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991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包括集装箱,集装箱内通过隔板将集装箱分隔为监测室和补药室,监测室内设置有模拟换热器、循环水监测模块、加药模块及补水监测模块,集装箱下部环绕设置有分别与模拟换热器、循环水监测模块、加药模块及补水监测模块相连通的管廊,加药模块与补药室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便于安装维护、运行稳定、操作便捷、能够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
技术介绍
在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热,需要及时用传热介质将其转移到自然环境中,以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运行。由于天然水具有优良的热传递性能且费用低廉,资源丰富而被用作工业废热的传热介质,在工业生产中称为冷却水。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冷却水换热水并经降温,再循环使用的给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结垢,其水质会发生变化,造成能耗增大并且腐蚀性强,因此需要对水质进行加药处理,实现循环水系统的清洁运行,现有的水处理设备结构复杂,不便于现场的安装监测,不能实时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处理,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便于安装维护、运行稳定、操作便捷、能够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的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包括集装箱,集装箱内通过隔板将集装箱分隔为监测室和补药室,监测室内设置有模拟换热器、循环水监测模块、加药模块及补水监测模块,集装箱下部环绕设置有分别与模拟换热器、循环水监测模块、加药模块及补水监测模块相连通的管廊,加药模块与补药室相连通;所述循环水监测模块和补水监测模块结构相同均包括固定连接在监测室内壁上的监测板,监测板上沿水路流通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水段、第一检测段、第二检测段和第三检测段,进水段包括进水管,进水管上并联设置有两条进水支路,每条进水支路上分别设置有Y型过滤器和浮子流量计,第一检测段上依次设置有阻垢率传感器、隔膜阀、水流开关、压力传感器及压力表,第一检测段和两条进水支路上分别设置有取样阀,第二检测段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检测支路和第二检测支路,第一检测支路上设置有PH传感器、ORP传感器及电导率传感器,第二检测支路上设置有铜腐蚀速率传感器和不锈钢腐蚀速率传感器,两条进水支路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第一检测支路和第二检测支路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第三检测段上设置有循环水过滤器、氯离子传感器及浊度传感器,第三检测段上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循环水监测模块设置有两个,监测室内设置有位于循环水监测模块一侧的水路切换模块,水路切换模块包括固定连接在隔板壁上的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均包括导流管和回流管,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和回流管之间分别对应与一个循环水监测模块相连通,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对应与循环水监测模块的进水管相连通,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回流管对应与循环水监测模块的出水管相连通,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之间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有分流管,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回流管之间通过电动三通阀连接有集流管,分流管和集流管分别与模拟换热器相连通,集流管上设置有水流开关,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上分别设置有浮子流量计,第一循环水回路及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分别与分流管之间设置有电动三通阀,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内回流管与其对应的导流管上的电动三通阀之间连接有调节管,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调节管上分别设置有隔膜阀。所述补药室内固定设置有两个储药桶,储药桶顶面开设有开口,储药桶下部侧面分别连接有补药接头和出药接头,出药接头向外法兰连接有出药管,出药管上设置有活接球阀,补药接头上法兰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端部连接有补药泵,补药泵的出口端通过补药管与储药桶顶端相连通,储药桶外壁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连接有若干安装凸环,补药管通过安装管卡固定连接在安装凸环上,连接管上通过三通接头向上连接有补药阀,补药阀上端连接有软管接头,连接管与补药接头之间设置有活接球阀,储药桶内设置有液位计,补药室内设置有液位计表头,储药桶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补药室内设置有加热器。所述加药模块包括固定连接在隔板壁上的背板,背板上并列设置有三个加药单元,每个加药单元包括加药段和分药段,加药段下端连接有进药管,进药管设置为橡胶软管,进药管上设置有计量泵,加药段沿药剂流通方向依次设置有气囊式脉冲阻尼器、压力表、压力传感器及背压阀,加药段下部设置有取样阀,分药段上设置有电动三通阀,电动三通阀上分别连接有两根分药管,两根分药管上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背板下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计量泵安装在支撑板上,计量泵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器,其中两个加药单元分别对应与补药室内的两个储药桶相连接,其对应的进药管分别与储药桶上的出药管相连通。所述管廊包括若干沿管道分布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包括两根位于两侧的竖向支撑骨架,两根竖向支撑骨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横向支撑骨架,每个支撑单元的两根竖向支撑骨架之间固定连接有上下两根横向支撑骨架,各个支撑单元内的横向支撑骨架相互对应并在同一水平面上,横向支撑骨架上间隔固定连接有若干定位管卡,位于同一方向上的各个支撑单元内的定位管卡相互对应并在同一中心线上,定位管卡包括基座和一体设置在基座顶部的环形卡箍,环形卡箍呈开环结构,基座中部开设有安装孔并通过沉头螺栓固定连接在横向支撑骨架上。所述循环水监测模块和补水监测模块的监测板上部、水路切换模块的安装板上部、加药模块的背板上部分别设置有接线端子盒,循环水监测模块和补水监测模块的阻垢率传感器、水流开关、压力传感器、PH传感器、ORP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铜腐蚀速率传感器、不锈钢腐蚀速率传感器、氯离子传感器及浊度传感器分别通过线路对应与接线端子盒电连接,水路切换模块的各个电动三通阀和水流开关分别通过线路对应与接线端子盒电连接,加药模块的各个压力传感器、电动三通阀、计量泵分别通过线路对应与接线端子盒电连接,监测室内设置有控制柜,各个接线端子盒分别通过线路与控制柜电连接。所述集装箱内设置有排水箱,模拟换热器、循环水监测模块及补水监测模块通过排水管与排水箱相连通,排水箱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集装箱内设置有漏水监测传感器。所述第一检测支路中部设置为U形管结构,PH传感器、ORP传感器及电导率传感器设置在U形管上。