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011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涉及气囊技术领域,包括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气囊本体的一端连通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的表面设置有封堵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的内部对称转动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表面缠绕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与横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环,所述横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该固定装置,方便使用者对气囊两端本体进行固定,使气囊本体能够被稳定地固定在运输车上,防止气囊本体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使气囊本体的正常使用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
本技术涉及气囊
,尤其涉及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
技术介绍
箱涵指的是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箱涵大多由一个或多个方形或矩形断面组成,一般由钢筋混凝土或圬工制成,在对箱涵外侧进行施工时,需要对箱涵进行封堵,这就需要用到封堵气囊。现有的封堵气囊在运输时,大多数都是直接放置在货车上进行运输,在进行固定时,部是用货车上的绳于跨过气囊顶部进行固定,这种方法难以对气囊两端进行固定,导致气囊在运输过程中气囊两端容易发生摆动,对气囊造成损坏,影响气囊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包括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气囊本体的一端连通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的表面设置有封堵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的内部对称转动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表面缠绕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与横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环,所述横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收纳盒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筒,所述气囊本体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带。优选的,所述封堵装置包括套环,所述连接口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链,所述连接链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盖帽,所述盖帽的表面开设有滚花。优选的,所述收纳盒的表面开设有连通口,所述连接带贯穿连通口并延伸至收纳盒外侧。优选的,所述气囊本体的表面与收纳盒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魔术贴,所述限位筒的形状与限位杆相适配。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贯穿孔,所述限位杆通过贯穿孔与连接杆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盖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橡胶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固定装置,在对气囊本体进行运输时,可以将收纳盒固定在气囊本体顶部,然后向外拉动连接块,将连接带从收纳盒内拉出,然后将连接块穿过固定带,使连接环与运输车的固定部位固定在一起,然后使用限位杆带动连接杆转动,使连接杆带动横杆转动,将过长的连接带收入收纳盒内部,将连接带调节至合适长度后,将限位杆对准该位置的限位筒,然后向内推动限位杆,将限位杆插入限位筒内,即可使连接杆得到固定,使横杆无法随意转动,即可使连接带的长度得到固定,即可使气囊本体被连接带固定在运输车上,通过设置该固定装置,方便使用者对气囊两端本体进行固定,使气囊本体能够被稳定的固定在运输车上,防止气囊本体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使气囊本体的正常使用得到保障。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封堵装置,在使用完气囊本体后,可以拿起盖帽,将盖帽对准连接口,然后向内推动盖帽,将盖帽盖在连接口上,即可对连接口进行防护,防止灰尘泥土进入连接口,影响连接口的正常使用,其中滚花起到增大手指与盖帽之间的摩擦力,方便使用者将盖帽盖在连接口上的作用,连接链起到将盖帽与套环固定在一起,防止盖帽丢失的作用,通过设置该封堵装置,方便使用者对连接口进行封堵,防止灰尘进入连接口,大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的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的收纳盒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气囊本体;2、固定装置;201、收纳盒;202、横杆;203、连接带;204、连接块;205、连接环;206、连接杆;207、限位杆;208、限位筒;209、固定带;3、连接口;4、封堵装置;401、套环;402、连接链;403、盖帽;404、滚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包括气囊本体1,气囊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装置2,气囊本体1的一端连通有连接口3,连接口3的表面设置有封堵装置4。固定装置2包括收纳盒201,收纳盒201的内部对称转动连接有横杆202,横杆202的表面缠绕有连接带203,连接带203的一端与横杆202固定连接,连接带20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204,连接块2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环205,横杆2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206,连接杆206的一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杆207,收纳盒2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筒208,气囊本体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带209。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固定装置2,在对气囊本体1进行运输时,可以将收纳盒201固定在气囊本体1顶部,然后向外拉动连接块204,将连接带203从收纳盒201内拉出,然后将连接块204穿过固定带209,使连接环205与运输车的固定部位固定在一起,然后使用限位杆207带动连接杆206转动,使连接杆206带动横杆202转动,将过长的连接带203收入收纳盒201内部,将连接带203调节至合适长度后,将限位杆207对准该位置的限位筒208,然后向内推动限位杆207,将限位杆207插入限位筒208内,即可使连接杆206得到固定,使横杆202无法随意转动,即可使连接带203的长度得到固定,即可使气囊本体1被连接带203固定在运输车上,通过设置该固定装置2,方便使用者对气囊两端本体进行固定,使气囊本体1能够被稳定的固定在运输车上,防止气囊本体1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使气囊本体1的正常使用得到保障。具体的,封堵装置4包括套环401,连接口3的表面转动连接有套环401,套环4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链402,连接链4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盖帽403,盖帽403的表面开设有滚花40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封堵装置4,在使用完气囊本体1后,可以拿起盖帽403,将盖帽403对准连接口3,然后向内推动盖帽403,将盖帽403盖在连接口3上,即可对连接口3进行防护,防止灰尘泥土进入连接口3,影响连接口3的正常使用,其中滚花404起到增大手指与盖帽403之间的摩擦力,方便使用者将盖帽403盖在连接口3上的作用,连接链402起到将盖帽403与套环401固定在一起,防止盖帽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包括气囊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装置(2),所述气囊本体(1)的一端连通有连接口(3),所述连接口(3)的表面设置有封堵装置(4);/n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收纳盒(201),所述收纳盒(201)的内部对称转动连接有横杆(202),所述横杆(202)的表面缠绕有连接带(203),所述连接带(203)的一端与横杆(20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20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204),所述连接块(2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环(205),所述横杆(2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206),所述连接杆(206)的一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杆(207),所述收纳盒(2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筒(208),所述气囊本体(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带(20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包括气囊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装置(2),所述气囊本体(1)的一端连通有连接口(3),所述连接口(3)的表面设置有封堵装置(4);
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收纳盒(201),所述收纳盒(201)的内部对称转动连接有横杆(202),所述横杆(202)的表面缠绕有连接带(203),所述连接带(203)的一端与横杆(20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20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块(204),所述连接块(2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环(205),所述横杆(2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206),所述连接杆(206)的一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杆(207),所述收纳盒(2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筒(208),所述气囊本体(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带(2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涵方渠封堵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4)包括套环(401),所述连接口(3)的表面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鑫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