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和无线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278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和无线供电装置。该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呈环形,包括第一线圈绕线、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一固定柱,第一固定柱设置于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第二线圈包括第二线圈绕线、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二固定耳,第二固定耳设置于第二线圈的外侧,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耳配合将第二线圈固定于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通过四个接线端的不同接线方式实现对用电单元的不同供电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和无线供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无线供电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和无线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充电、供电技术的发展,应用无线供电装置的设备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往往一个接收部分会存在多个功率差异较大且电压需求差异较大的情况,作为一个线圈与线圈之间通过电磁场为媒介的电能传输方式,可以等效为一个松耦合的变压器模型。在隔离开关电源中,如果需要不同电源值电源或相互隔离的多路电源时,会在变压器的次级设置多个绕组来解决这种多路不同输出的用电需求。同理,磁共振的电能传输也可以在次级接收线圈上设置多个绕组来满足我们接收电器对于多种不同功率、电压幅值的需求,这样就可以避免单接收线圈输入后需要多个高耐压大功率电路来转换以满足使用需求,可以精简接收电器的电路设计和节省成本,同时还提高了电能转换效率。但是尽管变压器次级多绕组绕线工艺成熟,对于无线供电常用的平板线圈实现多绕组绕线,需要繁琐工艺流程才能完成,多绕组平板线圈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且多绕组平板线圈产能的产能也因定制需求而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和无线供电装置,以实现方便快速制作双绕线组线圈,并且能够为不同电压需求的用电单元供电。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呈环形,包括第一线圈绕线、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线圈绕线、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二固定耳,所述第二固定耳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第二固定耳配合将所述第二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还包括第一磁条,所述第一磁条沿所述第一线圈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线圈还包括第二磁条,所述第二磁条沿所述第二线圈轴向间隔设置。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柱沿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设置于所述第一磁条间隙。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柱包括限位柱,所述第二固定耳包括限位孔,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孔配合实现固定。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绕线和所述第二线圈绕线的绕线方向相同。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还包括第一固定耳,所述第一固定耳用于将所述第一线圈固定于无线供电接收器。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状态切换开关,所述状态切换开关用于连接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用电单元。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电单元包括第一用电单元和第二用电单元,当所述状态切换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所述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连接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连接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电单元包括第一用电单元和第二用电单元,当所述状态切换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和所述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连接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连接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供电装置,包括无线供电发射器和无线供电接收器,所述无线供电接收器包括如本技术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供电接收线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将第一线圈固定于第二线圈的环形内侧,以组合得到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分别制作好不同匝数和感量的第一线圈和不同匝数和感量的第二线圈,便可以快速组合得到需要的匝数和感量的无线供电接收线圈;线圈模具设计制作简单,线圈绕线面不需要预留第二线圈与无线供电接收器的固定位置;通过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耳配合固定,去除线圈绕线中间第二线圈固定螺丝在磁场中的影响;第二线圈的导磁条和环形大线圈导磁条扣好后对齐,能够在相同磁条数量的情况下提高线圈整体耦合系数,提高线圈整体导磁率并且;第一线圈上的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的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是独立接线,第二线圈上的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和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同样是独立接线,可以通过四个接线端的不同接线方式实现对用电单元的不同供电方式。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第一线圈10第一线圈绕线11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12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13第一固定柱14限位柱141第一固定耳15第一磁条16第二线圈20第二线圈绕线21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22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23第二固定耳24限位孔241第二磁条25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线圈正面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线圈背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线圈正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线圈背面图;图5A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固定柱示意图;图5B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固定耳示意图;图5C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耳配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无线供电接受线圈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状态下的电路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状态下的电路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等,但这些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与另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呈环形,包括第一线圈绕线、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n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线圈绕线、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二固定耳,所述第二固定耳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第二固定耳配合将所述第二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呈环形,包括第一线圈绕线、第一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一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
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包括第二线圈绕线、第二线圈绕线进线端、第二线圈绕线出线端和第二固定耳,所述第二固定耳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第二固定耳配合将所述第二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还包括第一磁条,所述第一磁条沿所述第一线圈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线圈还包括第二磁条,所述第二磁条沿所述第二线圈轴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条沿所述第一线圈的环形内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柱间隙,所述第二磁条沿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耳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柱包括限位柱,所述第二固定耳包括限位孔,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孔配合实现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接收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绕线和所述第二线圈绕线的绕线方向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霖李伟清许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惠创智深圳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