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825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包括生态区、礁石区,所述生态区与礁石区通过出水管道、水管接头相连,生态区悬浮固定于水面,礁石区固定于生态区下方的水体底部,所述生态区包括太阳能供电系统、缓冲区、固定链、固定锚、生态槽,所述礁石区由1个以上的生态礁石组成。利用生态槽内藻类、沉水植物协同分散装置光合产氧,对被污染的养殖水体、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等进行高效增氧,将含有高溶氧、微生物、藻细胞的水均匀扩散至水体中,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将光能资源化利用,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受污染的水体,如养殖水体、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等,其上层水体死亡藻类等有机质下沉至水体底部,有机质降解需要消耗溶解氧,下层水体溶解氧逐渐下降,导致下层水体处于缺氧状态,进而沉积物磷等内源污染物释放增强,动植物遗体难以分解,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自我修复功能完全遭到破坏。治理受污染的水体关键是增加水体溶解氧,但,现有水体增氧设备存在增氧效率低、成本高、安装繁杂等问题,水体中铺设电路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存问题,提供一种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利用生态槽内藻类、沉水植物协同分散装置光合产氧,对被污染的养殖水体、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等进行高效增氧,将含有高溶氧、微生物、藻细胞的水均匀扩散至水体中,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将光能资源化利用,节约能源。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包括生态区、礁石区,所述生态区与礁石区通过出水管道、水管接头相连,生态区悬浮固定于水面,礁石区固定于生态区下方的水体底部,所述生态区包括太阳能供电系统、缓冲区、固定链、固定锚、生态槽,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太阳能支撑杆、控制开关、蓄电池组,所述生态槽分为沉水植物生态槽、藻类生态槽,所述生态槽内包括进水管道、营养液投加管、泵b、保护网、分散装置、防水灯、生物填料、液位感应器、进水口、营养液投放口,所述生物填料包括生物填料a、生物填料b、生物填料c,所述礁石区包括生态礁石、微生物固载体、扩散装置、承重架,其特征是所述生态区以水平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水平面以上为固定在缓冲区的太阳能生态系统,水平面以下设有生态槽,生态槽顺水流的两侧均设有缓冲区,所述缓冲区通过固定链连接固定锚,固定锚固定在水体底部,所述缓冲区安装有泵a,所述泵a与进水管道、营养液投加管相连接,所述生态槽上方的外表面四周利用固定绳固定有浮筒,所述生态槽内沿着支架设有防水灯a、防水灯b,所述生态槽上方的横向支架上固定有生物填料a、生物填料b,生态槽内水面放置生物填料c,所述进水管道、营养液投加管位于生态槽内近液面上方,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藻类生态槽内的进水管道、营养液投加管均设有进水口、营养液投放口,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藻类生态槽的一边均设有泵b,所述泵b通过出水管道与礁石区相连接,所述礁石区由1个以上的生态礁石组成,生态礁石上方预置有微生物固载体,生态礁石下方设有承重架,生态礁石上方中间接入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出口垂直正对下方的扩散装置,所述扩散装置平稳固定在承重架上。进一步的,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内种植沉水植物,生态槽四周封闭,底部为凹槽结构,所述藻类生态槽内预置有藻类。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营养液投放口上设有液位感应器。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区为三角立体形状,一端棱角朝外。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支撑杆为空心结构,杆内布设电线,材质为不锈钢、玻璃钢、碳钢、PVC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微生物固载体由沙粒、沸石、硅藻土、活性炭、稻壳生物炭、多孔陶瓷两种以上组成。进一步的,所述泵b外圈设有保护网,泵b可安置在沉水植物生态槽、藻类生态槽任意一边的任意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生态礁石为透水框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藻类生态槽底部预设有分散装置,分散装置通入的气体为O2、CO2、空气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生态系统数量为2个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分散装置通入的气体不仅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还增加生态槽内部水体流动,使光合产生的氧均匀分散,高溶氧水质加速生态槽底部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及粪便等的氧化分解。2、本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出水管道与扩散装置出射方向呈90°,使带压力的含有高溶氧、微生物、藻细胞的水撞击到扩散装置后做功累积,溶解氧、微生物、藻细胞随水流逐级互推,从面向扩散到纵向立体扩散,穿过透水的生态礁石,将含有高溶氧、微生物、藻细胞的水向四周水体扩散,增加水体底部溶解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3、本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资源化利用光能转换成电能,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的电路铺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实施例2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实施例2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太阳能板,2、太阳能支撑杆,3、控制开关,4、蓄电池组,5、太阳能供电系统,6、浮筒,7、固定绳,8、进水管道,9、营养液投加管,10、缓冲区,11、固定链,12、固定锚,13、泵b,14、保护网,15、生物填料a,16、生物填料b,17、生物填料c,18、出水管道,19、沉水植物,20、分散装置,21、生态礁石,22、微生物固载体,23、扩散装置,24、承重架,25、支架,26、防水灯a,27、防水灯b,28、泵a,29、水管接头,30、生态区,31、礁石区,32、生态槽,33、生物填料,34、藻类,35、液位感应器,36进水口,37、营养