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9280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包括设置集油池、齿面喷淋油管、二轴中心油管、安全阀及油泵,集油池底部设置有集油池排油孔,齿面喷淋油管上设有齿面喷淋油管喷油孔,二轴中心油管上开设有二轴中心油管出油孔,集油池、齿面喷淋油管和二轴中心油管并联设置在润滑油自变速箱壳体底部流经油泵、安全阀之后的油路上,安全阀按照预设压力开启或关闭以控制润滑油流回变速箱壳体的底部或分流至集油池进油口、齿面喷淋油管进油口、二轴中心油管进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安全阀和集油池对变速箱壳体底部润滑油的油面高度进行调整,根据变速箱不同的使用状态改变润滑方式,既能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也能提高传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系统变速箱
,具体涉及一种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提高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需要提高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对于变速箱润滑系统,在满足变速箱总成寿命需求的前提下,常规的做法是通过减少加油量降低油面高度从而减少齿轮的搅油损耗、降低润滑油的黏度减少摩擦阻力来提升传动效率。商用车重负荷手动变速箱润滑油的黏度范围一般在9-24cst之间,标准黏度规格主要有75W/80、75W/85、75W/90、85W/90等。在满足齿轮承载能力情况下,降低润滑油黏度可以提高传动效率,但重载及苛刻工况下,如果润滑油黏度选择过低,油膜厚度过薄可能会导致变速箱齿轮出现磨损,降低润滑油的黏度减少摩擦阻力来提升传动效率对效率的提升有限。对于传统立式安装的变速箱总成,一般会将油面高度线设置在中间轴轴线附近,保证所有的齿轮在上坡、水平及下坡工况下全部搅到油,从而实现齿轮、轴承、同步器的润滑与散热。但是这种设计存在变速箱搅油损耗大、传动效率低、变速箱温升高、零部件寿命降低的问题。如果降低油面高度,使参与搅油的齿轮副减少,变速箱传动效率就会提高,但是降低变速箱油面高度,随之而来会导致部分变速箱齿轮副工作时无法搅到润滑油出现早期磨损。因此,采用固定油面高度飞溅润滑的变速箱润滑系统在传动效率与润滑效果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提高传动效率尽量降低变速箱油面高度,减少参与搅油的齿轮副数量,同时满足齿轮副啮合时润滑、冷却需求,变速箱润滑系统设计时往往会在飞溅润滑基础上增加主动润滑的方式,通过油泵将润滑油泵入二轴中心油路、喷淋油管中加强对轴承及齿轮啮合处的润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油面高度,减少搅油损耗、提高传动效率。但是当变速箱低温冷启动时,润滑油黏度高、油泵效率降低、润滑系统油压增大、流量不足,又会导致齿轮啮合副产生早期磨损。如果变速箱齿轮副部分采用主动润滑、部分采用飞溅润滑,则不能将传动效率提升到最高。因此,在加入主动润滑后最大化提高传动效率与避免在变速箱低温冷启动时或润滑系统压力过大时产生的润滑问题之间又出现相互抵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既能提高传动效率,又能保证变速箱各个不同状态下的润滑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包括设置在变速箱壳体(100)内的集油池(10)、设置在变速箱二轴(300)旁的齿面喷淋油管(20)、沿轴向贯穿变速箱二轴(300)的二轴中心油管(30)、安全阀(40)及油泵(60),所述集油池(10)底部设置有将所述集油池(10)内的润滑油流到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的集油池排油孔(11),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上设有朝向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内齿轮啮合处喷淋的齿面喷淋油管喷油孔,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上开设有向所述变速箱二轴(300)内喷油的二轴中心油管出油孔,所述集油池(10)、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和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并联设置在润滑油自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流经所述油泵(60)、所述安全阀(40)之后的油路上,所述安全阀(40)按照预设压力开启或关闭以控制润滑油流回所述变速箱壳体(100)的底部或分流至所述集油池(10)的集油池进油口、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的齿面喷淋油管进油口、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的二轴中心油管进油口。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安全阀(40)的预设开启压力设置为大于变速箱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自所述油泵(60)向所述安全阀(40)的油路中润滑油的油压,小于变速箱在低温冷启动状态下自所述油泵(60)向所述安全阀(40)的油路中润滑油的油压。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与所述变速箱二轴(300)之间形成油腔以供从所述二轴中心油管出油孔流入并从所述变速箱二轴(300)对应轴承安装部位的出油孔流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油池进油口的进油量大于所述集油池排油孔(11)的出油量。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油池(10)的储油量L为将所述变速箱主箱内中间轴(200)的齿轮全部浸油时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内所需润滑油油量WH与所述变速箱主箱内中间轴(200)上的齿轮全部未浸油且油面高度最高时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内所需润滑油油量WL之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润滑油油量WH为在上坡工况、水平工况、下坡工况下,所述变速箱主箱中间轴(200)上最小齿轮的齿根圆浸油时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内所需润滑油油量的最大值。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从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流向所述油泵(60)的油路上设有吸油装置(50),所述吸油装置(50)上安装有滤网对润滑油进行粗滤。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润滑油油量WL为在上坡工况、水平工况、下坡工况下,所述变速箱主箱内中间轴(200)上的齿轮全部未浸油且油面高度高于所述吸油装置(50)顶端时所述变速箱壳体底部(100)所需润滑油油量的最大值。