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57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在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部分,将缆线管廊的底板外部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连接,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检查井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与排水箱涵叠合的缆线管廊的底板外部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并在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使得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通过预埋排水管下穿缆线管廊接入检查井,从而使雨水或者污水排至排水箱涵,解决了道路外侧的排水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
本技术涉及综合管廊
,特别涉及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
技术介绍
地下综合管廊集各类市政管线统一布设,管线维修方便,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缆线管廊是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通常布设于人行道或绿化带地面下。市政管线中,由于排水管道有坡度要求等,排水管道一般不入廊,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管廊与排水管道的避让问题,尤其是在排水下游,由于排水量大,通常会采用横截面积较大的排水箱涵。现有技术中,将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布置具有充分利用道路地面下竖向空间,减少缆线管廊和箱涵横向占地宽度等优点。然而,当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布置时,道路外侧地块的排水支管由于管廊和箱涵叠合的原因而无法接入检查井。目前通过将排水支管直接从箱涵侧面接入检查井的方式,只考虑了靠近道路外侧的排水箱涵对应的支管接入。例如,雨水箱涵和污水箱涵并列叠合于缆线管廊下方,如果雨水箱涵靠近道路外侧,则地块雨水支管可以直接接入雨水箱涵外侧,而地块污水支管无法接入;反之,则地块污水支管可以直接接入污水箱涵,而地块雨水支管无法接入,所以此类方法无法实现地块雨水和污水支管同时接入各自的检查井,无法满足地块的排水需求,此外,排水支管直接从侧面接入排水箱涵,增加了雨水或者污水倒灌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布置的情况下,采用将排水支管从箱涵侧面接入检查井的方式,只能满足箱涵靠近道路外侧的地块排水支管接入检查井,对于距离箱涵较远的道路外侧的地块排水支管无法接入检查井,并且采用这种方式增加了雨水或者污水倒灌的风险的缺陷,提供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在所述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部分,将所述缆线管廊的底板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检查井连接。较佳地,所述排水管设置有预定的坡度。较佳地,所述排水管包括雨水管和/或污水管;与所述雨水管对应分别设有雨水检查井和雨水箱涵,所述雨水管与所述雨水检查井连接,所述雨水检查井与所述雨水箱涵连接;与所述污水管对应分别设有污水检查井和污水箱涵,所述污水管与所述污水检查井连接,所述污水检查井与所述污水箱涵连接。较佳地,在所述缆线管廊与所述排水箱涵叠合部分,所述缆线管廊布置于所述排水箱涵上方。较佳地,所述预埋排水管的直径不小于所述排水支管的直径。较佳地,所述缆线管廊内设有多个防火分区,每个所述防火分区内设有集水坑。较佳地,所述缆线管廊两侧与预埋的所述排水管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洞口,所述洞口设有防水套管。较佳地,相邻两个所述防火分区之间的距离小于100m。较佳地,所述缆线管廊内壁两侧设有多个缆线支架。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与排水箱涵叠合的缆线管廊的底板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并在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使得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通过预埋排水管下穿缆线管廊接入检查井,从而使雨水或者污水排至排水箱涵,解决了道路外侧的排水需求,同时,避免了采用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直接从缆线管廊侧面接入排水箱涵的方式,会增加雨水或者污水倒灌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的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的平面示意图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对于本实施例的说明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1,缆线管廊1布置于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埋深较浅,通常覆土为0.1~0.3m,在排水下游缆线管廊1与排水箱涵采用叠合布置形式。为了不影响缆线管廊1内壁上布设的市政管线,在缆线管廊1与排水箱涵叠合部分,将缆线管廊1的底板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例如,将缆线管廊1的底板沿向下方向增加0.3m的加厚层4,加厚层4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缆线管廊1与排水箱涵不叠合的部分,缆线管廊1的底板沿向下方向不需要进行加厚处理,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预埋的排水管的一端与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连接,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检查井连接,检查井与排水箱涵连接,即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通过预埋排水管下穿缆线管廊1接入检查井,从而使道路外侧的积水汇入排水箱涵,解决了道路外侧的排水需求,避免了积水倒灌的风险。本实施例中,预埋的排水管设有一定的纵坡,通常设置有2‰的坡度,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坡度,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预埋排水管的直径根据道路外侧排水支管的直径而定,预埋排水管的直径不小于排水支管的直径。排水管包括雨水管和污水管,或者排水管包括雨水管或污水管。本实施例中,如上述图1所示,在缆线管廊1与排水箱涵叠合部分,缆线管廊1布置于排水箱涵上方。以排水管包括污水管9和雨水管10为例,即在缆线管廊1加厚的底板中分别预埋污水管9和预埋雨水管10,其中,雨水管10的直径和污水管9的直径均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例如,雨水管10的直径和污水管9的直径分别可以为dn600(直径600mm)和dn400(直径400mm),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预埋的雨水管10和预埋的污水管9均设置有2‰的坡度。与雨水管10对应分别设有雨水检查井2和雨水箱涵11,雨水管10与雨水检查2井连接,雨水检查井2与雨水箱涵11连接。与污水管9对应分别设有污水检查井3和污水箱涵12,污水管9与污水检查井3连接,污水检查井3与污水箱涵12连接。道路外侧的污水支管7和雨水支管8分别通过预埋污水管9和预埋雨水管10均下穿缆线管廊1分别接入雨水检查井2和污水检查井3,从而使道路外侧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汇入雨水箱涵11和污水箱涵12。本实施例中,排水箱涵可以是只有雨水箱涵11,也可以是雨水箱11涵和污水箱涵12都有;缆线管廊1和排水箱涵可以叠合布置于道路右侧,也可以布置于道路左侧等其他合理的地方。本实施例中,在缆线管廊1内部每隔一定距离以防火墙封堵的方式设有多个防火分区,相邻两个防火分区之间的距离小于100m,每个防火分区内的纵坡最低点处均设有集水坑14,集水坑14中设有排水泵。缆线管廊1两侧与预埋的排水管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洞口5,具体地,对应于缆线管廊1加厚底板中的预埋污水管9和预埋雨水管10的高度处,缆线管廊1两侧墙壁上均设有洞口5,洞口5均设有与道路外侧的污水支管7的管径和雨水支管8的管径相对应的防水套管6,防止地下水渗透进入缆线管廊1内。本实施例中,缆线管廊1内壁两侧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部分,将所述缆线管廊的底板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检查井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缆线管廊与排水箱涵叠合部分,将所述缆线管廊的底板沿向下方向进行加厚处理,加厚的底板中预埋至少一根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道路外侧的排水支管连接,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检查井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设置有预定的坡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包括雨水管和/或污水管;
与所述雨水管对应分别设有雨水检查井和雨水箱涵,所述雨水管与所述雨水检查井连接,所述雨水检查井与所述雨水箱涵连接;
与所述污水管对应分别设有污水检查井和污水箱涵,所述污水管与所述污水检查井连接,所述污水检查井与所述污水箱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加厚预埋排水管的缆线管廊,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振峰宋文清许世梁张岩刘建苛沈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