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4040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长度可调节、有效减少车辆与挡车器接触的摩擦损伤的挡车器。该一挡车器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安装底座、第二安装底座、第一挡杆、第二挡杆,第一挡杆、第二挡杆上均设置有多个缓冲保护装置。该一种挡车器在使用时,先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挡车器的长度和高度,待高度和长度调节合适后。再将挡车器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挡车器调整后的长度,在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杆上卡上合适数量的缓冲保护装置即可,这样通过缓冲圈便可效较少汽车与挡车器接触时的摩擦损伤。适合在交通域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挡车器
本技术涉及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挡车器。
技术介绍
挡车器又称车轮定位器、倒车垫、车轮挡位器,大多由金属和橡胶制成,表面附有反光材质,主要用于公路、车库以及一些公共停车区域,起到分割车辆,防止车辆倒车越界等功能。目前现有的挡车器多为U形杆,在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车型需要不同规格的挡车器,这样就导致需要储备不同规格的挡车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长度可调节、有效减少车辆与挡车器接触的摩擦损伤的挡车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一种挡车器,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安装底座、第二安装底座、第一挡杆、第二挡杆,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安装底座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一安装螺钉,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底座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安装底座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安装螺钉,所述第一挡杆的左端通过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二挡杆的右端通过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立柱上,所述第二挡杆的直径大于第一挡杆的直径,所述第二挡杆的左端面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孔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挡杆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插孔的直径与第一挡杆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插孔的深度小于第二挡杆的长度且大于等于第一挡杆的长度,所述第一挡杆的右端伸入至插孔内且沿插孔内壁自由滑动,所述第二挡杆的外侧壁的左端设置有限位用于限制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相对滑动的限位装置,所述第一挡杆、第二挡杆上均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缓冲保护装置,每个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圈、固定支架、弧形卡板,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环形板、固定杆、多个拉杆,每个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板的内侧壁上,每个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杆的前端侧壁上,所述多个拉杆沿环形板的内侧壁均布设置,所述环形板的外径与缓冲圈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环形板的内径与缓冲圈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缓冲圈固定设置在环形板的前侧表面,所述固定杆的后端固定设置在弧形卡版的外侧壁上,所述弧形卡板的内径与第一挡杆或第二挡杆相匹配,所述弧形卡板套设在第一挡杆或第二挡杆上。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矩形套筒,所述第一矩形套筒的横截面的大小与第一立柱的横截面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一矩形套筒套设在第一立柱上且沿第一立柱上下自由滑动,所述第一矩形套筒的左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顶紧螺杆,所述第一挡杆的左端固定在第一矩形套筒的右侧壁上;所述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包括第二矩形套筒,所述第二矩形套筒的横截面的大小与第二立柱的横截面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二矩形套筒套设在第二立柱上且沿第二立柱上下自由滑动,所述第二矩形套筒的右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顶紧螺杆,所述第二挡杆的右端固定在第二矩形套筒的左侧壁上。进一步的是,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挡杆外侧壁的左端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三顶紧螺杆,所述第三顶紧螺杆的下端伸入至螺纹孔内,所述第三顶紧螺杆的上端设置有矩形凸起,所述矩形凸起的横截面的大小大于第三顶紧螺杆的横截面大小,还包括第三矩形套筒,所述第三矩形套筒的横截面大小与矩形凸起的横截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三矩形套筒的上端设置有旋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一种挡车器在使用时,先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挡车器的长度和高度,由于第一挡杆的左端通过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二挡杆的右端通过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立柱上,通过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和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便可调节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的高度,进而实现挡车器的高度调节,进一步的是,第二挡杆的左端面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孔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挡杆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插孔的直径与第一挡杆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插孔的深度小于第二挡杆的长度且大于等于第一挡杆的长度,所述第一挡杆的右端伸入至插孔内且沿插孔内壁自由滑动,所述第二挡杆的外侧壁的左端设置有限位用于限制第一挡杆与第二挡杆相对滑动的限位装置,松动限位装置,使第一挡杆的右端伸入至插孔内且沿插孔内壁自由滑动至合适的位置即可,这样便可实现挡车器的长度调节,待高度和长度调节完成之后,再通过第一安装螺钉和第二安装螺钉将挡车器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即可,另外第一挡杆、第二挡杆上均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缓冲保护装置,每个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圈、固定支架、弧形卡板,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环形板、固定杆、多个拉杆,每个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板的内侧壁上,每个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杆的前端侧壁上,所述多个拉杆沿环形板的内侧壁均布设置,所述环形板的外径与缓冲圈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环形板的内径与缓冲圈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缓冲圈固定设置在环形板的前侧表面,所述固定杆的后端固定设置在弧形卡版的外侧壁上,所述弧形卡板的内径与第一挡杆或第二挡杆相匹配,所述弧形卡板套设在第一挡杆或第二挡杆上,再固定好挡车器后,根据挡车器调整后的长度,在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杆上卡上合适数量的缓冲保护装置,这样通过缓冲圈便可效较少汽车与挡车器接触时的摩擦损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挡车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挡车器前