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8276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将苏氨酸母液进入沉淀池沉淀12‑36小时,然后调节pH至6‑7,然后进入生物反应池;取出生物制剂,活化,然后投入到生物反应池中,按每立方米液体投加生物制剂10‑30克,处理36‑48h,板框过滤收集微生物,然后排出液体,用于田间灌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涉及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
技术介绍
苏氨酸,简称Thr,化学式是C4H9NO3,是一种必需的氨基酸,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随着赖氨酸、蛋氨酸合成品在配合饲料中的广泛应用,苏氨酸逐渐成为影响畜禽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苏氨酸主要用做饲料添加剂,其生产步骤为浓缩、结晶、提取菌体蛋白,而其过程中产生的菌体蛋白和母液处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难以获得性价比较高的副产品。氨基酸发酵母液含有大量的总氮,特点是污染物主要以氨态氮为主,污染物的COD含量比较高,水中有机物含量比较少,可生化性比较差。总氮以多种形式存在,一般分为无机氮和有机氮,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一般的污水处理企业只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排放,总氮量并未去除,无法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反硝化处理,额外投加碳源将残余的硝酸盐氮通过生化反应生成氮气,从污水中去除,实现最终无害化氮排放,此过程所需多步骤接力方才可以完成将氨氮转化为氮气,造成工艺路线长,系统驯化周期长,限制因素多,造成污水处理池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运行费用大。如何稳定高效率深度处理苏氨酸母液总氮是目前氨基酸发酵企业亟待要解决的难题之一。现有技术中有采用物理吸附用于废水处理,吸附法主要依赖于吸附剂巨大的比表面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来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活性炭因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且其化学稳定性好,吸附能力强,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吸附剂材料被广泛应用,但其成本较高。还有利用凹凸棒土等非金属离子矿物进行吸附,但天然非金属矿物作为吸附剂有以下几点局限性:天然非金属矿物密度较大且比表面积有限,天然非金属矿物表面多带负电,且直接采用天然非金属粉矿如粘土类矿物作为吸附剂,会存在吸附后固液难以分离的问题。申请人之前的专利技术“用于降解氨基酸母液有机质的生物制剂”分别将啤酒酵母、粘红酵母以及安琪酵母接种到种子培养基,培养至浓度为108cfu/ml,然后混匀,得到菌悬液;将菌悬液和硅藻土混合,搅拌,再进行低温干燥,干燥温度为20-22℃,干燥后含水量为8-10%,最后冷藏。该生物制剂主要应用于降解有机质,对总氮降解能力有限。对菌株进行合理配伍,以达到协同共生,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筛选合适的菌剂组合是难点。复合菌剂作为有机整体,菌剂中各种菌株之间可能存在互相拮抗或者互相促进的作用,各菌种在功能上具有相互作用,总的技术效果不是各部分效果的简单的总和。同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不同的发酵过程中所表现的互相拮抗或者互相促进的作用也无法预期。若只将功能类似或互补菌株进行简单混合,很有可能出现菌株间相互拮抗,影响复合菌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将苏氨酸母液进入沉淀池沉淀12-36小时,然后调节pH至6-7,然后进入生物反应池;取出生物制剂,活化,然后投入到生物反应池中,按每立方米液体投加生物制剂10-30克,处理36-48h,板框过滤收集微生物,然后排出液体,用于田间灌溉。进一步地,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酵母菌悬液、假单胞菌悬液和载体按照1:1:2的质量比混合,100rpm搅拌3min,再进行低温干燥,干燥温度为20-22℃,干燥后含水量为8-10%,最后置于4℃冷藏。进一步地,所述酵母菌悬液的制备方法为:分别将啤酒酵母、粘红酵母以及安琪酵母分别接种到酵母种子培养基,培养至浓度为108cfu/ml,然后按照等体积比例混匀,得到酵母菌悬液。进一步地,所述悬液假单胞菌悬液的制备方法为:将门多萨假单胞菌接种到假单胞菌种子培养基,培养至浓度为108cfu/ml,得到假单胞菌悬液。