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首饰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耳夹及耳饰,耳夹包括:耳夹本体、以及分别可拆卸连接于耳夹本体两端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耳夹本体包括弹性部,弹性部呈U形,弹性部的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一连接部,弹性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呈V形设置,并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与耳朵夹持固定的夹持口,夹持口由上往下逐渐变小;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一夹持件通过第一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第一连接部外,第二夹持件通过第二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第二连接部外。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实现了无耳洞穿戴,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耳型调节夹持的松紧程度。
Ear clip and Ear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夹及耳饰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首饰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耳夹及耳饰。
技术介绍
耳饰作为一种戴在耳朵上的饰品,虽然其体积很小,单独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当耳饰佩戴在耳朵上之后,旁人关注的第一焦点往往就是人的脸部和耳部。所以,耳饰能够帮助佩戴者吸引周围人的目光,能够起到整体协调和修饰脸部的效果,深受一些爱美之人的青睐。目前,佩戴耳坠、耳环、耳钉等耳饰时,通常需要在耳朵上打耳洞,以便耳饰可以通过耳洞穿戴固定在耳朵上,但是,在耳朵上打耳洞时,会有疼痛感,并且容易诱发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夹及耳饰,实现无耳洞穿戴,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耳型调节夹持的松紧程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耳夹,包括:耳夹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耳夹本体两端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耳夹本体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呈U形,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一连接部,弹性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呈V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与耳朵夹持固定的夹持口,所述夹持口由上往下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第一连接部外,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外。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导向孔为盲孔,所述第一导向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二导向孔为盲孔,所述第二导向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件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过盈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二导向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过盈配合。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导向孔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适配;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导向孔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适配。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为圆球形或椭球形。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耳夹本体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结构。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耳夹还包括装饰件,所述装饰件顶部设有连接吊耳,所述装饰件设有若干反光部,所述装饰件通过所述连接吊耳转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的底部。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反光部为棱椎形结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饰,包括上述的耳夹。本技术实施例中耳夹,通过设置耳夹本体、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件,耳夹本体包括U形的弹性部,第一夹持件可移动套接与弹性部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加持件可移动套接于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部中,当用户耳垂的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的加持口内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于与耳垂的前后两侧相抵靠,从而将耳夹佩戴在耳朵上;另外,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形成的夹持口呈上大下小的V形,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第一夹持件,和/或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第二夹持件时,可以改变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的间距,从而实现无耳洞穿戴,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耳型调节夹持的松紧程度。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夹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夹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夹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耳夹本体10,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一夹持件20,第一导向孔21,防滑结构23,第二夹持件30,第二导向孔31,装饰件40,连接吊耳41,反光部42,耳夹1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夹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夹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耳夹100包括耳夹本体10、以及分别连接于耳夹本体10两端的第一夹持件20和第二夹持件30。耳夹本体10包括弹性部11,弹性部11呈U形,弹性部11的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一连接部12,弹性部11的另一端向延伸有第二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呈V形设置,并且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形成有用于与耳朵夹持固定的夹持口,夹持口由上往下逐渐变小。第一夹持件20设有第一导向孔21,第一夹持件20通过第一导向孔21可移动套接于第一连接部12外,也即第一连接部12可拆卸插接于第一导向孔21内,并且第一夹持件20可以沿着第一连接部12相对弹性部11上下移动。和/或第二夹持件30设有第二导向孔31,第二夹持件30通过第二导向孔31可移动套接于第二连接部13外,也即第二连接部13可拆卸插接于第二导向孔31内,并且第二夹持件30可以沿着第二连接相对弹性部11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为弹性部11的U形开口顶部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所形成,使得当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通向外掰时,夹持口变大,当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相内压拢时,夹持口变小。在佩戴时,将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向外掰开,让耳垂位于夹持口中间,使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分别位于耳垂的内侧和外侧,比如第一连接部12位于耳垂的内侧,第二连接部13位于耳垂的外侧,此时,套设于第一连接部12的第二夹持件30会与耳垂的内侧抵靠接触,套设于第二连接部13的第二夹持件30会与耳垂的外侧抵靠接触,通过第一夹持件20和第二夹持件30对耳垂的夹持,实现耳夹100不需要借助耳洞就可以佩戴在耳朵上。另外,由于不同的人,其耳垂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由于夹持口是由上往下逐渐变小的,因此,当第一夹持件20沿着第一连接部12由上往下移动,第二夹持件30固定于第二连接部13上,或当第一夹持件20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2上,第二夹持件30沿着第二连接部13由上往下移动时,第一夹持件20和第二夹持件30会一上一下相互错开,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距离受耳垂大小的限制,两者之间错开的距离比较小,使得移动到夹持口下方的第一夹持件20或第二加持件30会对耳垂进一步产生夹紧的作用;当第一夹持件20沿着第一连接部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夹,其特征在于,包括:耳夹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耳夹本体两端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n所述耳夹本体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呈U形,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呈V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与耳朵夹持固定的夹持口,所述夹持口由上往下逐渐变小;/n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夹,其特征在于,包括:耳夹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耳夹本体两端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
所述耳夹本体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呈U形,所述弹性部的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呈V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与耳朵夹持固定的夹持口,所述夹持口由上往下逐渐变小;
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孔可移动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孔为盲孔,所述第一导向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二导向孔为盲孔,所述第二导向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一导向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过盈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二导向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过盈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焕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甘露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