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作业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160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3:01
尽量减少设置于具有多种动作模式的打击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部件数。锤钻(1A)具备被旋转驱动的中间轴(25)、向前端工具(2)传递中间轴(25)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40)。旋转力传递系统(40)包括沿中间轴(25)能向前后移动地设置在中间轴(25)上的套筒(41)。若套筒(41)向前方移动,则套筒(41)与中间轴(25)卡合而能向前端工具(2)传递旋转力,若套筒(41)向后方移动,则解除套筒(41)与中间轴(25)的卡合而不能向前端工具(2)传递旋转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打击作业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施加打击力与旋转力的一方或双方的前端工具的打击作业机。
技术介绍
已知具有能够切换的多种动作模式的打击作业机。在现有的打击作业机所具有的动作模式中例如有“旋转模式”、“打击模式”、“旋转-打击模式”。“旋转模式”是向前端工具施加旋转力的动作模式,有时也被称为“电钻模式”。“打击模式”是向前端工具施加打击力的动作模式,有时也被称为“锤模式”。“旋转-打击模式”是对前端工具施加打击力以及旋转力的动作模式,有时也被称为“锤钻模式”。为了实现如上述的多个动作模式的切换,需要向前端工具传递、切断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因此,在现有的打击作业机中设置通过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旋转轴,能够切换向前端工具传递该旋转轴的旋转的状态、不向前端工具传递旋转轴的旋转的状态。具体的说,在旋转轴上配置齿轮和连接部件。连接部件总是与旋转轴卡合,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齿轮与旋转轴不卡合且能够沿旋转轴移动。若齿轮沿旋转轴向预定方向移动,则齿轮与连接部件卡合而旋转轴的旋转通过连接部件向齿轮传递,最终向前端工具传递。另一方面,若齿轮向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反方向移动,则解除齿轮与连接部件的卡合,不向齿轮传递旋转轴的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73236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一直以来,为了向前端工具传递、切断被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旋转轴的旋转,需要包括上述齿轮、连接部件等的多个部件。可是,构成动力传递系统的部件数量越多,构造越复杂,装配工序也会增加。另外,动力传递系统的部件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包括动力传递系统的打击作业机的大型化、高成本化、重量增加等,也成为打击作业机的操作性降低的原因之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抑制具有多种动作模式的打击作业机的高成本化、操作性的提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具备驱动源、配置于上述驱动源的前方且施加打击力与旋转力的一方或双方的前端工具、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作为中心且被上述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上述旋转力传递系统在上述旋转轴上包括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套筒。并且,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卡合,能够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的卡合,不能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实现抑制具有多种动作模式的打击作业机的高成本化、操作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锤钻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a)、(b)是表示中间轴周边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a)是表示选择电钻模式时的离合器部件以及套筒的位置的局部剖视图,(b)是表示选择锤钻模式时的离合器部件以及套筒的位置的局部剖视图,(c)是表示选择锤模式时的离合器部件以及套筒的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表示操作机构的构成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选择锤钻模式时的刻度盘的旋转位置与滑块、离合器部件以及套筒的前后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选择电钻模式时的刻度盘的旋转位置与滑块、离合器部件以及套筒的前后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选择锤模式时的刻度盘的旋转位置与滑块、离合器部件以及套筒的前后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a)~(c)是表示锤钻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打击作业机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击作业机是具有能够切换的多种动作模式的锤钻。在本实施方式的锤钻所具有的动作模式中至少含有“旋转模式(电钻模式)”、“打击模式(锤模式)”以及“锤钻模式(旋转-打击模式)”三种动作模式。若选择电钻模式,则对前端工具施加旋转力,若选择锤模式,则对前端工具施加打击力。另外,若选择锤钻模式,则对前端工具施加旋转力以及打击力两个力。作为安装于锤钻上、施加打击力与旋转力中的一个或两个的前端工具的一例能举出钻头。钻头例如使用于在混凝土、石材等上开孔时。可是,安装于锤钻的前端工具并不限于钻头,根据对象物体、相对于对象物体的作业类型等适当地更换。<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A具有外壳10、设置于外壳10的一端侧的手柄11、设置于外壳10的另一端侧的副手柄12。