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加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49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续加热炉(1),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炉内(11)的输送路径(12)的上方,并且贯通连续加热炉的左右两侧壁而并列设置的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上部发热体(2);以及覆盖所述上部发热体的保护管(3)。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续加热炉,由于具备覆盖上部发热体的保护管,因此在加热处理时,能够防止上部发热体被来自被处理物的物质腐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加热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续加热炉。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例如,已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加热处理用的辊道窑等连续加热炉。在这样的连续加热炉中,通常如图5所示具备:由旋转的辊形成的输送路径;以及配置于输送路径的上方且贯通连续加热炉的左侧壁114及右侧壁115而并列设置的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上部发热体102。左侧壁114及右侧壁115开设有贯通孔116,该贯通孔116具有比上部发热体102的外径大的内径,上部发热体102插入其内部。贯通孔116与上部发热体102的间隙填满纤维陶瓷块状的密封材料117,防止热泄漏。上部发热体102具有:电阻值高且有助于发热的高发热部102a;以及电阻值低的低发热部102b,高发热部102a配置于上部发热体102的中央,低发热部102b配置于其两端。在上部发热体102中,高发热部102a具有H-d1×12的长度。其中,H为炉内有效加热宽度,d1为从高发热部102a与低发热部102b的边界至左侧壁114及右侧壁115的内表面的长度。一般而言,若在左侧壁114及右侧壁115的附近存在高发热部102a,则存在由于过加热而缩短上部发热体102的寿命的风险,因此d1调整为30~50mm。在这种以往的连续加热炉中,在加热处理时,来自被处理物的物质有时会腐蚀上部发热体。此外,由于上部发热体被腐蚀,其一部分有时会脱落并污染被处理物,特别是在高温下处理被处理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很高。此外,如图6所示,在这种以往的连续加热炉中,就炉内的上部温度分布ta以及下部温度分布tb而言,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与侧壁附近的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存在难以确保被处理物的产品质量的均匀性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加热炉,在加热处理时,能够防止上部发热体被来自被处理物的物质腐蚀的情况。此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炉内的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更均匀的连续加热炉。(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连续加热炉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上部发热体,配置于炉内的输送路径的上方,并且贯穿连续加热炉的左右两侧壁而并列设置;以及保护管,覆盖所述上部发热体。本技术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所述上部发热体具有:中央低发热部,形成于中央部;以及高发热部,与该中央低发热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两侧方。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所述上部发热体的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比例为炉内有效加热宽度的10%以上且70%以下。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在多个所述上部发热体中,具备:第一上部发热体,其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长度短;以及第二上部发热体,其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长度比该第一上部发热体长。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在输送路径的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上部发热体的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长度之差为炉内有效加热宽度的10%以上且90%以下。本技术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所述上部发热体还具备第三上部发热体,该第三上部发热体在中央部没有所述中央低发热部而具有所述高发热部。本技术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具备:多个棒状或管状的下部发热体,配置于炉内的输送路径的下方,并且贯通连续加热炉的左右两侧壁而并列设置。本技术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所述保护管为莫来石管、氧化铝管或石英管。本技术的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连续加热炉中,所述高发热部延伸至所述左右两侧壁内部。(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连续加热炉,由于具备覆盖上部发热体的保护管,因此在加热处理时能够防止上部发热体被来自被处理物的物质腐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的剖视图。图2是为了对本技术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的上部发热体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而在炉的水平截面中配置了三种方式的图。图3是对本技术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的炉内的温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用于对高温发热体延伸至炉体的左右两侧壁内部的上部发热体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上部发热体附近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对现有例的连续加热炉的上部发热体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6是对现有例的连续加热炉的炉内的温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符号说明1辊道窑(连续加热炉)2上部发热体2a高发热部2b低发热部2c中央低发热部3保护管5下部发热体11炉内12输送路径14左侧壁15右侧壁16贯通孔17密封材料21第一上部发热体22第二上部发热体23第三上部发热体24第四上部发热体S匣钵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以辊道窑1为例进行说明。辊道窑1是在输送填充有被处理物的匣钵S的同时进行对被处理物的热处理的装置。作为被处理物,例如,可举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辊道窑1的炉体具备顶壁18、底壁19和左侧壁14及右侧壁15,是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绝热结构体。炉体具有:作为内部的空间的处理空间;以及将匣钵S相对于炉体进行导入的入口和进行导出的出口。此外,辊道窑1包括:升温区域,用于使炉内11的温度上升;烧成温度区域,配置于升温区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用于将炉内11的温度保持在大致恒定温度;以及冷却区域,配置于烧成温度区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辊道窑1通过形成上部间隔壁以及下部间隔壁,从而分割为多个腔,其中所述上部间隔壁位于炉内11的上方,并且从输送路径起下端高度具有匣钵S的高度尺寸以上,所述下部间隔壁配置于炉内11的下方,并且其上端位于与辊输送路径不接触的高度。通过该分割,能够进行腔间的温度干涉、炉内气体流动的控制。该上部间隔壁及下部间隔壁2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考虑耐热性来选定,能够使用例如耐火砖、耐热性的纤维陶瓷板来形成。如图1所示,辊道窑1具备:配置于炉内11的输送路径12的上方,并且贯通辊道窑的左侧壁14及右侧壁15而并列设置的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上部发热体2;以及覆盖上部发热体2的保护管3。此外,辊道窑1具备:配置于炉内11的输送路径12的下方,并且贯通辊道窑的左侧壁14及右侧壁15而并列设置的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棒状或管状的下部发热体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发热体5示出了未由保护管3覆盖的例子,但也可以由保护管3覆盖下部发热体5。在左侧壁14及右侧壁15开设有贯通孔16,该贯通孔16具有比保护管3的外径大的内径,保护管3插入其内部。保护管3与上部发热体2的间隙填满纤维陶瓷块状的密封材料17,防止热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加热炉(1),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上部发热体(2),配置于炉内(11)的输送路径(12)的上方,并且贯通连续加热炉的左右两侧壁而并列设置;以及保护管(3),覆盖所述上部发热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加热炉(1),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棒状、管状或螺旋管状的上部发热体(2),配置于炉内(11)的输送路径(12)的上方,并且贯通连续加热炉的左右两侧壁而并列设置;以及保护管(3),覆盖所述上部发热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发热体具有:中央低发热部(2c),形成在所述上部发热体的中央部;以及高发热部(2a),与该中央低发热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两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发热体的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比例为炉内有效加热宽度(H)的10%以上且7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上部发热体中具备:第一上部发热体(21),其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长度短;以及第二上部发热体(22),其所述中央低发热部的长度比该第一上部发热体的所述中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田晃和青木道朗松井良太
申请(专利权)人:NGK苏州热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