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41833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更可靠地感测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而不会实质上改变船舶用软管结构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当在流路1a中流动的流体L流入夹在内周侧增强层4与外周侧增强层6之间的流体滞留层7时,在船舶用软管1的长尺寸方向规定位置设置于流体滞留层7内的无源型的IC标签10处于被流入的流体L浸泡或包围的状态,从而无法响应于从配置于船舶用软管1的外侧的电波发射器14a发送的电波W1来发射电波W2或者发射的电波W2变弱,因此,基于配置于船舶用软管1的外侧的电波接收器14b接收的电波W2的强弱,能判断有无来自流路1a的流体L的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更可靠地感测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而不会实质上改变船舶用软管的结构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在将海上的油船与陆上设施等之间连结而对原油等流体进行海上输送的船舶用软管中,已知有在层叠于流路的外周侧的增强层之间具备流体滞留层的结构。从流路漏出的流体暂时地贮存于流体滞留层而防止向外部漏出。为了感测这样的流体泄漏的异常,提出了各种通过流入流体滞留层的流体而进行工作的泄漏感测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感测单元中,流体滞留层的气压因流体流入流体滞留层而上升,伴随于此,配置于流体滞留层的螺旋状的可挠性管发生收缩变形。该收缩变形由经由连通管连接于可挠性管的气压传感器感测。然而,在使用流体滞留层的气压的变化的这种结构中,即使流体流入流体滞留层,当气压的变化小时,也难以感测流体泄漏。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为了在流体滞留层设置螺旋状的可挠性管、连通管等,船舶用软管的结构发生变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78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更可靠地感测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而不会实质上改变船舶用软管的结构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用于感测在船舶用软管的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泄漏,所述船舶用软管具备:内周侧增强层和外周侧增强层,层叠于流路的外周侧;流体滞留层,夹在所述内周侧增强层与所述外周侧增强层之间;以及浮力层,层叠于所述流体滞留层的外周侧,所述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无源型的IC标签,在所述船舶用软管的长尺寸方向规定位置设置于所述流体滞留层内;以及电波发射器和电波接收器,配置于所述船舶用软管的外侧,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波接收器来接收响应于从所述电波发射器发射的电波而从所述IC标签发射的电波,并且基于所述电波接收器接收的从所述IC标签发射的电波的强弱来判断有无所述流体的泄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当在流路中流动的流体流入流体滞留层时,设置于流体滞留层内的无源型的IC标签会被流入的流体包围或浸泡。因此,IC标签的电波接收功能或电波发射机构受损。伴随于此,无法响应于从配置于船舶用软管的外侧的电波发射器发送的电波来从IC标签发射电波,或者发射的电波变弱。因此,通过将电波接收器接收的从IC标签发射的电波的强弱设为指标,能更可靠地判断有无来自流路的流体的泄漏。在船舶用软管中,仅在流体滞留层内设置无源型的IC标签即可,无源型的IC标签非常小,因此船舶用软管的结构实质上不会改变。附图说明图1是举例示出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的船舶用软管的说明图。图2是以将船舶用软管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角举例示出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的说明图。图3是将图2的IC标签的周围放大而举例示出的说明图,图3的(A)部分是俯视图,图3的(B)部分是剖视图。图4是图2的A-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以下,称为感测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船舶用软管1在其长尺寸方向两端具备用于连结其他船舶用软管1的连结端部2。连结端部2具有:管接头2b,在船舶用软管1的长尺寸方向延伸;以及法兰2a,接合于管接头2b的长尺寸方向一端。一般而言,将八根以上且十根以下的范围左右的船舶用软管1连结而使用。在船舶用软管1的两端的管接头2b之间,如图2所举例示出,在流路1a的外周侧从船舶用软管1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按顺序层叠有:内表面橡胶层3、内周侧增强层4、主体线层5、流体滞留层7、外周侧增强层6、浮力层8、外皮层9。内表面橡胶层3的内周侧为流体L的流路1a。作为流体L,可举例示出原油、汽油、LPG(LiquefiedPetroleumGas:液化石油气)等。