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第二立柱与第二挡杆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缓冲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一安装底座3、第二安装底座4、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第一安装螺钉7、第二安装螺钉8、插孔9、缓冲圈10、弧形卡板11、环形板12、固定杆13、拉杆14、第一矩形套筒15、第一顶紧螺杆16、第二矩形套筒17、第二顶紧螺杆18、第三顶紧螺杆19、第三矩形套筒20、旋钮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4所示,该一种挡车器,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一安装底座3、第二安装底座4、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所述第一立柱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安装底座3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一安装螺钉7,所述第二立柱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底座4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安装底座4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安装螺钉8,所述第一挡杆5的左端通过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一立柱1上,所述第二挡杆6的右端通过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立柱2上,所述第二挡杆6的直径大于第一挡杆5的直径,所述第二挡杆6的左端面设置有插孔9,所述插孔9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挡杆6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插孔9的直径与第一挡杆5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插孔9的深度小于第二挡杆6的长度且大于等于第一挡杆5的长度,所述第一挡杆5的右端伸入至插孔9内且沿插孔9内壁自由滑动,所述第二挡杆6的外侧壁的左端设置有限位用于限制第一挡杆5与第二挡杆6相对滑动的限位装置,所述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上均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缓冲保护装置,每个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圈10、固定支架、弧形卡板11,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环形板12、固定杆13、多个拉杆14,每个拉杆14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板12的内侧壁上,每个拉杆14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杆13的前端侧壁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车器,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一安装底座(3)、第二安装底座(4)、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所述第一立柱(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安装底座(3)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一安装螺钉(7),所述第二立柱(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底座(4)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安装底座(4)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安装螺钉(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杆(5)的左端通过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一立柱(1)上,所述第二挡杆(6)的右端通过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立柱(2)上,所述第二挡杆(6)的直径大于第一挡杆(5)的直径,所述第二挡杆(6)的左端面设置有插孔(9),所述插孔(9)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挡杆(6)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插孔(9)的直径与第一挡杆(5)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插孔(9)的深度小于第二挡杆(6)的长度且大于等于第一挡杆(5)的长度,所述第一挡杆(5)的右端伸入至插孔(9)内且沿插孔(9)内壁自由滑动,所述第二挡杆(6)的外侧壁的左端设置有限位用于限制第一挡杆(5)与第二挡杆(6)相对滑动的限位装置,所述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上均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缓冲保护装置,每个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圈(10)、固定支架、弧形卡板(11),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环形板(12)、固定杆(13)、多个拉杆(14),每个拉杆(14)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板(12)的内侧壁上,每个拉杆(14)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杆(13)的前端侧壁上,所述多个拉杆(14)沿环形板(12)的内侧壁均布设置,所述环形板(12)的外径与缓冲圈(10)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环形板(12)的内径与缓冲圈(10)的内径相匹配,所述缓冲圈(10)固定设置在环形板(12)的前侧表面,所述固定杆(13)的后端固定设置在弧形卡版的外侧壁上,所述弧形卡板(11)的内径与第一挡杆(5)或第二挡杆(6)相匹配,所述弧形卡板(11)套设在第一挡杆(5)或第二挡杆(6)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车器,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一安装底座(3)、第二安装底座(4)、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所述第一立柱(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安装底座(3)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一安装螺钉(7),所述第二立柱(2)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底座(4)上表面且而二者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安装底座(4)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安装螺钉(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杆(5)的左端通过第一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一立柱(1)上,所述第二挡杆(6)的右端通过第二高度可调节装置固定在第二立柱(2)上,所述第二挡杆(6)的直径大于第一挡杆(5)的直径,所述第二挡杆(6)的左端面设置有插孔(9),所述插孔(9)的中心轴线与第二挡杆(6)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插孔(9)的直径与第一挡杆(5)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插孔(9)的深度小于第二挡杆(6)的长度且大于等于第一挡杆(5)的长度,所述第一挡杆(5)的右端伸入至插孔(9)内且沿插孔(9)内壁自由滑动,所述第二挡杆(6)的外侧壁的左端设置有限位用于限制第一挡杆(5)与第二挡杆(6)相对滑动的限位装置,所述第一挡杆(5)、第二挡杆(6)上均设置有多个结构相同的缓冲保护装置,每个缓冲保护装置包括缓冲圈(10)、固定支架、弧形卡板(11),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环形板(12)、固定杆(13)、多个拉杆(14),每个拉杆(14)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板(12)的内侧壁上,每个拉杆(14)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杆(13)的前端侧壁上,所述多个拉杆(14)沿环形板(12)的内侧壁均布设置,所述环形板(12)的外径与缓冲圈(10)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环形板(12)的内径与缓冲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钦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苏通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