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885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5
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患儿舒适度差,及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的问题;包括躺板,躺板右侧设有兜布,躺板右端设有上下方向的固定柱,固定柱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矩形壳,矩形壳左端设有柱形壳,柱形壳内下侧设有挡板,挡板内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轴,圆轴上端贯穿挡板且设有动力结构,圆轴下端设有呈倒L形的导杆,柱形壳下侧壁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前后方向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上端伸入柱形壳且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环,导杆下端插入腰形环内,滑块下端伸出滑槽且设有弹性块;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
本技术涉及腹腔术后护理辅助器械
,特别是一种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
技术介绍
肠粘连是腹腔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一般嘱咐患者术后尽早起床活动或多做翻身活动,必要时应用一些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和方法,但对于婴儿来说这些方法很难适用,临床上婴儿在腹腔手术后,大多由家属或医护人员将患儿放在腿上进行晃动,以促进肠道蠕动防止发生肠粘连的病况,但晃动时不仅患儿的舒适度差,而且极大的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患儿舒适度差,及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躺板,躺板右侧设有兜布,躺板右端设有上下方向的固定柱,固定柱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矩形壳,矩形壳左端设有柱形壳,柱形壳内下侧设有挡板,挡板内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轴,圆轴上端贯穿挡板且设有动力结构,圆轴下端设有呈倒L形的导杆,柱形壳下侧壁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前后方向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上端伸入柱形壳且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环,导杆下端插入腰形环内,滑块下端伸出滑槽且设有弹性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导杆与腰形环配合使弹性块往复揉动患儿腹部,有助于促进患儿肠道蠕动防止发生肠粘连,便于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通过端面齿轮与冠齿轮配合,便于调节弹性块揉动患儿腹部的频率,有助于增加患儿腹腔肠道蠕动的效果,通过兜布与束带配合,防止患儿翻身晃动影响活动训练的效果,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切主视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断裂的全剖左视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图2中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躺板1,躺板1右侧设有兜布2,躺板1右端设有上下方向的固定柱3,固定柱3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矩形壳4,矩形壳4左端设有柱形壳5,柱形壳5内下侧设有挡板6,挡板内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轴7,圆轴7上端贯穿挡板6且设有动力结构,圆轴7下端设有呈倒L形的导杆8,柱形壳5下侧壁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前后方向的滑槽9,滑槽9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0,滑块10上端伸入柱形壳5且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环11,导杆8下端插入腰形环11内,滑块10下端伸出滑槽9且设有弹性块12。所述的动力结构包括左右轴向的转轴13,转轴13与柱形壳5转动连接,转轴13右侧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杆14,腰形杆14上滑动连接有与圆轴7同轴的小齿轮15,圆轴7上端贯穿挡板6且同轴设有圆盘16,圆盘16外侧设有可与小齿轮15啮合的冠齿轮17,圆盘16内侧设有可与小齿轮15啮合的端面齿轮18。为了实现转轴13在柱形壳5内转动,所述的矩形壳4内设有左右轴向的电机19,转轴13右端贯穿柱形壳5且与电机19输出轴固定连接。为了便于控制小齿轮15在腰形杆14上滑动,所述的小齿轮15左侧转动连接有控制杆20,柱形壳5上端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左右方向的让位槽21,控制杆20上端伸出让位槽21且设有手柄。为了将患儿固定在兜布2内,防止患儿乱动,所述的躺板1前后两侧分别设有悬柱22,兜布2左端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绕过悬柱22的束带23,束带23自由端外表面设有第一魔术贴,兜布2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与第一魔术贴粘合的第二魔术贴。