浮力层8由海绵橡胶、发泡聚氨酯等发挥使船舶用软管1浮在海上的浮力的材料构成。因此,该船舶用软管1是所谓的漂浮式。外皮层9由橡胶等非透水性材料构成,并且在其表面附加有视觉确认性优异的线花纹等。内表面橡胶层3根据流体L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材质,在流体L为原油等的情况下,由耐油性优异的丁腈橡胶等构成。内周侧增强层4、外周侧增强层6分别将由橡胶包覆增强帘线而成的多个增强帘线层进行层叠而构成。主体线层5将金属线隔开规定间隔地呈螺旋状卷绕于内周侧增强层4的外周橡胶而构成。内周侧增强层4、主体线层5、外周侧增强层6通过各自的一端部的管接头线4a、5a、6a和突出设置于管接头2b的外周面的固定环2c等而固定于管接头2b。夹在内周侧增强层4与外周侧增强层6之间的流体滞留层7为贮存从流路1a漏出的流体L的空间。该感测系统具有无源(passive)型的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标签10、以及电波发射器14a和电波接收器14b。IC标签10在船舶用软管1的长尺寸方向规定位置设置于流体滞留层7内。IC标签10在制造船舶用软管1的工序(成型工序)中配置于流体滞留层7内,并通过硫化粘接等而固定于流体滞留层7内。电波发射器14a和电波接收器14b与船舶用软管1分离地配置于船舶用软管1的外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电波发射器14a和电波接收器14b一体化而成的感测器14,但也可以采用将电波发射器14a和电波接收器14b分离独立的构成。当感测器14采用便携式时,泄漏感测操作变得更容易。如图3所举例示出,IC标签10具有IC芯片11和天线部12,并收容于壳体13中。IC标签10(壳体13)的尺寸非常小,例如,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分别为50mm以下(按外径计为50mm以下),厚度为10mm以下。更优选地,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分别为30mm以下(按外径计为30mm以下)、厚度为5mm以下的IC标签10(壳体13)。壳体13具有预定程度的刚性以保护IC标签10免受外力。并且,壳体13由例如ABS树脂、PVC树脂、PP树脂之类的树脂形成,以便不妨碍下文中描述的电波W1、W2的通过。在该实施方式中,壳体13由可渗透流体L的渗透性材料13a覆盖。作为渗透性材料13a,使用例如,可渗透原油的树脂纤维、天然纤维等。壳体13可以由渗透性材料13a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感测系统构成为:当从电波发射器14a发射电波W1时,响应于该电波W1而从IC标签10发射电波W2,该电波W2由电波接收器14b接收。即,由IC标签10和感测器14构成了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系统。相互通信的电波W1、W2的频率、输出可以适当设定,然而,当使用无源型的IC标签10时,难以设定高输出,因此,IC标签10与通信机14之间的电波W1、W2的相互通信距离例如为数十cm以上且几m以下左右。在该实施方式中,在IC芯片11中存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用于感测在船舶用软管的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泄漏,/n所述船舶用软管具备:内周侧增强层和外周侧增强层,层叠于流路的外周侧;流体滞留层,夹在所述内周侧增强层与所述外周侧增强层之间;以及浮力层,层叠于所述流体滞留层的外周侧,/n所述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的特征在于,/n具有:无源型的IC标签,在所述船舶用软管的长尺寸方向规定位置设置于所述流体滞留层内;以及电波发射器和电波接收器,配置于所述船舶用软管的外侧,/n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波接收器来接收响应于从所述电波发射器发射的电波而从所述IC标签发射的电波,并且基于所述电波接收器接收的从所述IC标签发射的电波的强弱来判断有无所述流体的泄漏。/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218 JP 2018-2365221.一种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用于感测在船舶用软管的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泄漏,
所述船舶用软管具备:内周侧增强层和外周侧增强层,层叠于流路的外周侧;流体滞留层,夹在所述内周侧增强层与所述外周侧增强层之间;以及浮力层,层叠于所述流体滞留层的外周侧,
所述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的特征在于,
具有:无源型的IC标签,在所述船舶用软管的长尺寸方向规定位置设置于所述流体滞留层内;以及电波发射器和电波接收器,配置于所述船舶用软管的外侧,
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波接收器来接收响应于从所述电波发射器发射的电波而从所述IC标签发射的电波,并且基于所述电波接收器接收的从所述IC标签发射的电波的强弱来判断有无所述流体的泄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软管的流体泄漏感测系统,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周石桥裕辅小野俊一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