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722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包括水桶、潜水泵、底座、施肥管、冲洗管、三通管和灌溉管道,所述潜水泵放置于水桶内,且潜水泵的底部抽水端位于施肥管的一端上方,以利用潜水泵抽水过程中流速大的流体在施肥管一端位置产生的负压,实现抽取施肥管另一端连接的施肥桶内的水肥,所述潜水泵的输出端连接灌溉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不占地,节省空间;比普通的施肥器制造成本低,主需要一个简单的管道和底座就可以了,水桶和水泵在农户家里都是常见和常用的。通过水泵的抽水端产生流速大的流体使得伸到水泵底部的施肥管端口处产生负压,进而实现抽吸水肥的目的,大大提高施肥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灌溉领域,具体是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灌溉和定期的施肥,目前进行水肥的施用的时候都需要使用到水肥施肥器,而水肥施肥器一种是人力的,需要人工打压后从喷头喷出雾化的废料覆盖到叶片上供作物吸收;而另一种自动化的水肥施肥器则是采用增压罐和施肥管道等实现施肥的,虽然施肥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其结构复杂,造价搞,不利于一些农户使用;而选择人工的施肥器则非常耗时耗力。针对上述的情况,提出一种将水肥施肥与灌溉结合的建议结构,以满足需求,填补空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包括水桶、潜水泵、底座、施肥管、冲洗管、三通管和灌溉管道,所述潜水泵放置于水桶内,且潜水泵的底部抽水端位于施肥管的一端上方,以利用潜水泵抽水过程中流速大的流体在施肥管一端位置产生的负压,实现抽取施肥管另一端连接的施肥桶内的水肥,所述潜水泵的输出端连接灌溉管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桶的底部放置有底座,底座上放置有潜水泵,同时底座下方压有施肥管的一端,施肥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施肥桶;所述潜水泵的输出端通过三通管连接带有阀门的冲洗管和灌溉管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冲洗管采用外径13为mm的管道,施肥管采用外径为15mm的管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由支撑板、支撑外筒、支撑内筒、支撑环和导流叶片构成,支撑板为圆形且中间开设圆形通孔,而支撑板的圆形通孔一侧一体成型有支撑外筒的一端,支撑外筒的另一端向内收口并与支撑内筒的一端一体成型连接,支撑内筒位于支撑外筒内且两者同轴设置;所述支撑内筒的表面开设若干个通槽;支撑板的另一侧表面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导流叶片,导流叶片垂直连接在支撑板的表面,导流叶片的一端朝向支撑板的圆心;潜水泵底部的吸水口插入到支撑内筒内,利用支撑外筒和支撑内筒连接处构成的环形平台支撑潜水泵自带的滤网边缘的金属壳下端。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两个导流叶片之间卡有施肥管的一端。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内筒朝下的一端一体成型连接一个支撑环,支撑环用于托住潜水泵的底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为弧形板且两边成形有连接耳,连接耳上开设螺丝孔,固定件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底座上,而施肥管被固定设置在固定件和底座之间,在使用的时候施肥管、底座作为一个整体安装,方便调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桶的底部成形加工有一圈环形限位凸起,环形限位凸起上开设一个与施肥管直径相同的缺口,环形限位凸起的内径等于底座的外径,以便于使用时候快速的插入定位,确保整个快速拼接起来的结构重心稳定,减小倒塌的隐患。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限位凸起的高度小于底座上导流叶片的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不占地,节省空间;比普通的施肥器制造成本低,主需要一个简单的管道和底座就可以了,水桶和水泵在农户家里都是常见和常用的。通过水泵的抽水端产生流速大的流体使得伸到水泵底部的施肥管端口处产生负压,进而实现抽吸水肥的目的;而抽吸的水肥能够与水一起运动混合后输送到灌溉位置,大大提高施肥的效率。本专利技术通过涉及底座,确保水泵和管道放置稳定,且提高水肥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中底座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中底座、施肥管和固定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中水桶内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包括水桶1、潜水泵2、底座3、施肥管4、冲洗管5、三通管6和灌溉管道7,所述水桶1的底部放置有底座3,底座3上放置有潜水泵2,同时底座3下方压有施肥管4的一端,施肥管4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施肥桶;所述潜水泵2的输出端通过三通管6连接带有阀门的冲洗管5和灌溉管道7。