为了实现矩形壳4在固定柱3上滑动,所述的固定柱3内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开口朝左的矩形槽24,矩形槽24内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螺杆25,矩形壳4右端伸入矩形槽24内且与螺杆25转动连接。为了便于控制螺杆25在矩形槽24内转动,所述的螺杆25上端贯穿固定柱3且设有旋钮。本技术在使用时,其初始状态为矩形壳4与矩形槽24上端接触使柱形壳5上升到最大高度,控制杆20与让位槽21右侧壁接触使小齿轮15与冠齿轮17啮合,束带23与悬柱22不接触;将躺板1放置在床上,患儿躺在躺板1上,调整患儿的位置使其腹部与弹性块12对应,拉动束带23使兜布2包裹住患儿胸腔部位,束带23绕过悬柱22后将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粘合,兜布2将患儿固定在躺板1上,防止患儿翻身影响腹部活动训练的效果;握住旋钮使螺杆25顺时针转动,螺杆25转动使矩形壳4沿矩形槽24向下滑动,矩形壳4带动柱形壳5向下滑动,柱形壳5带动弹性块12向下与患儿腹部接触,启动电机19,电机19输出轴带动转轴13转动,转轴13经腰形杆14带动小齿轮15转动,小齿轮15经与其啮合的冠齿轮17带动圆盘16转动,圆盘16经圆轴7带动导杆8转动,导杆8转动经腰形环11带动滑块10沿滑槽9前后滑动,同时滑块10带动弹性块12前后移动,弹性块12前后移动振动患者腹腔,防止患儿腹腔内发生肠粘连现象;当需要增加弹性块12揉动患儿腹部的频率时,握住手柄向左滑动,手柄经控制杆20带动小齿轮15向左滑动,小齿轮15沿腰形杆14向左与冠齿轮17分离,当控制杆20与让位槽21左侧壁接触时,控制杆20带动小齿轮15与端面齿轮18啮合,端面齿轮18的齿数小于冠齿轮17,此时小齿轮15经端面齿轮18使圆盘16的转速增加,圆盘16转速增加使弹性块12前后滑动的速度增加,此时弹性块12揉动患儿腹部的频率增加,便于增加患儿腹腔活动的效果;弹性块12揉动患儿腹部一段时间,达到腹部活动效果后,关闭电机19,转动旋钮使螺杆25逆时针转动,螺杆25经矩形壳4带动柱形壳5向上移动,柱形壳5带动弹性块12向上与患儿腹部分离,当矩形壳4与矩形槽24上侧壁接触后恢复到初始状态,将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分离,束带23与悬柱22分离后,可将患儿抱出与躺板1分离,结束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导杆与腰形环配合使弹性块往复揉动患儿腹部,有助于促进患儿肠道蠕动防止发生肠粘连,便于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通过端面齿轮与冠齿轮配合,便于调节弹性块揉动患儿腹部的频率,有助于增加患儿腹腔肠道蠕动的效果,通过兜布与束带配合,防止患儿翻身晃动影响活动训练的效果,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包括躺板(1),其特征在于,躺板(1)右侧设有兜布(2),躺板(1)右端设有上下方向的固定柱(3),固定柱(3)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矩形壳(4),矩形壳(4)左端设有柱形壳(5),柱形壳(5)内下侧设有挡板(6),挡板(6)内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轴(7),圆轴(7)上端贯穿挡板(6)且设有动力结构,圆轴(7)下端设有呈倒L形的导杆(8),柱形壳(5)下侧壁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前后方向的滑槽(9),滑槽(9)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0),滑块(10)上端伸入柱形壳(5)且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环(11),导杆(8)下端插入腰形环(11)内,滑块(10)下端伸出滑槽(9)且设有弹性块(12)。/n

【技术特征摘要】
1.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包括躺板(1),其特征在于,躺板(1)右侧设有兜布(2),躺板(1)右端设有上下方向的固定柱(3),固定柱(3)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矩形壳(4),矩形壳(4)左端设有柱形壳(5),柱形壳(5)内下侧设有挡板(6),挡板(6)内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圆轴(7),圆轴(7)上端贯穿挡板(6)且设有动力结构,圆轴(7)下端设有呈倒L形的导杆(8),柱形壳(5)下侧壁开设有上下贯通且前后方向的滑槽(9),滑槽(9)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0),滑块(10)上端伸入柱形壳(5)且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环(11),导杆(8)下端插入腰形环(11)内,滑块(10)下端伸出滑槽(9)且设有弹性块(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腹部被动活动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结构包括左右轴向的转轴(13),转轴(13)与柱形壳(5)转动连接,转轴(13)右侧设有左右方向的腰形杆(14),腰形杆(14)上滑动连接有与圆轴(7)同轴的小齿轮(15),圆轴(7)上端贯穿挡板(6)且同轴设有圆盘(16),圆盘(16)外侧设有可与小齿轮(15)啮合的冠齿轮(17),圆盘(16)内侧设有可与小齿轮(15)啮合的端面齿轮(18)。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聪聪姚晓艳贾秋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