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7863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7
本申请涉及车载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包括支撑构件、输送构件、压缩机、空调箱及换热控制组件;其中,支撑构件用于连接在车辆的前舱内的预定部位;输送构件、压缩机以及空调箱均设置于支撑构件上;输送构件形成有用于连通换热控制组件与压缩机和空调箱的流道。从生产的角度考虑,模块化能使生产成本降低,从工艺的角度考虑,模块化能降低工艺安装的复杂程度,使得装配更加容易,优化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模块化减少占用的包络空间,利于整车研究的平台化设计。而且空调箱与压缩机均集成于支撑构件,两者相距较近,空调箱的冷媒侧管路可以直接对接系统侧,无需增加软管减震,减少零部件的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
本申请涉及车载空调
,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车载空调系统在整车装配过程中逐一装配,导致工艺复杂,装配成本上升,且由于组件分离使得相互之间连接的管路复杂,弯曲,会占用较大的整车空间,并且使得维修拆卸变得复杂,由于整车空间受限,加之空调箱体积较大且单独装配,导致装配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载空调系统在整车装配过程中逐一装配,导致工艺复杂,而且各部件分离,连接管路多,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包括:支撑构件、输送构件、压缩机、空调箱以及换热控制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用于连接在车辆的前舱内的预定部位;所述输送构件、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空调箱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构件上;所述换热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构件,且所述输送构件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换热控制组件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空调箱的流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支撑主体和与所述支撑主体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彼此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空调箱的空间,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输送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空调箱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的靠近车辆的驾驶舱的一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主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均形成梁结构。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空调箱的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空调箱经由所述第一安装部沿着整车的轴距方向安装到所述车辆的前舱的面向车辆前方的部位。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围绕所述空调箱的一端设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构件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支撑构件经由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到所述车辆的前舱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所述输送构件以及所述空调箱均与所述支撑构件通过紧固构件相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控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构件的气液分离器、电池冷却器、电机冷却器、泵体、储存构件以及多个控制阀;其中,所述气液分离器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气液分离器靠近所述压缩机一侧设置;所述电池冷却器以及所述电机冷却器均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侧,且所述电池冷却器相对所述电机冷却器靠近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所述电池冷却器以及所述电机冷却器均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电池冷却器以及所述电机冷却器在所述输送构件的长度方向上交错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电池冷却器以及所述电机冷却器三者之间形成Z字形的容纳空间,多个控制阀均设置于所述Z字形的容纳空间;所述泵体设置于所述输送构件的靠近所述空调箱的一侧,且与所述空调箱的冷媒管路相连接;所述储存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构件的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Z字形的容纳空间包括顺次相连通的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以及第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以及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均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容纳空间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部分,且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一部分沿着第二容纳空间的延伸方向顺次设置;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另一部分,且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另一部分在第二容纳空间内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形成有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高度方向的朝上的开口,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形成有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高度方向的朝下的开口以及侧壁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是将换热控制组件的部件通过输送构件集成于支撑构件,同时也将压缩机以及空调箱集成设置于支撑构件,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的换热系统组件,进而只需要将上述的换热系统组件直接装配于车辆车舱例如前舱内的钣金上即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模块化能使生产成本降低,且有效减少各组件连接部件,从工艺的角度考虑,模块化能降低工艺安装的复杂程度,使得装配更加容易,优化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模块化减少占用的包络空间,利于整车研究的平台化设计及管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的在第一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的在第二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的在第三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的在第四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支撑构件,11-支撑主体,12-第一支撑部,13-第二支撑部,14-工字钢,2-压缩机,3-输送构件,4-换热控制组件,41-气液分离器,42-电池冷却器,43-电机冷却器,44-控制阀,45-泵体,46-储存构件,5-Z字形的容纳空间,51-第一容纳空间,52-第二容纳空间,53-第三容纳空间,6-空调箱,61-第一安装部,62-冷媒管路,7-紧固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构件、压缩机、输送构件、换热控制组件以及空调箱;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用于连接在车辆的前舱内的预定部位;所述输送构件、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空调箱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构件上;/n所述换热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构件,且所述输送构件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换热控制组件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空调箱的流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构件、压缩机、输送构件、换热控制组件以及空调箱;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用于连接在车辆的前舱内的预定部位;所述输送构件、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空调箱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构件上;
所述换热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构件,且所述输送构件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换热控制组件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空调箱的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支撑主体和与所述支撑主体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彼此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空调箱的空间,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输送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箱设置于所述支撑主体的靠近车辆的驾驶舱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均形成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箱的远离所述支撑构件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空调箱经由所述第一安装部沿着整车的轴距方向安装到所述车辆的前舱的面向车辆前方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围绕所述空调箱的一端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支撑构件经由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到所述车辆的前舱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车舱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所述输送构件以及所述空调箱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云阮安伟冉亚楠顾毅亮杨家政钟学伟阮卓孟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