所述集装箱上分别设置有位于监测室和补药室侧面的室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整体箱式结构,可直接安装放置在厂区现场,将厂区现场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的循环冷却水输送至模拟换热器,经模拟换热器作用后,进入循环水监测模块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水质参数的变化,一方面不断进行补水,将厂区现场的补水不断加入系统内,同时采用补水监测模块对补水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通过加药模块不断将补药室内的药剂注入至系统内,对系统内的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使得系统内循环冷却水的各项水质参数处于设定范围之内,从而实现对厂区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清洁处理,大大降低其使用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厂区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清洁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循环水监测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1),集装箱(1)内通过隔板将集装箱(1)分隔为监测室(2)和补药室(3),监测室(2)内设置有模拟换热器(4)、循环水监测模块(5)、加药模块(6)及补水监测模块(7),集装箱(1)下部环绕设置有分别与模拟换热器(4)、循环水监测模块(5)、加药模块(6)及补水监测模块(7)相连通的管廊(8),加药模块(6)与补药室(3)相连通;/n所述循环水监测模块(5)和补水监测模块(7)结构相同均包括固定连接在监测室(2)内壁上的监测板(10),监测板(10)上沿水路流通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水段(11)、第一检测段(12)、第二检测段(13)和第三检测段(14),进水段(11)包括进水管(15),进水管(15)上并联设置有两条进水支路(16),每条进水支路(16)上分别设置有Y型过滤器(17)和浮子流量计(18),第一检测段(12)上依次设置有阻垢率传感器(19)、隔膜阀(20)、水流开关(21)、压力传感器(22)及压力表(23),第一检测段(12)和两条进水支路(16)上分别设置有取样阀(24),第二检测段(13)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检测支路(25)和第二检测支路(26),第一检测支路(25)上设置有PH传感器(27)、ORP传感器(28)及电导率传感器(29),第二检测支路(26)上设置有铜腐蚀速率传感器(30)和不锈钢腐蚀速率传感器(31),两条进水支路(16)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32),第一检测支路(25)和第二检测支路(26)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32),第三检测段(14)上设置有循环水过滤器(33)、氯离子传感器(34)及浊度传感器(35),第三检测段(14)上连接有出水管(3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1),集装箱(1)内通过隔板将集装箱(1)分隔为监测室(2)和补药室(3),监测室(2)内设置有模拟换热器(4)、循环水监测模块(5)、加药模块(6)及补水监测模块(7),集装箱(1)下部环绕设置有分别与模拟换热器(4)、循环水监测模块(5)、加药模块(6)及补水监测模块(7)相连通的管廊(8),加药模块(6)与补药室(3)相连通;
所述循环水监测模块(5)和补水监测模块(7)结构相同均包括固定连接在监测室(2)内壁上的监测板(10),监测板(10)上沿水路流通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水段(11)、第一检测段(12)、第二检测段(13)和第三检测段(14),进水段(11)包括进水管(15),进水管(15)上并联设置有两条进水支路(16),每条进水支路(16)上分别设置有Y型过滤器(17)和浮子流量计(18),第一检测段(12)上依次设置有阻垢率传感器(19)、隔膜阀(20)、水流开关(21)、压力传感器(22)及压力表(23),第一检测段(12)和两条进水支路(16)上分别设置有取样阀(24),第二检测段(13)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检测支路(25)和第二检测支路(26),第一检测支路(25)上设置有PH传感器(27)、ORP传感器(28)及电导率传感器(29),第二检测支路(26)上设置有铜腐蚀速率传感器(30)和不锈钢腐蚀速率传感器(31),两条进水支路(16)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32),第一检测支路(25)和第二检测支路(26)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活接球阀(32),第三检测段(14)上设置有循环水过滤器(33)、氯离子传感器(34)及浊度传感器(35),第三检测段(14)上连接有出水管(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监测模块(5)设置有两个,监测室(2)内设置有位于循环水监测模块(5)一侧的水路切换模块(37),水路切换模块(37)包括固定连接在隔板壁上的安装板(38),安装板(38)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均包括导流管(39)和回流管(40),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39)和回流管(40)之间分别对应与一个循环水监测模块(5)相连通,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39)对应与循环水监测模块(5)的进水管(15)相连通,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回流管(40)对应与循环水监测模块(5)的出水管(36)相连通,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39)之间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有分流管(41),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回流管(40)之间通过电动三通阀(42)连接有集流管(43),分流管(41)和集流管(43)分别与模拟换热器(4)相连通,集流管(43)上设置有水流开关(21),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39)上分别设置有浮子流量计(18),第一循环水回路及第二循环水回路的导流管(39)分别与分流管(41)之间设置有电动三通阀(42),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内回流管(40)与其对应的导流管(39)上的电动三通阀(42)之间连接有调节管(44),第一循环水回路和第二循环水回路的调节管(44)上分别设置有隔膜阀(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冷却水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药室(3)内固定设置有两个储药桶(45),储药桶(45)顶面开设有开口(46),储药桶(45)下部侧面分别连接有补药接头(47)和出药接头(48),出药接头(48)向外法兰连接有出药管(49),出药管(49)上设置有活接球阀(32),补药接头(47)上法兰连接有连接管(50),连接管(50)端部连接有补药泵(51),补药泵(51)的出口端通过补药管(52)与储药桶(45)顶端相连通,储药桶(45)外壁沿竖直方向间隔固定连接有若干安装凸环(53),补药管(52)通过安装管卡(54)固定连接在安装凸环(53)上,连接管(50)上通过三通接头向上连接有补药阀(55),补药阀(55)上端连接有软管接头(56),连接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东雷镓源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龙之润科技有限公司王卫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