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8904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器材,尤其是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包括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支撑部两端的第一钩部和第二钩部;支撑部包括上撑板、下撑板和侧连接板,上撑板不少于三个,上撑板的顶部设有上防滑条,下撑板不少于两个,下撑板的底部设有下防滑条,上撑板与下撑板平行且上下交错设置,侧连接板分别与上撑板和下撑板连接;第二钩部包括第一钩子和与第一钩子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上撑板或下撑板连接;第二钩部包括第二钩子和与第二钩子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上撑板或下撑板连接。该路面之间既可大角度旋转,又具有防脱功能,能够适应椭圆卷式装载和作业要求,运输体积小、重心低、运输稳定、机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卷式波纹路面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面器材,尤其是一种卷式波纹路面。
技术介绍
路面器材主要用于构筑通道,保障车辆或设备通行于松软泥泞路段。纵观当今国内外路面器材,随着“轻量化”发展趋势和理念的推动,铝合金路面和复合材料路面正替代传统的高强钢质路面而成为主角,铝合金结构路面可设计性强,复杂断面可一次性挤压成型,已成为路面“家族”中最主要的角色。制式路面器材通常采用车载的方式运输与作业,按适应的作业方式分类,制式路面器材可分为卷式路面和折叠式路面,在连接方式上,卷式路面主要有横穿式和铰接式两种,传统路面采用铰接式较多,而近20年来,随着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变化,横穿式居多,相比铰接式,横穿式主要优点是,接头与路面板本体一次性成型不需加工,接头处强度不被破坏。然而,现有采用横穿式接头的路面有不足之处,路面板之间的可旋转角度较小,对于小尺寸卷筒或椭圆式卷筒而言较难卷绕。而大转角设计路面连接又较容易脱开,这样就制约了路面作业车上的装载空间设计和重心控制。如较为典型的德国克虏伯路面,其可转角度一般不超过30度。无法适应大转角需要,限制了其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卷式波纹路面,路面板之间连接可靠,可大角度旋转,又能通过有效约束使其在相对运动中不致脱开,接头部分和路面本体结构一体成型,不需要附带零散的连接件,能够在通载状态的承载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现有制式路面卷绕运输体积大、重心高、机动性能差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包括支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第一钩部和第二钩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上撑板、下撑板和侧连接板,所述上撑板不少于三个,所述上撑板的顶部设有上防滑条,所述下撑板不少于两个,所述下撑板的底部设有下防滑条,所述上撑板与所述下撑板平行且上下交错设置,所述侧连接板分别与所述上撑板和所述下撑板连接;所述第二钩部包括第一钩子和与所述第一钩子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上撑板或所述下撑板连接;所述第二钩部包括第二钩子和与所述第二钩子连接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上撑板或所述下撑板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钩子活动插在相邻的第一钩子上。上撑板与下撑板上下交错设置,增加了强度。上防滑条增加路面的摩擦力,防止车轮打滑,下防滑条嵌入到地基中,从而使一种卷式波纹路面不易滑移。通过第一钩部与第二钩部进行活动连接,从而使一种卷式波纹路面能够进行卷绕,并且最大折叠角度达到70°,反向折叠的角度达到17°,不仅方便折叠,同时能够自由的根据沙地起伏自由调整弯曲角度,与地面贴合好。优选的,所述第一钩子包括依次连接第一限位板和第一钩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钩板为圆弧形板,且向上弯曲,所述第一钩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钩子包括竖连接板、第二钩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竖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竖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钩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所述第二钩板向下弯曲,所述第一钩板插在所述第二钩板上,且所述第一钩板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钩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钩板与第二钩板使相邻的一种卷式波纹路面不分离。第一连接板和第二限位板在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向上翻转时能够与第二钩板和第一钩板共同限制翻转角度,在增大翻转角度的同时保证第一钩板与第二钩板不脱离。在向下翻转时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第一钩板和第二钩板限制翻转角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钩板的端部为圆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的端部能够有效限制第一钩板的移动位置,从而防止第一钩板与第二钩板脱离。优选的,还包括加强座,所述加强座的两侧均设有加强折边,所述加强座固定在所述上撑板、所述下撑板和所述侧连接板形成的上凹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座分别与所述上撑板、所述下撑板和所述侧连接板连接,用于增强一种侧连接板的强度,避免受力后侧连接板发生弯曲造成变形。