更进一步地,所述载体的制备方法为:按照重量份取凹凸棒土10份、玉米秸秆粉5份以及高岭土3份,混匀,研磨至粒径为100目,即得。更进一步地,所述酵母种子液的制备方法为:取酵母浸出粉10g、蛋白胨20g、葡萄糖20g、琼脂20g,加水,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后,自然冷却,制得。更进一步地,所述假单胞菌种子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取酵母浸出粉10g、玉米浆20g、氯化铵5g、磷酸氢二钾2g、七水硫酸镁0.5g、氯化钠0.3g,加水,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后,自然冷却,制得。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但是并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假单胞菌属于非发酵型细菌,不发酵糖类,但是能够快速降解总氮,酵母菌组合能够有效利用苏氨酸母液中的有机质;本专利技术通过不同的假单胞菌与复合酵母进行组合,弥补了酵母利用废水中总氮能力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试验发现,门多萨假单胞菌和复合酵母菌的组合最佳,能够深度修复苏氨酸母液,快速降低有机质和总氮的含量,优于其他假单胞菌的组合方式。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产品及方法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产品及方法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为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配置酵母种子培养基:取酵母浸出粉10g、蛋白胨20g、葡萄糖20g、琼脂20g,加水,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后,自然冷却,制得;分别将啤酒酵母、粘红酵母以及安琪酵母分别接种到种子培养基,培养至浓度为108cfu/ml,然后按照等体积比例混匀,得到菌悬液A;配置假单胞菌种子培养基:取酵母浸出粉10g、玉米浆20g、氯化铵5g、磷酸氢二钾2g、七水硫酸镁0.5g、氯化钠0.3g,加水,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后,自然冷却,制得;将门多萨假单胞菌接种到假单胞菌种子培养基,培养至浓度为108cfu/ml,得到菌悬液B;制备载体:按照重量份取凹凸棒土10份、玉米秸秆粉5份以及高岭土3份,混匀,研磨至粒径为100目,即得。将菌悬液A、菌悬液B和载体按照1:1:2的质量比混合,100rpm搅拌3min,再进行低温干燥,干燥温度为20-22℃,干燥后含水量为8-10%,最后置于4℃冷藏。使用方法:将苏氨酸母液进入沉淀池沉淀24小时,然后调节pH至6-7,然后进入生物反应池;取出生物制剂,活化,然后投入到生物反应池中,按每立方米液体投加生物制剂20克,处理36-48h,板框过滤收集微生物,然后排出液体,用于田间灌溉。实施例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n将苏氨酸母液进入沉淀池沉淀12-36小时,然后调节pH至6-7,然后进入生物反应池;取出生物制剂,活化,然后投入到生物反应池中,按每立方米液体投加生物制剂10-30克,处理36-48h,板框过滤收集微生物,然后排出液体,用于田间灌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苏氨酸母液综合利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将苏氨酸母液进入沉淀池沉淀12-36小时,然后调节pH至6-7,然后进入生物反应池;取出生物制剂,活化,然后投入到生物反应池中,按每立方米液体投加生物制剂10-30克,处理36-48h,板框过滤收集微生物,然后排出液体,用于田间灌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制剂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酵母菌悬液、门多萨假单胞菌悬液和载体按照1:1:2的质量比混合,100rpm搅拌3min,再进行低温干燥,干燥温度为20-22℃,干燥后含水量为8-10%,最后置于4℃冷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酵母菌悬液的制备方法为:
分别将啤酒酵母、粘红酵母以及安琪酵母分别接种到酵母种子培养基,培养至浓度为108cfu/ml,然后按照等体积比例混匀,得到酵母菌悬液。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平刘世周孙钦波赵兰坤王峰赵凤良王淑兰张锋
申请(专利权)人: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