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4068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涉及消防技术领域。该风道式烟感系统包括:烟感装置主体,所述烟感装置主体包括带有具备自动除尘和被动微增压的涡管装置;底座,通过所述底座的多个U型卡槽对所述烟感装置主体进行限位并将所述烟感装置主体安置于所述底座的内部,且所述烟感装置主体和所述底座通过金属触点电连接;其中,所述底座固定于新风或排气入口之上,且所述底座内设置储能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借助建筑已有的风道气流,能够令烟雾检测更加快速;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具有微增压及自动除尘功能的涡管装置,令灰尘、杂质实现分离,避免误触发,令烟雾传感器检测更加有效,且规避了防尘网长时间使用容易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防
,特别涉及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物联网高速发展,烟感成为智慧楼宇的必备装置。现有技术的烟感一般布放于屋内棚顶,传统烟感安放于屋顶上方,由于屋内空气流速较低,一般燃烧较为严重弥漫于整个屋内,或起火点恰好位于烟感下方,烟感方能进行告警。部分烟感利用烟感装置本身的风扇吸气来令空气加速流通;但由于部分环境存在粉尘、沙尘等恶劣场景,非燃烧颗粒的粉尘、灰尘容易对光电烟雾探测传感器造成干扰导致误触发,吸气将加重误触发带来的影响;部分吸气通过滤网来滤除大的杂质颗粒,但由于滤网孔径往往较小,每隔一段时间更换滤网,否则风道将被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烟感检测较为缓慢的问题、存在大质量颗粒时检测烟雾,烟感探测易误触发的问题和长期使用防尘网易堵塞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烟感装置主体,所述烟感装置主体包括带有具备自动除尘和被动微增压的涡管装置;底座,通过所述底座的多个U型卡槽对所述烟感装置主体进行限位并将所述烟感装置主体安置于所述底座的内部,且所述烟感装置主体和所述底座通过金属触点电连接;其中,所述底座固定于新风或排气入口之上,且所述底座内设置储能装置。进一步地,涡管装置的入口呈喇叭形状;远离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的所述涡管装置的主体的末端与烟雾传感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直径大于所述涡管装置的主体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涡管装置的垂直风向切线处设有第一可拆卸集尘装置;所述涡管装置的主体的下方设有第二可拆卸集尘装置。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道式烟感系统,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烟感装置主体的末端。进一步地,所述烟感装置主体的正面包括:横向隔离栅格;窄带天线布设于所述横向隔离栅格上。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具有预设厚度的管壁;其中,所述储能装置设于所述底座的内部,且所述储能装置为可充电电池或锂电池。进一步地,所述烟感装置主体,还包括:具有微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窄带模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电源管理模块以及供电电路的主板;所述主板位于所述烟感装置主体的内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比现有技术的烟感,借助建筑已有的风道气流,能够令烟雾检测更加快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具有微增压及自动除尘功能的涡管装置,令灰尘、杂质实现分离,避免误触发,令烟雾传感器检测更加有效,且规避了防尘网长时间使用容易堵塞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利用风扇被动旋转发电、主动旋转产生气流的自动切换,令场景适应性更强。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式烟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式烟感系统的底座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式烟感系统的主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式烟感系统的风扇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式烟感系统的主板电路实施方案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烟感装置主体;2-底座;3-涡管装置;4-涡管装置的入口;5-烟雾传感器;6-第一可拆卸集尘装置;7-第二可拆卸集尘装置;8-U型卡槽;9-横向隔离栅格;10-窄带天线布;11-风扇;12-储能装置;13-主板;A-供电正极;B-供电负极;C-风扇正极;D-风扇负极;E-测速线;F-垂直风向切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烟感检测较为缓慢的问题、存在大质量颗粒时检测烟雾,烟感探测易误触发的问题和长期使用防尘网易堵塞的问题,提供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式烟感系统,包括:烟感装置主体1,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包括带有具备自动除尘和被动微增压的涡管装置3;底座2,通过所述底座2的多个U型卡槽8对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进行限位并将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安置于所述底座2的内部,且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和所述底座2通过金属触点电连接;其中,所述底座2固定于新风或排气入口之上,且所述底座2内设置储能装置12。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方式通过将所述底座2安放于新风或排风管道的入口处,替换原有的防尘栅格挡板,利用楼宇本身的排气气流进行烟雾检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的内部具备具有被动微加速及自动除尘的所述涡管装置3,所述涡管装置3的涡管内部对气流进行加速,并在特定位置设置可拆卸集尘装置,有利于粉尘、大质量颗粒的滤除,降低误报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具体地,涡管装置的入口4呈喇叭形状;远离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的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的末端与烟雾传感器5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烟雾传感器5位于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的末端,所述烟雾传感器5探测到燃烧导致的烟雾颗粒、通过声光和窄带物联网(NB-IoT)进行本地、云端告警。这里,本专利技术优选设有云端,所述云端可以接收所述烟雾传感器5的报警信息,并在云端做出紧急提醒以及备份。具体地,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直径大于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直径。这里,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为喇叭形,设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的直径为M,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的中部为螺旋状,且设直径为N,令M>N,当气流从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流入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在涡管内部形成微增压,加速内部的增压气流;即所述涡管装置3具备被动微增压的功能。具体地,所述涡管装置3的垂直风向切线F处设有第一可拆卸集尘装置6;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的下方设有第二可拆卸集尘装置7。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垂直风向切线F的位置设有所述第一可拆卸集尘装置6,所述第一可拆卸集尘装置6用于收集中等质量,高速的灰尘及颗粒;在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的下方的位置设有所述第二可拆卸集尘装置7,所述第二可拆卸集尘装置7用于收集较大质量、低速的灰尘及颗粒;通过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的气流,经过所述第一可拆卸集尘装置6和所述第二可拆卸集尘装置7的两次筛选,排除非燃烧的颗粒及灰尘,减少后级的烟雾检测误触发概率。即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烟感装置主体(1),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包括带有具备自动除尘和被动微增压的涡管装置(3);/n底座(2),通过所述底座(2)的多个U型卡槽(8)对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进行限位并将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安置于所述底座(2)的内部,且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和所述底座(2)通过金属触点电连接;/n其中,所述底座(2)固定于新风或排气入口之上,且所述底座(2)内设置储能装置(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式烟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烟感装置主体(1),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包括带有具备自动除尘和被动微增压的涡管装置(3);
底座(2),通过所述底座(2)的多个U型卡槽(8)对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进行限位并将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安置于所述底座(2)的内部,且所述烟感装置主体(1)和所述底座(2)通过金属触点电连接;
其中,所述底座(2)固定于新风或排气入口之上,且所述底座(2)内设置储能装置(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式烟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涡管装置的入口(4)呈喇叭形状;
远离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的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的末端与烟雾传感器(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式烟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管装置的入口(4)直径大于所述涡管装置(3)的主体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式烟感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管装置(3)的垂直风向切线(F)处设有第一可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