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上撑板、所述侧连接板和所述下撑板形成的第一下凹槽内;所述碟加强板固定在所述上撑板、所述下撑板和所述侧连接板形成的第二下凹槽内;所述第三加强板固定在所述下撑板、所述侧连接板、所述上撑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钩子形成的第三下凹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从背面对侧连接板增加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均与所述加强座的加强折边相对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和加强折边形成整体结构,有效提高了侧连接板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接头连接有防脱和限位功能设计。两块路面板间通过接头横穿连接后,无论转动到任何角度都不会脱开,并且在一定转角限制继续转动,以保持一定的路面纵向刚性。2、可大角度旋转。路面板之间可正向旋转较大角度(70°),反向旋转17°,适用于椭圆卷式或小直径卷筒的卷绕,可提高车辆空间利用率,降低上装重心,提高制式路面车的行驶机动性和稳定性。3、接头与路面板整体挤压成型,不需任何加工,或任何连接件。4、传力效果好。接头具有良好的整体传力功能,受力后接头整体牵动,没有任何薄弱的断面环节。5、适用于松软海滩,由于采用波纹结构,路面板能够嵌入沙地,起到拢沙固结地基的作用,另外,波纹结构本身具有较好的弹性变形能力,路面受载时可以更好地分散荷载,并借助下部地基支撑作用平衡自身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卷式波纹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装有加强座和加强板的一种卷式波纹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局部放大图;图5是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向上翻转时的最大位置的示意图;图6是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向下翻转时的最大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卷式波纹路面之间既可大角度旋转,又具有防脱功能,能够适应椭圆卷式装载和作业要求,运输体积小、重心低、运输稳定、机动性好。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包括支撑部1、分别设置在支撑部1两端的第一钩部2和第二钩部3;支撑部1、第一钩部2和第二钩部3为整体结构,且采用铝挤压方式成型,也就是为铝型材,加工方便,后续只需要根据路面宽度切断即可。支撑部1包括上撑板11、下撑板12和侧连接板13,上撑板11设有三个,上撑板11的顶部设有上防滑条14,下撑板12设有两个,下撑板12的底部设有下防滑条15,上撑板11与下撑板12平行且上下交错设置,侧连接板13分别与上撑板11和下撑板12连接,侧连接板13倾斜设置;支撑部1形成波纹结构,既能增加强度,减小变形,同时能够增大摩擦,防止车轮打滑以及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在沙地上滑移。第二钩部3包括第一钩子和与第一钩子连接的第一连接板24,第一连接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两端的第一钩部(2)和第二钩部(3);/n所述支撑部(1)包括上撑板(11)、下撑板(12)和侧连接板(13),所述上撑板(11)不少于三个,所述上撑板(11)的顶部设有上防滑条(14),所述下撑板(12)不少于两个,所述下撑板(12)的底部设有下防滑条(15),所述上撑板(11)与所述下撑板(12)平行且上下交错设置,所述侧连接板(13)分别与所述上撑板(11)和所述下撑板(12)连接;/n所述第一钩部(2)包括第一钩子和与所述第一钩子连接的第一连接板(24),所述第一连接板(24)与所述上撑板(11)或所述下撑板(12)连接;/n所述第二钩部(3)包括第二钩子和与所述第二钩子连接的第二连接板(31),所述第二连接板(31)与所述上撑板(11)或所述下撑板(1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两端的第一钩部(2)和第二钩部(3);
所述支撑部(1)包括上撑板(11)、下撑板(12)和侧连接板(13),所述上撑板(11)不少于三个,所述上撑板(11)的顶部设有上防滑条(14),所述下撑板(12)不少于两个,所述下撑板(12)的底部设有下防滑条(15),所述上撑板(11)与所述下撑板(12)平行且上下交错设置,所述侧连接板(13)分别与所述上撑板(11)和所述下撑板(12)连接;
所述第一钩部(2)包括第一钩子和与所述第一钩子连接的第一连接板(24),所述第一连接板(24)与所述上撑板(11)或所述下撑板(12)连接;
所述第二钩部(3)包括第二钩子和与所述第二钩子连接的第二连接板(31),所述第二连接板(31)与所述上撑板(11)或所述下撑板(1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卷式波纹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钩子包括依次连接第一限位板(21)和第一钩板(22),所述第一限位板(2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4)连接,所述第一钩板(22)为圆弧形板,且向上弯曲,所述第一钩板(22)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1)圆弧过渡连接;
所述第二钩子包括竖连接板(32)、第二钩板(34)和第二限位板(33),所述竖连接板(3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1)连接,所述竖连接板(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钩板(34)和所述第二限位板(33)连接,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营徐进李欢方群梅之永邹少军丁勇熊为水何绍华徐龙星李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九八三部队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