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国华专利>正文

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91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包括底部开口的支撑罐体,支撑罐体顶部设有与支撑罐体内部连通的外套筒,外套筒转动设有调节套筒,调节套筒与外套筒同轴设置;外套筒内设有移动柱,移动柱底部设有针体,移动柱外侧壁设有外螺纹;调节套筒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时稳定,便于控制针体的移动长度,降低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
技术介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和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现代使用的针灸多是钢针,而在古代多使用的是银针,其功效要比钢针好。目前,临床上在给病人进行针灸时,主要是由医务人员手持针灸针抖腕进针,这样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给医务人员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难度。同时,现有技术中的针灸器使用不方便,医生对于刺进患者身体内的针尖长度无法把握,只有凭靠自身的经验,使用时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或者是经验不丰富的医生来说风险性更大,且不容易把握,给患者带来很大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其操作时稳定,便于控制针体的移动长度,降低安全隐患。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包括底部开口的支撑罐体,支撑罐体顶部设有与支撑罐体内部连通的外套筒,外套筒转动设有调节套筒,调节套筒与外套筒同轴设置;外套筒内设有移动柱,移动柱底部设有针体,移动柱外侧壁设有外螺纹;调节套筒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活塞筒,活塞筒的一端与外套筒连接,活塞筒的另一端开口;移动柱设有连通活塞筒内部与支撑罐体内部的导气通道;活塞筒内滑动设有密封塞,密封塞靠近活塞筒开口的一端壁设有活塞杆。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活塞杆远离密封塞的一端设有把手。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活塞筒设有U形的固定块,固定块的自由端固定于活塞筒;上述把手设于密封塞与固定块顶部之间。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块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把手连接。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把手可拆卸连接,把手设有固定环,弹性件的一端可拆卸设于固定环。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移动柱两端的外侧壁周向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外套筒内侧壁抵接。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密封圈横截面为矩形,外套筒内部通道横截面为矩形。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还包括烟熏罐,烟熏罐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储物罐和盖板,烟熏罐与活塞筒可拆卸连接;储物罐侧壁设有多个出烟孔。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盖板侧壁设有多个进气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包括底部开口的支撑罐体,支撑罐体顶部设有与支撑罐体内部连通的外套筒,外套筒转动设有调节套筒,调节套筒与外套筒同轴设置;外套筒内设有移动柱,移动柱底部设有针体,移动柱外侧壁设有外螺纹;调节套筒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实际使用时,将支撑罐体设有开口的一端朝向使用者需要针灸的位置,然后将支撑罐体按压在使用者的皮肤上,转动调节套筒;由于移动柱外侧壁设有外螺纹,调节套筒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在调节套筒的转动下,移动柱沿着外套筒移动,进而带动针体移动。如此通过转动调节套筒以缓慢移动针体,便于控制针体的移动长度,而且通过支撑罐体进行支撑,操作时稳定,降低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针灸器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针灸器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套筒位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烟熏罐安装于活塞筒后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烟熏罐的剖视图。图标:1-支撑罐体;2-针体;3-外套筒;4-调节套筒;5-移动柱;6-活塞筒;7-导气通道;8-密封塞;9-活塞杆;10-把手;11-固定块;12-弹性件;13-固定环;14-密封圈;15-储物罐;16-盖板;17-出烟孔;18-进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者竖直,而是可以稍微的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于“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包括底部开口的支撑罐体1,支撑罐体1顶部设有与支撑罐体1内部连通的外套筒3,外套筒3转动设有调节套筒4,调节套筒4与外套筒3同轴设置;外套筒3内设有移动柱5,移动柱5底部设有针体2,移动柱5外侧壁设有外螺纹;调节套筒4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啮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开口的支撑罐体,所述支撑罐体顶部设有与所述支撑罐体内部连通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转动设有调节套筒,所述调节套筒与所述外套筒同轴设置;所述外套筒内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底部设有针体,所述移动柱外侧壁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套筒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开口的支撑罐体,所述支撑罐体顶部设有与所述支撑罐体内部连通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转动设有调节套筒,所述调节套筒与所述外套筒同轴设置;所述外套筒内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底部设有针体,所述移动柱外侧壁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套筒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啮合的内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筒,所述活塞筒的一端与所述外套筒连接,所述活塞筒的另一端开口;所述移动柱设有连通所述活塞筒内部与所述支撑罐体内部的导气通道;所述活塞筒内滑动设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靠近所述活塞筒开口的一端壁设有活塞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密封塞的一端设有把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内科临床用针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设有U形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自由端固定于所述活塞筒;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密封塞与所述固定块顶部之间。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国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