在外壳10内设置有作为前端工具2的驱动源的电机20、将从电机20输出的驱动力(旋转力)转换为打击力并向前端工具2传递的打击力传递系统30、将从电机20输出的驱动力(旋转力)向前端工具2传递的旋转力传递系统40。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打击力传递系统30以及旋转力传递系统40统称为“动力传递系统”的情况。电极20具有定子、转子以及输出轴21。输出轴21贯通转子并沿外壳10的较长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壳10的较长方向、即输出轴21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而且,将设置副手柄12的一侧定义为“前方”、将设置手柄11的一侧定义为“后方”。如果按照该定义,则前端工具2配置于作为驱动源的电机20的前方。贯通转子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输出轴21能够转动地被两个轴承22a、22b支撑。轴承22a能旋转地支撑输出轴21的前侧(前端侧),轴承22b能旋转地支撑输出轴21的后侧(后端侧)。输出轴21的前端侧贯通轴承22a并向该轴承22a的前方突出。在向轴承22a前方突出的输出轴21的前端设置有齿轮(小齿轮23)。电机20基于设置于手柄11的扳机11a的操作进行动作。具体的说,若由作业者扣动扳机11a,则向电机20供给电力而输出轴21旋转。另一方面,若解除由作业者进行的扳机11a的扣动,则切断对电机20的电力供给,输出轴21的旋转停止。而且,在输出轴21上安装有冷却风扇24。冷却风扇24与输出轴21一体地旋转,产生主要用于冷却电机20的冷却风。另外,在电机20的周围配置包括开关元件的驱动电路、包括霍尔元件的控制电路等,这些电路也被冷却风扇24产生的冷却风冷却。在外壳10内与输出轴21平行地配置旋转轴25以及缸体31。旋转轴25的前端侧能旋转地被轴承25a支撑,旋转轴25的后端侧能旋转地被轴承25b支撑。在贯通轴承25b并向该轴承25b的后方突出的旋转轴25的后端设置有与设置于输出轴21的前端的小齿轮23卡合的从动齿轮26。并且,若选择电钻模式或锤钻模式,则输出轴21的旋转通过旋转轴25向缸体31传递。即,旋转轴25是介于输出轴21与缸体31之间的动力传递元件之一。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旋转轴25称为“中间轴25”的情况。<打击力传递系统>如图1所示,在中间轴25上且轴承25b的前方设置有将中间轴25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转换机构32。转换机构32由内轮、外轮、转动体以及连结棒构成,有时也称为“直线轴承”。内轮相对于中间轴25能相对旋转地被支撑,外轮配置于内轮的周围,转动体介于内轮与外轮之间。另外,连结棒从外轮的外周面向该外轮的径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打击作业机,具备:/n驱动源;/n配置于上述驱动源的前方且施加打击力和旋转力的一方或两方的前端工具;/n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作为中心且被上述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旋转轴;以及/n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n上述旋转力传递系统在上述旋转轴上包括以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套筒,/n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卡合,能够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n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的卡合,不能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29 JP 2018-2229971.一种打击作业机,具备:
驱动源;
配置于上述驱动源的前方且施加打击力和旋转力的一方或两方的前端工具;
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作为中心且被上述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旋转轴;以及
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系统,
上述旋转力传递系统在上述旋转轴上包括以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套筒,
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卡合,能够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
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该套筒与上述旋转轴的卡合,不能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旋转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套筒的内周面形成有内侧齿轮,
在上述套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外侧齿轮,
若上述套筒向前方移动,则上述内侧齿轮与形成于上述旋转轴的外周面的中间齿轮卡合,
若上述套筒向后方移动,则解除上述内侧齿轮与上述中间齿轮的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齿轮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后方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侧齿轮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前方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套筒的内侧形成有环状槽,在该套筒向后方移动时,该环状槽不与上述中间齿轮卡合地收纳该中间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打击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上述旋转轴的旋转力转换为打击力并向上述前端工具传递的打击力传递系统,
上述打击力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英贵大久保贵启
申请(专利权)人: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