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808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夹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包括底板及呈对称状设置在底板上端面的侧板,且侧板位于底板的横向边缘处,两个侧板之间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位于底板的纵向边缘处,所述立板的相对一侧分别设有左侧卡板和右侧卡板,利用底板、侧板、立板、左侧卡板和右侧卡板相互之间围绕的矩形,可对盒状电池进行快速装配,同时,插块连接的挤压弹簧能够沿插槽内进行活动,使电池的正负极分别与正极片和负极片紧密抵触,完成对电池的固定夹持,而正负极片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相连接,及实现闭合电路,完成对电池的余能检测,提升对电池的夹持效果,及检测的便捷性,更加适用于对盒状电池的余能检测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
本技术涉及电池夹具
,具体为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近年来主要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大力发展,其中动力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而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又是动力电池组的关键。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目前,在对退役电池回收并对其进行余能检测时,尤其涉及对盒状电池的检测作业,现有对电池检测时的固定方式,多为人工手动对电池摆放固定,将检测装置连接的正负极垫片与电池相连接,不仅费时费力,还大大影响了对退役电池的检测效果及效率,并且对电池的固定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快速固定及检测,对此我们提出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电池检测时的固定方式,多为人工手动对电池摆放固定,将检测装置连接的正负极垫片与电池相连接,不仅费时费力,还大大降低了对退役电池的检测效果及效率,并且对电池的固定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包括底板及呈对称状设置在底板上端面的侧板,且侧板位于底板的横向边缘处,两个侧板之间设有立板,所述立板位于底板的纵向边缘处,所述立板的相对一侧分别设有左侧卡板和右侧卡板,所述左侧卡板和右侧卡板的顶部边角处分别设有左斜口和右斜口,所述左斜口与右斜口的下方分别设有左卡槽和右卡槽,且左卡槽与右卡槽内分别设有负极片和正极片,所述左侧卡板和右侧卡板的下部均设有挤压组件,所述底板的侧边设有插槽,所述插槽与挤压组件相适配;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呈对称状设置的插块,所述插块的一端插设在插槽内,且插块的端面与插槽槽壁之间设有挤压弹簧,两个所述插块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卡板及右侧卡板相连接。优选的,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的背面均设有导线,且导线的另一端与检测装置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立板的下部侧边观察设有活动孔,且活动孔内设有抵触组件。优选的,所述抵触组件包括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插设在活动孔内,并向内延伸,且端面设有抵触垫,所述抵触垫与立板之间和活动杆外壁套设有抵触弹簧,所述活动杆远离抵触垫的一端端面设有固定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为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设置的底板、侧板、立板、左侧卡板、右侧卡板和挤压组件,使用时,利用底板、侧板、立板、左侧卡板和右侧卡板相互之间围绕的矩形,可对盒状电池进行快速装配,同时,插块连接的挤压弹簧能够沿插槽内进行活动,使电池的正负极分别与正极片和负极片紧密抵触,完成对电池的固定夹持,而正负极片通过导线与检测装置相连接,及实现闭合电路,完成对电池的余能检测,提升对电池的夹持效果,及检测的便捷性,更加适用于对盒状电池的余能检测作业。(2)本技术为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设置的抵触组件,插入的盒状电池背面与抵触垫抵触,带动活动杆沿活动孔内移动,使抵触弹簧受到挤压作用力,并带动抵触垫与电池进行抵触,进一步提升电池正负极与正负极片的抵触连接,提升检测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底板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立板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中:11、底板;111、插槽;12、侧板;13、立板;131、活动孔;21、左侧卡板;211、左斜口;212、左卡槽;22、负极片;31、右侧卡板;311、右斜口;312、右卡槽;32、正极片;4、导线;51、插块;52、挤压弹簧;61、活动杆;62、固定块;63、抵触垫;64、抵触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技术方案:包括底板11及呈对称状设置在底板11上端面的侧板12,且侧板12位于底板11的横向边缘处,具体的,侧板12与底板11固定连接,两个侧板12之间设有立板13,立板13位于底板11的纵向边缘处,立板13与侧板12固定连接,立板13的相对一侧分别设有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的顶部边角处分别设有左斜口211和右斜口311,左斜口211与右斜口311的下方分别设有左卡槽212和右卡槽312,且左卡槽212与右卡槽312内分别设有负极片22和正极片32,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的下部均设有挤压组件,挤压组件用于对盒状电池的快速紧固夹持,底板11的侧边设有插槽111,插槽111与挤压组件相适配;挤压组件包括呈对称状设置的插块51,插块51的一端插设在插槽111内,具体的,插块51与插槽111活动连接,且插块51的端面与插槽111槽壁之间设有挤压弹簧52,挤压弹簧52的两端分别与插块51及槽壁固定连接,两个插块51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卡板21及右侧卡板31固定连接。进一步的,负极片22和正极片32的背面均设有导线4,且导线4的另一端与检测装置电连接,具体的,检测装置即对电池余能进行检测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负极片22和正极片32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抵触连接,并通过导线4使检测装置与电池之间形成闭合电路,从而方便对电池的余能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立板13的下部侧边观察设有活动孔131,且活动孔131内设有抵触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的抵触组件,用于进一步的对电池进行抵触限位,提升对电池夹持固定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抵触组件包括活动杆61,活动杆61的一端插设在活动孔131内,并向内延伸,且端面设有抵触垫63,具体的,活动杆61与活动孔131滑动连接,抵触垫63与立板13之间和活动杆61外壁套设有抵触弹簧64,活动杆61远离抵触垫63的一端端面设有固定块62。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的盒状电池背面与抵触垫63抵触,带动活动杆61沿活动孔131内移动,使抵触弹簧64受到挤压作用力,并带动抵触垫63与电池进行抵触,进一步提升电池正负极与正负极片的抵触连接,提升检测的稳定性。具体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好过后,将盒状电池插入底板11、侧板12、立板13、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相互之间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1)及呈对称状设置在底板(11)上端面的侧板(12),且侧板(12)位于底板(11)的横向边缘处,两个侧板(12)之间设有立板(13),所述立板(13)位于底板(11)的纵向边缘处,所述立板(13)的相对一侧分别设有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所述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的顶部边角处分别设有左斜口(211)和右斜口(311),所述左斜口(211)与右斜口(311)的下方分别设有左卡槽(212)和右卡槽(312),且左卡槽(212)与右卡槽(312)内分别设有负极片(22)和正极片(32),所述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的下部均设有挤压组件,所述底板(11)的侧边设有插槽(111),所述插槽(111)与挤压组件相适配;/n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呈对称状设置的插块(51),所述插块(51)的一端插设在插槽(111)内,且插块(51)的端面与插槽(111)槽壁之间设有挤压弹簧(52),两个所述插块(51)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卡板(21)及右侧卡板(31)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退役电池余能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1)及呈对称状设置在底板(11)上端面的侧板(12),且侧板(12)位于底板(11)的横向边缘处,两个侧板(12)之间设有立板(13),所述立板(13)位于底板(11)的纵向边缘处,所述立板(13)的相对一侧分别设有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所述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的顶部边角处分别设有左斜口(211)和右斜口(311),所述左斜口(211)与右斜口(311)的下方分别设有左卡槽(212)和右卡槽(312),且左卡槽(212)与右卡槽(312)内分别设有负极片(22)和正极片(32),所述左侧卡板(21)和右侧卡板(31)的下部均设有挤压组件,所述底板(11)的侧边设有插槽(111),所述插槽(111)与挤压组件相适配;
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呈对称状设置的插块(51),所述插块(51)的一端插设在插槽(111)内,且插块(51)的端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天文李穷邵振东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