在需要灌溉的时候,将水桶1内加满水,然后给潜水泵2通电以后即可实现抽水灌溉(冲洗管5上的阀门关闭);当需要灌溉和施肥的时候,打开冲洗管5上的阀门开关,然后将冲洗管5插入到施肥管4的另一端,利用冲洗管5向施肥管4内加水以排空施肥管4内的空气,当听到施肥管道内有吱吱的吸水声时候(一般10-20秒),同时冲洗管5排出的水能够被施肥管4吸走而不溢流的时候(即吸力达到要求的判断),人工迅速的将施肥管4的另一端插入到施肥桶内水肥的液面以下(可以用砖头轻压一下)。针对上述,所述冲洗管5采用外径为13mm的管道,施肥管4采用外径为15mm的管道,以方便插接和使用。所述底座3由支撑板21、支撑外筒32、支撑内筒33、支撑环24和导流叶片35构成,支撑板21为圆形且中间开设圆形通孔,而支撑板21的圆形通孔一侧一体成型有支撑外筒32的一端,支撑外筒32的另一端向内收口并与支撑内筒33的一端一体成型连接,支撑内筒33位于支撑外筒32内且两者同轴设置;所述支撑内筒33的表面开设若干个通槽;支撑板21的另一侧表面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导流叶片35,导流叶片35垂直连接在支撑板21的表面,导流叶片35的一端朝向支撑板21的圆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人工将底座3带有导流叶片的一面放置在水桶的底部,然后再将潜水泵底部的吸水口插入到支撑内筒33内,利用支撑外筒32和支撑内筒33连接处构成的环形平台支撑潜水泵自带的滤网边缘的金属壳下端,实际设计的时候根据现有的潜水泵尺寸设计底座3的尺寸;另外在放置底座3的时候也可以同步将施肥管4的一端卡在两个导流叶片之间,然后实现定位,导流叶片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不会将管道压扁或者压坏。上述的导流叶片也能起到稳定抽吸位置周围流体的作用。另外底座3配合导流叶片能够起到提高下方流速的效果,提高底座3中心位置的流体流速,也就是方便施肥管4抽吸肥料的能力,加快调试时候的响应时间。针对尺寸较小的一些潜水泵,可以在所述支撑内筒33的另一端(朝下的一端)可以一体成型连接一个支撑环24,支撑环24用于托住潜水泵的底部,而在支撑内筒33的朝向的一端边缘与潜水泵之间人工塞上一圈布条或者其他(可以配套一些橡胶垫等等),实现使用,整体追求简单方便,不搞复杂部件多的结构。实施例2参阅图4,针对施肥管4的固定,还包括固定件8,固定件8为弧形板且两边成形有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包括水桶(1)、潜水泵(2)、施肥管(4)和灌溉管道(7),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2)放置于水桶(1)内,且潜水泵(2)的底部抽水端位于施肥管(4)的一端上方,以利用潜水泵(2)抽水过程中流速大的流体在施肥管(4)一端位置产生的负压,实现抽取施肥管(4)另一端连接的施肥桶内的水肥,所述潜水泵(2)的输出端连接灌溉管道(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包括水桶(1)、潜水泵(2)、施肥管(4)和灌溉管道(7),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泵(2)放置于水桶(1)内,且潜水泵(2)的底部抽水端位于施肥管(4)的一端上方,以利用潜水泵(2)抽水过程中流速大的流体在施肥管(4)一端位置产生的负压,实现抽取施肥管(4)另一端连接的施肥桶内的水肥,所述潜水泵(2)的输出端连接灌溉管道(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桶(1)的底部放置有底座(3),底座(3)上放置有潜水泵(2),同时底座(3)下方压有施肥管(4)的一端,施肥管(4)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施肥桶;所述潜水泵(2)的输出端通过三通管(6)连接带有阀门的冲洗管(5)和灌溉管道(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5)采用外径为13mm的管道,施肥管(4)采用外径为15mm的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型基地水肥一体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由支撑板(21)、支撑外筒(32)、支撑内筒(33)、支撑环(24)和导流叶片(35)构成,支撑板(21)为圆形且中间开设圆形通孔,而支撑板(21)的圆形通孔一侧一体成型有支撑外筒(32)的一端,支撑外筒(32)的另一端向内收口并与支撑内筒(33)的一端一体成型连接,支撑内筒(33)位于支撑外筒(32)内且两者同轴设置;所述支撑内筒(33)的表面开设若干个通槽;支撑板(21)的另一侧表面一体成型有若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学文李建查潘志贤李坤何光熊王艳丹杨淏舟郭淑萍和润莲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