接头内部,所述管盘远离所述换热腔的一侧顶靠在所述缓冲段与所述管盘固定段内壁交界处。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管程接头的具体结构,通过锥台状的空腔结构,即能够对进入空腔的换热介质进行缓冲,使其降低流速,增加换热效率;也能够增加管盘的固定效果,将管盘顶靠在缓冲段与管盘固定段内壁交界处,空腔内壁的斜面可以对管盘边缘产生朝向管盘中心的分力,使管盘与管程接头内壁连接更加稳固,增加整体的密闭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管式换热器还包括折流板,若干所述折流板依次间隙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壁两侧,若干所述折流板均位于两所述壳程接头之间。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管式换热器的一种具体结构,通过在换热腔内壁两侧间隙装设多个折流板,使换热液体呈S型在换热腔内流动,进而与换热管充分接触,增加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段内径大于所述壳体端头的外径,以使所述壳体端头可插入所述第二连接段内部;所述通孔段内内径与所述壳体端头的内径相同,以使所述通孔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形成内台阶;在装配过程中,所述壳体端头从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插入所述第二连接段内部,所述壳体端头顶靠在所述内台阶处。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管程接头与壳体的连接结构,通过通孔段与第二连接段由于内径不同而形成的台阶状结构,使壳体端头可以紧密的塞入管程接头,增加管程接头与壳体间的密闭性、整体结构的牢靠性。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换热管平行设置以形成所述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长度大于所述壳体长度,且两端分别延伸到所述壳体外部通过所述管盘固定;所述壳程接头两端导通,一端与所述通孔密封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流体管道,所述壳程接头设置有内螺纹。进一步地,所述壳程接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和/或;所述壳程接头和所述管程接头为一体式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通过将壳体与管程接头分开设置,便于将换热管束装设在壳体内部后再装设管程接头,易于装配;此外,管盘装设在管程接头内部,在使用过程中,换热腔与第一连接段内部的介质可同时对管盘施压,管盘两侧同时受力有利于管盘连接的密闭性。2、通过在第一连接段和管盘固定段之间设置缓冲段,换热介质先从第一连接段进入缓冲段,再通过空腔进入不同的换热管,通过空腔的缓冲以及第一连接段和管盘固定段内径的变化,使换热介质进入换热管的流速降低,有利与增加换热管内介质在换热腔停留的时间,进而充分换热,增加换热效率。3、通过在管程接头开设通孔,以装设壳程接头,便于后期维修过程中零件更换,同时避免了在壳体上开设通孔,增加壳体强度。4、通过锥台状的空腔结构,即能够对进入空腔的换热介质进行缓冲,使其降低流速,增加换热效率;也能够增加管盘的固定效果,将管盘顶靠在缓冲段与管盘固定段内壁交界处,空腔内壁的斜面可以对管盘边缘产生朝向管盘中心的分力,使管盘与管程接头内壁连接更加稳固,增加整体的密闭效果。5、通过在换热腔内壁两侧间隙装设多个折流板,使换热液体呈S型在换热腔内流动,进而与换热管充分接触,增加换热效率。6、通过通孔段与第二连接段由于内径不同而形成的台阶状结构,使壳体端头可以紧密的塞入管程接头,增加管程接头与壳体间的密闭性、整体结构的牢靠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装置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沿轴截面的全剖视图;图4是图3区域a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壳体一种实施例的全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换热管束与折流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0.管式换热器;110.壳体,111.换热腔;120.换热管束,121.换热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呈管状结构;/n换热管束,包括若干间隙装设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管;/n管程接头,两所述管程接头分别装设在所述壳体端头,所述管程接头沿其轴线方向具有依次导通的第一连接段、管盘固定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和外部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壳体端头密封连接;/n管盘,两所述管盘分别装设在所述换热管束末端,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n其中,所述管盘边缘均与所述管盘固定段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束末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到所述管盘固定段,两所述管盘之间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开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呈管状结构;
换热管束,包括若干间隙装设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管;
管程接头,两所述管程接头分别装设在所述壳体端头,所述管程接头沿其轴线方向具有依次导通的第一连接段、管盘固定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和外部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壳体端头密封连接;
管盘,两所述管盘分别装设在所述换热管束末端,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
其中,所述管盘边缘均与所述管盘固定段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束末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到所述管盘固定段,两所述管盘之间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开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管盘固定段之间具有缓冲段;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段内径小于所述管盘固定段内径,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管盘之间设有一空腔,以形成所述缓冲段;
所述空腔用于接通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换热管束,以减缓介质在所述换热管内的流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盘固定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具有通孔段;所述管程接头侧壁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通孔段;
所述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壳程接头,所述壳程接头装设在所述通孔处,与所述换热腔导通,以形成所述流体入口和/或流体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洪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盛热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