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0585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包括基座和设于基座上的夹具,所述夹具用于夹持检测工装,还包括浮动连接底座和输气管;所述浮动连接底座设于基座上,所述浮动连接底座内设有第一气源通道,所述第一气源通道一端用于接收外部气源,所述第一气源通道另一端和输气管一端可拆卸连接,并和所述输气管内部连通,所述输气管另一端用于为检测工装输入气源。采用本方案,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气路插接,并为现有的专用检测工装提供一个通用的柔性装夹平台,有效解决目前气路转换繁琐、专用检测工装种类多、测量装夹不统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几何量测量
,具体涉及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件的几何量检测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工件进行定位和夹紧,常用的方式是针对工件设计专用的检测工装。工件定位通过检测工装的外形设计实现,而夹紧则可采用螺纹紧固、气吸等方式。出于提升装夹效率、减小工件变形以及不损伤工件表面等方面的考虑,工业现场更多是采用气吸的方式对工件进行固定,因此需要为检测工装提供气源。常见的气路连接方式是选用气管和气管接头实现,该连接方式稳定可靠,但更换气路时因操作繁琐,需要人工手动对气管进行拆卸操作,不便于未来检测自动化工作的开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气路插接方式,并为现有的专用检测工装提供一个通用的柔性装夹平台,有效解决目前气路转换繁琐、专用检测工装种类多、测量装夹不统一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解决更换气路时因操作繁琐,需要人工手动对气管进行拆卸操作,不便于未来检测自动化工作的开展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包括基座和设于基座上的夹具,所述夹具用于夹持检测工装,还包括浮动连接底座和输气管;所述浮动连接底座设于基座上,所述浮动连接底座内设有第一气源通道,所述第一气源通道一端用于接收外部气源,所述第一气源通道另一端和输气管一端可拆卸连接,并和所述输气管内部连通,所述输气管另一端用于为检测工装输入气源。本方案具体运作时,将基座固定于坐标测量机的大理石台面,其中基座上设计有多个与坐标测量机大理石台面相连接的沉孔,沉孔间距及孔径与大理石台面安装螺孔保持一致;并在基座上设置夹具,夹具能夹持检测工装,其中夹具为3R夹具,3R夹具应选用具有高重复定位精度的标准件,其具体型号及参数依据使用要求选定。此时在基座上设置浮动连接底座,浮动连接底座内设有第一气源通道,第一气源通道一端内侧带有螺纹结构,可通过气管接头和气管连通外部气源,用于接收输送的气体,而第一气源通道另一端和输气管一端可拆卸连接,并和输气管内部连通,输气管另一端连接检测工装,此时外部气源输送的气体便能经过第一气源通道和输气管,并最终将气体输送给检测工装,为检测工装提供气源。其中输气管一端和第一气源通道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其中可拆卸连接方式有多种可快速拆装的连接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选用的气管和气管接头,拆卸繁琐的问题,本方案能快速实现输气管和浮动连接底座之间的分离与连接,操作简单,有利于未来检测自动化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所述输气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气源通道内,所述输气管和第一气源通道插拔式连接。本方案具体运作时,将输气管一端插入到第一气源通道内,实现插拔式连接,能快速插入或拔出输气管,整个过程方便快捷。进一步优化,所述输气管插入第一气源通道内部分的外侧带有多层密封槽,多层所述密封槽内均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密封输气管外侧和第一气源通道内侧之间的间隙。本方案具体运作时,在输气管插入到第一气源通道内部分的外侧上设置多层密封槽,并在每层密封槽处均设置有密封圈,其中密封圈优选为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依据使用要求选用标准件,橡胶密封圈用于密封输气管外侧和第一气源通道内侧之间的间隙,并和第一通孔过盈配合实现密封。进一步优化,还包括多个浮动紧固螺钉,所述浮动连接底座通过浮动紧固螺钉和基座螺纹连接,所述浮动紧固螺钉的上端面和浮动连接底座之间留有空隙。本方案具体运作时,在浮动连接底座上开有多个通孔,基座上开有多个螺孔,浮动连接底座通过多个浮动紧固螺钉和基座连接,而浮动紧固螺钉采用阶梯型设计,螺纹在下方小端外圆柱面上,和基座上的螺孔连接,而上端面和浮动连接底座之间留有间隙,便于在气路插拔过程中,允许浮动连接底座在小范围内晃动,避免因制造和装配误差导致的刚性碰撞干涉。进一步优化,所述上连接块内设有第二气源通道,所述输气管另一端连接所述上连接块的第二气源通道一端,所述上连接块的第二气源通道另一端为气源输出口,所述检测工装上带有气源输入口,所述气源输出口通过气管和气源输入口连接。