液投放口,38、沉水植物生态槽,39、藻类生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包括生态区30、礁石区31,所述生态区30与礁石区31通过出水管道18、水管接头29相连,生态区30悬浮固定于水面,礁石区31固定于生态区30下方的水体底部,所述生态区30包括太阳能供电系统5、缓冲区10、固定链11、固定锚12、生态槽32,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5包括太阳能板1、太阳能支撑杆2、控制开关3、蓄电池组4,所述生态槽32分为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所述生态槽32内包括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泵b13、保护网14、分散装置20、防水灯26、生物填料33、液位感应器35、进水口36、营养液投放口37,所述生物填料33包括生物填料a15、生物填料b16、生物填料c17,所述礁石区31包括生态礁石21、微生物固载体22、扩散装置23、承重架24,其特征是所述生态区30以水平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水平面以上为固定在缓冲区10的太阳能生态系统5,水平面以下设有生态槽32,生态槽32顺水流的两侧均设有缓冲区10,所述缓冲区10通过固定链11连接固定锚12,固定锚12固定在水体底部,所述缓冲区10安装有泵a28,所述泵a28与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相连接,所述生态槽32上方的外表面四周利用固定绳7固定有浮筒6,所述生态槽32内沿着支架25设有防水灯a26、防水灯b27,所述生态槽32上方的横向支架25上固定有生物填料a15、生物填料b16,生态槽32内水面放置生物填料c17,所述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位于生态槽32内近液面上方,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包括生态区(30)、礁石区(31),所述生态区(30)与礁石区(31)通过出水管道(18)、水管接头(29)相连,生态区(30)悬浮固定于水面,礁石区(31)固定于生态区(30)下方的水体底部,所述生态区(30)包括太阳能供电系统(5)、缓冲区(10)、固定链(11)、固定锚(12)、生态槽(32),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5)包括太阳能板(1)、太阳能支撑杆(2)、控制开关(3)、蓄电池组(4),所述生态槽(32)分为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所述生态槽(32)内包括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泵b(13)、保护网(14)、分散装置(20)、防水灯(26)、生物填料(33)、液位感应器(35)、进水口(36)、营养液投放口(37),所述生物填料(33)包括生物填料a(15)、生物填料b(16)、生物填料c(17),所述礁石区(31)包括生态礁石(21)、微生物固载体(22)、扩散装置(23)、承重架(24),其特征是所述生态区(30)以水平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水平面以上为固定在缓冲区(10)的太阳能生态系统(5),水平面以下设有生态槽(32),生态槽(32)顺水流的两侧均设有缓冲区(10),所述缓冲区(10)通过固定链(11)连接固定锚(12),固定锚(12)固定在水体底部,所述缓冲区(10)安装有泵a(28),所述泵a(28)与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相连接,所述生态槽(32)上方的外表面四周利用固定绳(7)固定有浮筒(6),所述生态槽(32)内沿着支架(25)设有防水灯a(26)、防水灯b(27),所述生态槽(32)上方的横向支架(25)上固定有生物填料a(15)、生物填料b(16),生态槽(32)内水面放置生物填料c(17),所述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位于生态槽(32)内近液面上方,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内的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均设有进水口(36)、营养液投放口(37),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的一边均设有泵b(13),所述泵b(13)通过出水管道(18)与礁石区(31)相连接,所述礁石区(31)由1个以上的生态礁石(21)组成,生态礁石(21)上方预置有微生物固载体(22),生态礁石(21)下方设有承重架(24),生态礁石(21)上方中间接入出水管道(18),所述出水管道(18)出口垂直正对下方的扩散装置(23),所述扩散装置(23)平稳固定在承重架(2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光能生物转化生态调控装置,包括生态区(30)、礁石区(31),所述生态区(30)与礁石区(31)通过出水管道(18)、水管接头(29)相连,生态区(30)悬浮固定于水面,礁石区(31)固定于生态区(30)下方的水体底部,所述生态区(30)包括太阳能供电系统(5)、缓冲区(10)、固定链(11)、固定锚(12)、生态槽(32),所述太阳能供电系统(5)包括太阳能板(1)、太阳能支撑杆(2)、控制开关(3)、蓄电池组(4),所述生态槽(32)分为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所述生态槽(32)内包括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泵b(13)、保护网(14)、分散装置(20)、防水灯(26)、生物填料(33)、液位感应器(35)、进水口(36)、营养液投放口(37),所述生物填料(33)包括生物填料a(15)、生物填料b(16)、生物填料c(17),所述礁石区(31)包括生态礁石(21)、微生物固载体(22)、扩散装置(23)、承重架(24),其特征是所述生态区(30)以水平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水平面以上为固定在缓冲区(10)的太阳能生态系统(5),水平面以下设有生态槽(32),生态槽(32)顺水流的两侧均设有缓冲区(10),所述缓冲区(10)通过固定链(11)连接固定锚(12),固定锚(12)固定在水体底部,所述缓冲区(10)安装有泵a(28),所述泵a(28)与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相连接,所述生态槽(32)上方的外表面四周利用固定绳(7)固定有浮筒(6),所述生态槽(32)内沿着支架(25)设有防水灯a(26)、防水灯b(27),所述生态槽(32)上方的横向支架(25)上固定有生物填料a(15)、生物填料b(16),生态槽(32)内水面放置生物填料c(17),所述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位于生态槽(32)内近液面上方,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内的进水管道(8)、营养液投加管(9)均设有进水口(36)、营养液投放口(37),所述沉水植物生态槽(38)、藻类生态槽(39)的一边均设有泵b(13),所述泵b(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映津
申请(专利权)人:华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