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体,包括入射面、由入射面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前出射面及后出射面;发光体,沿着所述导光体的入射面侧设置;设置于所述后出射面侧的结构层,该结构层用于改变所述导光体射向所述结构层的光的方向,并向远离所述后出射面的方向发射出去;第二介质层被所述结构层包裹,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小于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平板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第二介质层包覆在具有一定折射率的结构层内,并提出一种折射率搭配的结构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对比度,改善现有前置光源的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光源装置和平板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晶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面光源装置和平板显示装置,特别是液晶反射式或透射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低功耗显示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以及透射式显示器应运而生。这类显示器不仅功耗较低,而且具有轻薄化,小型化的优点;但是他们有一个缺点,在较暗的环境下,会使显示亮度降低,影响观看感受。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通常会在模组里增加前置光源。由于使用场景的特殊性,前置光源需要有很高的透明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让使用者看到足够亮度且清晰的画面。中国专利申请CN109031512A中导光膜结构为梯形结构,将此导光膜与导光板用胶层粘结在一起,相当于在导光板表面存在一倒梯形结构,光线射入到倒梯形结构侧面发散全反射后,在梯形底面出光。但是因为空气隙的存在,外界自然光照射之后,多层界面造成系统反射率较高,造成屏幕的对比度过低。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光源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前置光源对比度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实施例中,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体,包括入射面、由入射面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前出射面及后出射面;发光体,沿着所述导光体的入射面侧设置;设置于所述后出射面侧的结构层,该结构层用于改变所述导光体射向所述结构层的光的方向,并向远离所述后出射面的方向发射出去;被所述结构层包覆的第二介质层,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为1.65,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为1.33。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后出射面和结构层之间的第一介质层,所述导光体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所述导光体材质的折射率为1.58,所述第一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为1.48。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每个所述第二介质层,其垂直于结构层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接近所述导光体的一边为长边,所述梯形的远离所述导光体的一边为短边。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所述导光体包括与所述入射面相对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后出射面之间夹角为锐角,还包括沿着所述反射面侧设置的反射片。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后出射面侧设置有多个叠加设置的结构层,该结构层用于改变所述导光体射向所述结构层的光的方向,并向远离所述后出射面的方向发射出去;每个结构层内分别包覆有第二介质层,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每个所述第二介质层,其垂直于结构层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为矩形。优选的,在上述的面光源装置中,相邻的结构层之间、以及结构层和导光体之间设置有第一介质层,所述导光体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一实施例中,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面光源装置;设置于后出射面侧的平板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针对现有的前置光源对比度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将第二介质层包覆在具有一定折射率的结构层内,并提出一种折射率搭配的结构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对比度,改善现有前置光源的视觉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中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中垂直入射光线的光路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中入射面入射光线的光路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中面光源装置的结构和光路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平板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结合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光源装置10,包括导光体11以及向导光体11送光的发光体12。还包括依次设置于导光体11出射面一侧的第一介质层13、结构层14和第二介质层15,第二介质层包覆于结构层14内。该结构层用于改变所述导光体射向所述结构层的光的方向,并向远离所述后出射面的方向发射出去。导光体11主要进行光线传输并出光,优选为平板结构,包括入射面111、由入射面111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前出射面112及后出射面113,以及与入射面111相对的反射面114,前出射面112和后出射面113平行设置,反射面114与所述后出射面113之间夹角为锐角。反射面114侧设置有反射片16,反射片16为具有一定反射率的膜片。导光体11优选内部光吸收低的材料,例如丙烯酸薄片并且优选包括丙烯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聚碳酸酯)、聚乙烯、光学玻璃等。导光体11的形状可为适宜使用的任何形状,而并不局限于板状,例如导光体11也可以采用楔形板等结构,本案并不限制。发光体12沿着导光体11的入射面111侧设置。发光体12为线光源,例如是多个LED灯排列成的灯条。发光体12发出的光经导光体11的入射面111进入导光体11,通过对发光体12的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行设计,可使得其中大部分光在导光体11内发生全反射。第一介质层13采用光学材料,导光体11的折射率n2大于第一介质层13的折射率n3,满足1<n3<n2。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层13通过胶合的方式结合于导光体11的后出射面113上。结构层14采用光学材料,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结构层14通过胶合的方式结合于第一介质层13的表面。结构层14的内部沿其平面方向开设有多个腔体,每个腔体内分别填充有一第二介质层15。第二介质层15可以是水、硅胶、UV胶等具有光学特性的液体、胶体,但不限于此。结构层14的折射率n4大于第二介质层15的折射率n5,满足1<n5<n4。在制作时,可以沿着结构层14的平面方向,先在结构层14内加工形成多个条形的通道,然后在该通道内填充具有一定折射率的液体或胶体。最后将该结构层14整体胶合在第一介质层13的表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介质层15垂直于结构14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接近所述导光体11的一边为长边151,所述梯形的远离所述导光体11的一边为短边152。更优选的,第二介质层的截面为等腰梯形。结合图2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导光体11的折射率n2为1.58、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光体,包括入射面、由入射面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前出射面及后出射面;/n发光体,沿着所述导光体的入射面侧设置;/n设置于所述后出射面侧的结构层,该结构层用于改变所述导光体射向所述结构层的光的方向,并向远离所述后出射面的方向发射出去;/n被所述结构层包覆的第二介质层,/n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第二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体,包括入射面、由入射面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前出射面及后出射面;
发光体,沿着所述导光体的入射面侧设置;
设置于所述后出射面侧的结构层,该结构层用于改变所述导光体射向所述结构层的光的方向,并向远离所述后出射面的方向发射出去;
被所述结构层包覆的第二介质层,
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介质层第二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层材质的折射率为1.65,所述第二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为1.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后出射面和结构层之间的第一介质层,
所述导光体材质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材质的折射率为1.58,所述第一介质层材质的折射率为1.4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介质层,其垂直于结构层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为梯形,
所述梯形的接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怡敏,武鹏,李同,周淑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