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底座、扶手、连接底座和扶手的支撑杆、限位板及与限位板连接的若干根拉杆,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底座活动连接,支撑杆贯穿限位板并与限位板抵接,拉杆的第一端与限位板连接,拉杆的第二端固定,拉杆的第一端可相对于第二端作轴向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腰椎运动辅助器械,通过支撑杆与底座活动连接,可伸缩的拉杆推动限位板与支撑杆抵接,使得支撑结构的扶手可相对于底座进行左右、前后摆动或者旋转。通过自主操控或者远程操控支撑结构,进一步通过扶手带动患者活动身躯到指定姿势,在患者活动的过程中,采集所需的动态视频或者静态图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影像学技术对腰椎不稳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腰椎不稳患者的X线片,可见椎体前沿有牵引性骨刺形成、椎间隙明显狭窄,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异常的滑移,CT、MRI等检查可发现有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功能位屈伸X线片诊断为腰椎不稳定的最常用影像学方法,然而,它的诊断价值存在争议。首先,目前缺乏一个公认的参考标准来定义腰椎不稳症;一些人认为,腰椎不稳定需要区分功能不稳定和影像学不稳定。影像学不稳定目前主要是针对静态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的判断,而功能不稳定则特指静态影像学上没有发现异常,但是患者却出现腰痛,腰部活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其次,摄片时X线球管方向的改变或者患者姿势的轻度改变可能造成一定的误差;再次,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和测量移位的方法可重复性较差;再者,由于腰椎活动是三维的运动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片仅仅从矢状面上做出测量,其准确性受到质疑。腰椎不稳症在出现临床症状即“功能异常”的同时必然伴有腰椎的异常活动即“结构异常”,但目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多为静态检查。静态检查下的普通X线片仅仅能检测出结构异常,不能检查出功能异常。静态检查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过伸过屈位椎体间的角度以及位移变化,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反映了腰椎“松弛度”,对腰椎活动过程椎体间的异常活动无法进行观察,同时对运动中腰椎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无法评估,而腰椎活动时的动态平衡是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特征,临床上疼痛以及绞锁等不稳症状往往是在腰椎动态平衡性丧失的结果。动态平衡性并非取决于单一因素,而是由腰椎小关节,椎旁肌以及韧带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普通X线片仅仅能检测出结构异常,功能异常则难以被发现,更有甚者,在临床工作中,许多腰椎不稳症患者仅仅有功能异常,而无结构异常,往往容易被临床骨科医生所误诊或漏诊。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静态检查的检查方式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辅助患者进行动态运动,以提供一种动态检查的检查方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扶手、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扶手的支撑杆、限位板及与所述限位板连接的若干根拉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扶手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贯穿所述限位板并与所述限位板抵接,所述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拉杆的第二端固定,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可相对于第二端作轴向运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腰椎运动辅助器械还包括万向球,所述万向球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所述底座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球形的凹陷部,所述万向球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且与所述凹陷部的壁面阻尼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扶手包括基部和与所述基部连接的把手,所述基部和所述把手连接构成环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杆包括动杆和套设于所述动杆外部的套杆,所述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动杆阻尼连接于所述套杆的内圈,所述动杆可相对于所述套杆作轴向运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腰椎运动辅助器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套杆内部的直线电机,所述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所述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直线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腰椎运动辅助器械还包括遥控器,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直线电机通信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包括三个所述拉杆,三个所述拉杆均匀连接于所述限位板的外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的外围设置连接杆,所述拉杆的端部与所述连接杆套设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固定于水平面,所述拉杆的固定端均固定于水平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包括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两个支撑结构,所述底座和所述拉杆均固定于所述底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通过支撑杆与底座活动连接,可伸缩的拉杆推动限位板与支撑杆抵接,使得支撑结构的扶手可相对于底座进行左右、前后摆动或者旋转。通过自主操控或者远程操控支撑结构,进一步通过扶手带动患者活动身躯到指定姿势,在患者活动的过程中,采集所需的动态视频或者静态图像。用于医生对其腰椎活动过程中椎体间的异常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其运动中腰椎的对称性和平衡性进行评估,解决了静态检查无法检查出的功能异常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支撑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请参图1和图2所示出的本技术的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100,包括两个支撑结构110,支撑结构110包括底座1、扶手4、连接底座1和扶手4的支撑杆3、限位板6及与限位板6连接的若干根拉杆5,支撑杆3的一端与扶手4固定连接,支撑杆3的另一端与底座1活动连接,支撑杆3贯穿限位板6并与限位板6抵接,拉杆5的第一端与限位板6连接,拉杆5的第二端固定,拉杆5的第一端可相对于第二端作轴向运动。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固定于水平面,拉杆5的固定端固定于水平面,两个支撑结构110平行设置,且间距设置为适用于一个人站立的距离。本实施例中,腰椎运动辅助器械100还包括万向球2,万向球2连接于支撑杆3的另一端,底座1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球形的凹陷部11,万向球2设置于凹陷部11内且与凹陷部11的壁面阻尼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周向推动支撑杆3,由于万向球2可在底座1内旋转并定位,使得支撑杆3可相对于底座1转动,即扶手4相对于底座1转动。扶手4包括基部41和与基部41连接的把手42,基部41和把手42连接构成环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患者握住把手42,由扶手4提供支撑力,环状的扶手4更符合人体工学。在其它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扶手4并不局限于环状,还可以为条形或者其它形状。拉杆5包括动杆51和套设于动杆51外部的套杆52,动杆51的一端与限位板6连接,动杆51可相对于套杆52作轴向运动。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结构(110),所述支撑结构(110)包括底座(1)、扶手(4)、连接所述底座(1)和所述扶手(4)的支撑杆(3)、限位板(6)及与所述限位板(6)连接的若干根拉杆(5),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与所述扶手(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1)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3)贯穿所述限位板(6)并与所述限位板(6)抵接,所述拉杆(5)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板(6)连接,所述拉杆(5)的第二端固定,所述拉杆(5)的第一端可相对于第二端作轴向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结构(110),所述支撑结构(110)包括底座(1)、扶手(4)、连接所述底座(1)和所述扶手(4)的支撑杆(3)、限位板(6)及与所述限位板(6)连接的若干根拉杆(5),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与所述扶手(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1)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杆(3)贯穿所述限位板(6)并与所述限位板(6)抵接,所述拉杆(5)的第一端与所述限位板(6)连接,所述拉杆(5)的第二端固定,所述拉杆(5)的第一端可相对于第二端作轴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腰椎运动辅助器械还包括万向球(2),所述万向球(2)连接于所述支撑杆(3)的另一端,所述底座(1)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球形的凹陷部(11),所述万向球(2)设置于所述凹陷部(11)内且与所述凹陷部(11)的壁面阻尼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4)包括基部(41)和与所述基部(41)连接的把手(42),所述基部(41)和所述把手(42)连接构成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运动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5)包括动杆(51)和套设于所述动杆(51)外部的套杆(52),所述动杆(51)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峰,周智毅,王建伟,何丹,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