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0542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外管和换热内管,所述换热内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中,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之间形成有换热腔,所述换热外管的一端设置有流体进管,所述换热外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管,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出,所述换热外管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换热内管的两端与所述密封端盖固连,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均位于对应的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所述密封端盖防止所述换热腔内的流体发生泄漏,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设置在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可便于使用人员安装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换热器中所使用的换热管大部分为光滑管,光滑管在进行对流换热时的换热系数小,换热效果不好,从而导致换热器整体的对流换热系数变小,换热效果不佳,而也有部分换热器通过内外管进行对流换热,但是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工作人员添加流体。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其对流换热系数大,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便于工作人员安装连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外管和换热内管,所述换热内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中,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之间形成有换热腔,所述换热外管的一端设置有流体进管,所述流体进管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外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管,所述流体出管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出口,所述换热外管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换热内管的两端与所述密封端盖固连,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均位于对应的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所述的换热器中,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同轴设置。所述的换热器中,所述流体进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的上管壁,所述流体出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的下管壁。所述的换热器中,所述换热内管中还设置有扰流件。所述的换热器中,所述扰流件与所述换热内管同轴设置。所述的换热器中,所述扰流件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电极,所述电极往所述换热内管外伸出。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腔中的流场方向与所述换热内管中的流场方向相反,使所述换热内管和所述换热外管的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效率;所述换热内管起到扰流的作用,破坏所述换热腔的流动边界层,从而加强换热;所述密封端盖防止所述换热腔内的流体发生泄漏,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设置在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可便于使用人员安装连接,并且可对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同时加入不同的流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换热外管、2-换热内管、11-换热腔、12-流体进管、13-第一流体入口、14-流体出管、15-第一流体出口、16-密封端盖、21-第二流体入口、22-第二流体出口、23-扰流件、24-电极。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本技术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外管1和换热内管2,所述换热内管2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1中,所述换热外管1和所述换热内管2之间形成有换热腔11,所述换热外管1的一端设置有流体进管12,所述流体进管12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11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13,所述换热外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管14,所述流体出管14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11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15,所述换热内管2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1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21,所述换热内管2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1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出口22,所述换热外管1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端盖16,所述换热内管2的两端与所述密封端盖16固连,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1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均位于对应的所述密封端盖16的外侧;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端盖和所述换热内管的连接方式为胀接或焊接。在实际应用时,一种流体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1进入所述换热内管2内,随后再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流出,而另一种流体从所述第一流体入口13进入所述换热腔11,随后再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15流出,所述换热内管2中的流场方向与所述换热腔11中的流场方向相反,使所述换热内管2和所述换热外管1的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效率,此外,还能节省传热面积、加热介质和冷却介质;所述密封端盖16防止所述换热腔11内的流体发生泄漏,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1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设置在所述密封端盖16的外侧可便于使用人员安装连接,并且可对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同时加入不同的流体。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外管1和所述换热内管2同轴设置;所述换热腔11中的流体在流经所述换热内管2时会发生扰动,破坏流动边界层,从而强化换热。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进管12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1的上管壁,所述流体出管14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1的下管壁;流体自上而下依次经过所述流体进管12、所述换热腔11、所述流体出管14,使流体上下层产生交汇,加强流场的扰动,从而强化换热。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内管2中还设置有扰流件23;所述扰流件23与所述换热内管2同轴设置;所述换热内管2中的流体在经过所述扰流件23时会发生扰动,破坏流动边界层,从而强化换热。进一步地,所述扰流件23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电极24,所述电极24往所述换热内管2外伸出;所述电极24与外部电源连通;当对有相变的流体进行换热时,所述扰流件23通过所述电极24通电,所述扰流件23通电时,所述换热内管2内会形成电场,电场配合流场和温度场形成复合强化传热,从而对有相变的流体强化换热。综上所述,所述换热腔11中的流场方向与所述换热内管2中的流场方向相反,使所述换热内管2和所述换热外管1的两端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效率;所述换热内管2起到扰流的作用,破坏所述换热腔11的流动边界层,从而加强换热;所述密封端盖16防止所述换热腔11内的流体发生泄漏,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1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2设置在所述密封端盖16的外侧可便于使用人员安装连接,并且可对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同时加入不同的流体。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外管和换热内管,所述换热内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中,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之间形成有换热腔,所述换热外管的一端设置有流体进管,所述流体进管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外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管,所述流体出管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出口,所述换热外管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换热内管的两端与所述密封端盖固连,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均位于对应的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外管和换热内管,所述换热内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外管中,所述换热外管和所述换热内管之间形成有换热腔,所述换热外管的一端设置有流体进管,所述流体进管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外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流体出管,所述流体出管开设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所述换热内管对应所述第一流体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流体出口,所述换热外管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换热内管的两端与所述密封端盖固连,且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均位于对应的所述密封端盖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德斌陈沁阳张思琦陈露童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