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还包括对润滑油进行精滤的滤清器(70),所述滤清器(70)设置在从所述安全阀(40)流向并联设置的所述集油池(10)、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的油路上。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还包括对润滑油进行冷却的冷却器(80),所述冷却器(80)设置在从所述安全阀(40)流向并联设置的所述集油池(10)、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的油路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中,采用设置安全阀和集油池对变速箱壳体底部润滑油的油量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变速箱壳体底部润滑油的油面高度,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改变润滑系统的润滑方式,既能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也能提高传动效率;(2)本专利技术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中,采用齿面喷淋润滑和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加强对变速箱齿轮啮合副和轴承的润滑,保证了润滑效果,减小齿面磨损,提高变速箱的寿命;(3)本专利技术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中,变速箱壳体内润滑油的油量、集油池的储油量、安全阀的开启压力等,均通过设定不同状态、不同的工况,根据合理科学的计算方式得到,能够充分保证整个润滑系统按照设定工作方式,达到预设的目标,达到既能保证变速箱良好润滑效果的同时,也能保证和提高传动效率。附图说明现在将参考附图在下文中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各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附图只用于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而不应该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公开范围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的变速箱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图1中的变速箱另一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变速箱的局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3去掉齿轮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安全阀的侧视图;图7为图5中的安全阀的轴向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可变油面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变速箱壳体(100)内的集油池(10)、设置在变速箱二轴(300)旁的齿面喷淋油管(20)、沿轴向贯穿变速箱二轴(300)的二轴中心油管(30)、安全阀(40)及油泵(60),所述集油池(10)底部设置有将所述集油池(10)内的润滑油流到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的集油池排油孔(11),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上设有朝向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内齿轮啮合处喷淋的齿面喷淋油管喷油孔,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上开设有向所述变速箱二轴(300)内喷油的二轴中心油管出油孔,所述集油池(10)、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和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并联设置在润滑油自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流经所述油泵(60)、所述安全阀(40)之后的油路上,所述安全阀(40)按照预设压力开启或关闭以控制润滑油流回所述变速箱壳体(100)的底部或分流至所述集油池(10)的集油池进油口、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的齿面喷淋油管进油口、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的二轴中心油管进油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变速箱壳体(100)内的集油池(10)、设置在变速箱二轴(300)旁的齿面喷淋油管(20)、沿轴向贯穿变速箱二轴(300)的二轴中心油管(30)、安全阀(40)及油泵(60),所述集油池(10)底部设置有将所述集油池(10)内的润滑油流到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的集油池排油孔(11),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上设有朝向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内齿轮啮合处喷淋的齿面喷淋油管喷油孔,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上开设有向所述变速箱二轴(300)内喷油的二轴中心油管出油孔,所述集油池(10)、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和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并联设置在润滑油自所述变速箱壳体(100)底部流经所述油泵(60)、所述安全阀(40)之后的油路上,所述安全阀(40)按照预设压力开启或关闭以控制润滑油流回所述变速箱壳体(100)的底部或分流至所述集油池(10)的集油池进油口、所述齿面喷淋油管(20)的齿面喷淋油管进油口、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的二轴中心油管进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阀(40)的预设开启压力设置为大于变速箱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述自所述油泵(60)向所述安全阀(40)的油路中润滑油的油压,小于变速箱在低温冷启动状态下自所述油泵(60)向所述安全阀(40)的油路中润滑油的油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轴中心油管(30)与所述变速箱二轴(300)之间形成油腔以供从所述二轴中心油管出油孔流入并从所述变速箱二轴(300)对应轴承安装部位的出油孔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油面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池进油口的进油量大于所述集油池排油孔(11)的出油量。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莉香闵运东杜春鹏占伟李剑平周珂李海艳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