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4004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构建方法包括:为被测软件的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信号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数据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业务层;在对应的被测软件的接口和信号驱动层之间,采用端口映射方式进行接口绑定;在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数据驱动层之间,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以及在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和业务层之间,采用网络协议连接,从而构建由业务层、数据驱动层和信号驱动层组成的仿真环境。本发明专利技术构建出的测试验证系统,测试用例抽象层次更高,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和数据判读,测试人员可随时修改测试激励,可以提高测试执行效率和测试充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件测试验证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扩展接口的软件测试验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铁路等产品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可编程逻辑器件可以由用户通过软件进行配置和编程,从而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且可以反复擦写。在修改和升级时,不需额外地改变硬件设计,只是在计算机上修改和更新程序,使硬件设计工作成为软件开发工作,缩短了系统设计的周期,提高了实现的灵活性并降低了成本。随着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产品设计的功能复杂度越来越高,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的测试验证成为关注焦点。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同时具备软件和硬件特性及缺点:软件方面,编码容易引入缺陷;硬件方面,其稳定可靠运行十分依赖于自身芯片与周围芯片的配合、以及所处的运行环境。目前可编程逻辑器件规模越来越大,软件整体运行时间和最终对电路实现性能的影响上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能够方便的对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进行测试,以提高软件性能。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的测试十分依赖于软件仿真技术,仿真环境至少包含测试激励、被测软件,均采用硬件结构描述语言(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简称HDL)代码。测试激励一般根据测试用例生成,必须在仿真开始前全部固定,启动仿真后,无法根据测试需要灵活调整测试激励,造成测试迭代成本高,测试效率低,测试不充分。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的测试验证面临测试内容多、测试手段匮乏、测试效率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的质量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构建的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的测试验证的测试效率低、测试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测试用例抽象层次高,测试人员可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和数据判读、可随时修改测试激励,可以提高测试执行效率和测试充分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为被测软件的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信号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数据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业务层;在对应的被测软件的接口和信号驱动层之间,采用端口映射方式进行接口绑定;在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数据驱动层之间,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以及在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和业务层之间,采用网络协议连接,从而构建由业务层、数据驱动层和信号驱动层组成的仿真环境;其中,在测试验证时,测试数据由所述业务层依次传递到所述数据驱动层、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所述被测软件的响应结果依次传递到所述信号驱动层、所述数据驱动层和所述业务层。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采用HDL语言设计所述信号驱动层、并向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开放接口;采用C语言设计所述数据驱动层、并向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业务层开放接口;采用高级语言设计所述业务层、并连接对应的数据驱动层。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联合编译,并在同一仿真器中加载运行。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遵循接口函数标准,所述的采用网络协议连接遵循接口函数标准。例如,所述接口函数标准包括:数据接收时,数组为接收数据的容器,返回值为实际接收的数据量;数据发送时,数组为待发送数据的容器,返回值为实际发送的数据量。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业务层提供人机交互接口,以接收通过软件自动填写的测试数据进行被测软件的自动测试,或接收人工手动填写的测试数据进行被测软件的人工干预测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包括:由业务层、数据驱动层和信号驱动层组成的仿真环境;所述信号驱动层与被测软件的接口对应,且在对应的被测软件的接口和信号驱动层之间采用端口映射方式进行接口绑定;所述数据驱动层与被测软件的接口对应,且在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数据驱动层之间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所述业务层与被测软件的接口对应,且在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和业务层之间采用网络协议连接;其中,在测试验证时,测试数据由所述业务层依次传递到所述数据驱动层、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所述被测软件的响应结果依次传递到所述信号驱动层、所述数据驱动层和所述业务层。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在同一仿真器中加载运行;所述数据驱动层与所述信号驱动层部署在同一本地计算机中、并与所述业务层部署到相同的计算机网络上;所述业务层在所述本地计算机中或所述计算机网络中运行。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与所述被测软件的每一接口对应的业务层被配置为独立运行的应用程序,或与所述被测软件的多个接口对应的多个业务层合并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与所述被测软件的多个接口对应的多个业务层之间具有通信连接,或被配置为相互独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构建出的软件测试验证系统,设计的测试用例抽象层次更高,用例设计人员不必关心一些不影响测试判定的数据细节;通过业务层提供的人机交互接口,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和数据判读,而不必要精通逻辑编程语言和仿真软件。业务层的关闭、重启,不影响被测软件的连续运行;测试人员可随时修改测试激励,而不需要中断被测软件运行,避免了每次更新测试激励都需要重新开始仿真的时间代价,可以提高测试执行效率和测试充分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件测试验证系统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软件测试验证系统架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它的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或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当理解,当称元件“耦接”另一元件时,存在中间元件。对于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为被测软件的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信号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数据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业务层;/n在对应的被测软件的接口和信号驱动层之间,采用端口映射方式进行接口绑定;/n在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数据驱动层之间,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以及/n在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和业务层之间,采用网络协议连接,从而构建由业务层、数据驱动层和信号驱动层组成的仿真环境;/n其中,在测试验证时,测试数据由所述业务层依次传递到所述数据驱动层、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所述被测软件的响应结果依次传递到所述信号驱动层、所述数据驱动层和所述业务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件测试验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为被测软件的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信号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数据驱动层,为每个接口编写独立的业务层;
在对应的被测软件的接口和信号驱动层之间,采用端口映射方式进行接口绑定;
在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数据驱动层之间,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以及
在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和业务层之间,采用网络协议连接,从而构建由业务层、数据驱动层和信号驱动层组成的仿真环境;
其中,在测试验证时,测试数据由所述业务层依次传递到所述数据驱动层、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所述被测软件的响应结果依次传递到所述信号驱动层、所述数据驱动层和所述业务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采用HDL语言设计所述信号驱动层、并向对应的数据驱动层开放接口;采用C语言设计所述数据驱动层、并向对应的信号驱动层和业务层开放接口;采用高级语言设计所述业务层、并连接对应的数据驱动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信号驱动层和所述被测软件联合编译,并在同一仿真器中加载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用扩展编程接口连接遵循接口函数标准,所述的采用网络协议连接遵循接口函数标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函数标准包括:数据接收时,数组为接收数据的容器,返回值为实际接收的数据量;数据发送时,数组为待发送数据的容器,返回值为实际发送的数据量。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华乐国庆雷雨李勇王小雷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湃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