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仁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9444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包括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和位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空中交通道路系统,空中交通道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若干支撑立柱,以及设置在支撑立柱上方的空轨,空轨上设置有行车道,空轨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通过辅道连接,辅道包括上行辅道和下行辅道,上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行驶至空轨上的行车道上,下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空轨上的行车道行驶至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在空轨的下方设置有单轨交通装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设置有单轨交通站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缓解路面交通压力,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交通系统指交通运输运输系统,在社会生产中分为生产过程的运输和流通过程的运输。交通系统包括人和物的运输、信息传输、交通的设施设备等。交通设施有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之分。固定设施有线路、港、站、场、台等,流动设施指车、船、飞机等。世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总长3000多万千米,其中铁路130多万千米,公路2000多万千米,内河航道50多万千米,管道150多万千米,航空线路530多万千米。随着现代技术与经济发展,铁路行车时速可达300~400千米,高速公路的汽车时速可达200千米,船舶出现50万吨以上的巨型油船。运输工具向高速、大型化方向发展,运输线路逐步构成合理化的运输网、发展联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单一的常规市政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出行的要求,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政高架将地面交通转移至空中,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小汽车拥有量逐年递增,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交通情况越来越恶化堵车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化,路面上非常的拥堵,不仅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在堵车的图中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城市交通拥堵已经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普遍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修建公共箭筒,如地铁交通、轨道交通,但是,这只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方式,居民出行选择性更多,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能够有效的缓解路面交通压力,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包括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和位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空中交通道路系统,空中交通道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若干支撑立柱,以及设置在支撑立柱上方的空轨,空轨上设置有行车道,空轨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通过辅道连接,辅道包括上行辅道和下行辅道,上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行驶至空轨上的行车道上,下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空轨上的行车道行驶至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在空轨的下方设置有单轨交通装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设置有单轨交通站点。进一步限定,单轨交通装置两个,分别设置在空轨下方的两侧。其中,单轨交通装置为悬挂式单轨列车。其中,悬挂式单轨列车包括设置在空轨下方的列车轨道和能够在列车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体。其中,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包括直线路段、曲线路段、T型路口路段、Y型路口路段和十字型路口路段,直线路段、曲线路段、T型路口路段、Y型路口路段和十字型路口路段连接后构成市政交通系统。进一步优化,直线路段、曲线路段均包括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设置在机动车道两侧的人行通道以及隔离绿化带;T型路口、Y型路口和十字型路口处设置有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其中,支撑立柱和空轨在所述直线路段上方形成第一直线路段,支撑立柱和空轨在所述曲线路段上方形成第一曲线路段,支撑立柱和空轨在所述T型路口路段上方形成第一T型路口路段,支撑立柱和空轨在所述Y型路口路段上方形成第一Y型路口路段,支撑立柱和空轨在所述十字型路口路段上方形成第一十字型路口路段。其中,第一十字型路口路段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车道和第二车道,相互平行的第三车道和第四车道,第一车道和第二车道垂直第三车道和第四车道且位于第三车道和第四车道上方,第一车道和第二车道上行车方向相反,第三车道和第四车道行车方向相反;第一车道与第三车道通过第一外上行辅道和第一内下行辅道连接;第二车道与第三车道通过第一外下行辅道和第一内上行辅道连接;第二车道与第四车道通过第二外上行辅道和第二内下行辅道连接;第一车道与第四车道通过第二外下行辅道和第二内上行辅道连接。进一步限定,支撑立柱设置在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上。其中,支撑立柱设置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主要由两部分道路交通系统组成,其中一个为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另一个为架设在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方的空中交通道路系统,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与空中交通道路系统之间通过设置的上行辅道和下行辅道实现分流的情况,能够有效的将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内行驶的部分车流分至空中交通道路系统中,这样即可有效的减缓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的压力,车主在行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路面车流情况进行选择行驶道路;同时,本技术通过在空轨的下方设置单轨交通装置,这样能够将空轨下方的空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得空轨的下方形成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周期短、施工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十字型路口路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空轨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通过辅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空轨排水系统局部布置示意图。附图标记:1-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2-空中交通道路系统,3-支撑立柱,4-空轨,5-行车道,6-辅道,7-上行辅道,8-下行辅道,9-单轨交通装置,10-单轨交通站点,11-机动车道,12-人行通道,13-隔离绿化带,14-第一车道,15-第二车道,16-第三车道,17-第四车道,18-第一外上行辅道,19-第一内下行辅道,20-第一外下行辅道,21-第一内上行辅道,22-第二外上行辅道,23-第二内下行辅道,24-第二外下行辅道,25-第二内上行辅道,26-车辆A,27-护栏,28-防撞缓冲垫,29-照明路灯,30-排水槽,31-集水槽,32-列车轨道,33-列车车体,34-非机动车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包括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1和位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1上的空中交通道路系统2,空中交通道路系统2包括设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1上的若干支撑立柱3,以及设置在支撑立柱3上方的空轨4,空轨4上设置有行车道5,空轨4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1通过辅道6连接,辅道6包括上行辅道7和下行辅道8,上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和位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空中交通道路系统,空中交通道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若干支撑立柱,以及设置在支撑立柱上方的空轨,空轨上设置有行车道,空轨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通过辅道连接,辅道包括上行辅道和下行辅道,上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行驶至空轨上的行车道上,下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空轨上的行车道行驶至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在空轨的下方设置有单轨交通装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设置有单轨交通站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和位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空中交通道路系统,空中交通道路系统包括设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的若干支撑立柱,以及设置在支撑立柱上方的空轨,空轨上设置有行车道,空轨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通过辅道连接,辅道包括上行辅道和下行辅道,上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行驶至空轨上的行车道上,下行辅道用于机动车从空轨上的行车道行驶至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在空轨的下方设置有单轨交通装置,在市政交通道路系统上设置有单轨交通站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单轨交通装置两个,分别设置在空轨下方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单轨交通装置为悬挂式单轨列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悬挂式单轨列车包括设置在空轨下方的列车轨道和能够在列车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市政交通道路系统包括直线路段、曲线路段、T型路口路段、Y型路口路段和十字型路口路段,直线路段、曲线路段、T型路口路段、Y型路口路段和十字型路口路段连接后构成市政交通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的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直线路段、曲线路段均包括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设置在机动车道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仁江
申请(专利权)人:吴仁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