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2470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盖板,所述本体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限位槽、限位板、放置壳、调节装置、定位槽、限位块、圆形槽和定位块的配合使用,放置壳旋转遮挡住第一出水孔后,拿起盖板使定位杆与定位槽对齐,然后将盖板与本体连接带动定位杆移动至定位槽内,完成了对调节壳内的茶渣进行拦截,解决了现有茶具内的过滤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茶叶长时间的在其中进行浸泡产生茶叶渣可能会通过细小出水孔进入茶壶内,导致使用者倒出的水中会有茶渣的问题,该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具备拦截茶渣的优点,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
本技术属于茶具过滤机构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
技术介绍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智能茶具可以将水温精准化,可以从专业智能的角度去保障茶汤的品质,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茶具内的过滤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茶叶长时间的在其中进行浸泡产生茶叶渣可能会通过细小出水孔进入茶壶内,导致使用者倒出的水中会有茶渣,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具备拦截茶渣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茶具内的过滤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茶叶长时间的在其中进行浸泡产生茶叶渣可能会通过细小出水孔进入茶壶内,导致使用者倒出的水中会有茶渣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盖板,所述本体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壳,所述放置壳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装置,所述放置壳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孔。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壳,所述调节壳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孔,所述调节壳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盖板底部的四角均开设有与定位杆配合使用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杆靠近定位槽内壁的一侧与定位槽的内壁接触。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调节壳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放置壳靠近限位块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块配合使用的圆形槽,所述限位块靠近圆形槽内壁的一侧与圆形槽的内壁接触。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圆形槽内壁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配合使用的定位块,所述限位块靠近定位块的一侧与定位块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槽、限位板、放置壳、调节装置、定位槽、限位块、圆形槽和定位块的配合使用,放置壳旋转遮挡住第一出水孔后,拿起盖板使定位杆与定位槽对齐,然后将盖板与本体连接带动定位杆移动至定位槽内,完成了对调节壳内的茶渣进行拦截,解决了现有茶具内的过滤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茶叶长时间的在其中进行浸泡产生茶叶渣可能会通过细小出水孔进入茶壶内,导致使用者倒出的水中会有茶渣的问题,该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具备拦截茶渣的优点,值得推广。2、本技术通过设置调节装置,调节壳旋转遮挡住第一出水孔,可以对茶渣进行位置限位,通过旋转调节壳带动第二出水孔与第一出水孔对齐,即可使调节壳内的茶水流入放置壳内。3、本技术通过设置定位槽,调节壳顶部的定位杆与盖板底部的定位槽连接后,完成了对调节壳位置的固定,便于使用者进行限位茶渣。4、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块和圆形槽,调节壳旋转时,限位块完成了对调节壳位置的限位,起到了调节壳在旋转时不会发生脱离放置壳的作用。5、本技术通过设置定位块,限位块移动与定位块接触,完成了对调节壳旋转位置的调节,便于盖板对定位杆进行对接,增加了使用者在使用时的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放置壳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调节壳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放置壳和调节壳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放置壳和调节壳的俯视剖视图。图中:1、本体;2、盖板;3、限位槽;4、限位板;5、放置壳;6、调节装置;7、第一出水孔;701、调节壳;702、第二出水孔;703、定位杆;8、定位槽;9、限位块;10、圆形槽;11、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包括本体1,本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盖板2,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3,限位槽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板4,限位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壳5,放置壳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装置6,放置壳5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孔7。参考图3,调节装置6包括调节壳601,调节壳601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孔602,调节壳601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603。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调节装置6,调节壳601旋转遮挡住第一出水孔7,可以对茶渣进行位置限位,通过旋转调节壳601带动第二出水孔602与第一出水孔7对齐,即可使调节壳601内的茶水流入放置壳5内。参考图1,盖板2底部的四角均开设有与定位杆603配合使用的定位槽8,定位杆603靠近定位槽8内壁的一侧与定位槽8的内壁接触。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槽8,调节壳601顶部的定位杆603与盖板2底部的定位槽8连接后,完成了对调节壳601位置的固定,便于使用者进行限位茶渣。参考图5,调节壳601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9,放置壳5靠近限位块9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块9配合使用的圆形槽10,限位块9靠近圆形槽10内壁的一侧与圆形槽10的内壁接触。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块9和圆形槽10,调节壳601旋转时,限位块9完成了对调节壳601位置的限位,起到了调节壳601在旋转时不会发生脱离放置壳5的作用。参考图5,圆形槽10内壁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块9配合使用的定位块11,限位块9靠近定位块11的一侧与定位块11接触。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定位块11,限位块9移动与定位块11接触,完成了对调节壳601旋转位置的调节,便于盖板2对定位杆603进行对接,增加了使用者在使用时的便捷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当茶叶在调节壳601内泡煮后,拉动定位杆603带动调节壳601在放置壳5内旋转,当放置壳5旋转遮挡住第一出水孔7后,拿起盖板2使定位杆603与定位槽8对齐,然后将盖板2与本体1连接带动定位杆603移动至定位槽8内,完成了对调节壳601内的茶渣进行拦截,便于使用者使用。综上所述:该智能茶具过滤机构,通过设置限位槽3、限位板4、放置壳5、调节装置6、定位槽8、限位块9、圆形槽10和定位块11的配合使用,放置壳5旋转遮挡住第一出水孔7后,拿起盖板2使定位杆603与定位槽8对齐,然后将盖板2与本体1连接带动定位杆603移动至定位槽8内,完成了对调节壳601内的茶渣进行拦截,解决了现有茶具内的过滤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茶叶长时间的在其中进行浸泡产生茶叶渣可能会通过细小出水孔进入茶壶内,导致使用者倒出的水中会有茶渣的问题,该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具备拦截茶渣的优点,值得推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盖板(2),所述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3),所述限位槽(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板(4),所述限位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壳(5),所述放置壳(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装置(6),所述放置壳(5)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孔(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盖板(2),所述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3),所述限位槽(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限位板(4),所述限位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壳(5),所述放置壳(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装置(6),所述放置壳(5)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孔(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6)包括调节壳(601),所述调节壳(601)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孔(602),所述调节壳(601)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6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茶具过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冰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匠人列传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