本方案具体运作时,在输气管另一端设置上连接块,上连接块内设有第二气源通道,输气管另一端和上连接块内的第二气源通道一端连接,并和第二气源通道内部连通,而第二气源通道另一端为气源输出口,在检测工装上带有气源输入口,此时气源输出口可通过气管和气管接头连接检测工装的气源输入口,输气管输送的气体便能进入到上连接块内的第二气源通道内,并通过气管输送到检测工装,在更换气路时,无需拆卸气管,只需快速插拔输气管便能实现气路更换,其中上连接件作为本装置的中间件,能连接柔性托盘的同时,还有利于快速插拔输气管。进一步优化,所述上连接块的第二气源通道一端为螺纹孔,所述输气管另一端插入螺纹孔内,并和上连接块螺纹连接。本方案具体运作时,上连接块的第二气源通道一端内侧带有内螺纹,输气管另一端上带有外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相互配合实现上连接块和输气管的螺纹连接,在连接过程中还需在输气管另一端的外螺纹上缠绕生料带,用于密封上连接块和输气管之间的空隙。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柔性托盘,所述检测工装通过柔性托盘和夹具连接,所述柔性托盘下端面设有多个安装螺纹孔,所述柔性托盘通过安装螺纹孔和夹具上的基准片紧固连接,所述柔性托盘上端面均布有多个用于安装检测工装的预装螺纹孔。本方案具体运作时,在检测工装和夹具之间还设有柔性托盘,柔性托盘下端面设有多个安装螺纹孔,柔性托盘能通过安装螺纹孔和3R夹具上的基准片紧固连接,而柔性托盘上端面还均布有多个预装螺纹孔,在柔性托盘两侧还均布有多个沉孔,在检测工装上带有多个第二通孔,此时检测工装便能通过第二通孔和预装螺纹孔实现和柔性托盘的螺纹连接,其中多个预装螺纹孔能匹配多种不同外观设计的检测工装,适应力强。同一基座可满足用坐标测量机对工装一次找正后,后续不同种类工装切换后不需要再对工装再次找正,极大缩短测量准备时间,同时也便于后续自动化检测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所述柔性托盘通过安装螺纹孔和上连接块螺纹连接。本方案具体运作时,使上连接块侧面箍住柔性托盘的侧面和底部,在上连接块上还开有沉孔,可通过沉孔和安装螺纹孔实现柔性托盘和上连接块的螺纹连接,此时输气管、上连接块和柔性托盘三者连接形成整体,在更换气路时,气路快换功能可简单的通过将输气管、上连接块和柔性托盘组成的整体插拔实现,整个过程方便快捷,本装置使用时还会准备多个托盘,每个托盘对应安装一种检测工装,同时每个托盘都会连接一个上连接块以及输气管组成“整体”,通过对多个“整体”切换使用实现气路和检测工装的快速更换,若借助机械臂和PLC进行上下料和测量控制,更可以实现检测全过程的自动化。进一步优化,所述基座上带有多个阶梯沉孔,所述基座通过阶梯沉孔和坐标测量机的大理石台面螺纹连接。进一步优化,还包括多个紧固螺钉,所述夹具通过多个紧固螺钉和基座螺纹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包括基座(1)和设于基座(1)上的夹具(2),所述夹具(2)用于夹持检测工装(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连接底座(3)和输气管(5);/n所述浮动连接底座(3)设于基座(1)上,所述浮动连接底座(3)内设有第一气源通道,所述第一气源通道一端用于接收外部气源,所述第一气源通道另一端和输气管(5)一端可拆卸连接,并和所述输气管(5)内部连通,所述输气管(5)另一端用于为检测工装(13)输入气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包括基座(1)和设于基座(1)上的夹具(2),所述夹具(2)用于夹持检测工装(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连接底座(3)和输气管(5);
所述浮动连接底座(3)设于基座(1)上,所述浮动连接底座(3)内设有第一气源通道,所述第一气源通道一端用于接收外部气源,所述第一气源通道另一端和输气管(5)一端可拆卸连接,并和所述输气管(5)内部连通,所述输气管(5)另一端用于为检测工装(13)输入气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5)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气源通道内,所述输气管(5)和第一气源通道插拔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5)插入第一气源通道内部分的外侧带有多层密封槽,多层所述密封槽内均安装有密封圈(10),所述密封圈(10)用于密封输气管(5)外侧和第一气源通道内侧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浮动紧固螺钉(4),所述浮动连接底座(3)通过浮动紧固螺钉(4)和基座(1)螺纹连接,所述浮动紧固螺钉(4)的上端面和浮动连接底座(3)之间留有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持气路快换的柔性辅助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连接块(6),所述上连接块(6)内设有第二气源通道,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龙朱元庆谭骏雷天才孟玉堂杨林林杨维川蒋家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