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269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包括:内层器件模块和外层器件模块,内层器件模块包括一次元件单元和壳体,外层器件模块包括二次元件单元,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一次元件集成在一次元件单元,一次元件单元位于壳体内,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二次元件集成在二次元件单元,二次元件单元固定在壳体外;一次元件单元用于功率输送和功率切换;二次元件单元用于检测一次元件单元的工作状态。通过将电气元件的排布分成一次元件单元和二次元件单元,形成相对独立的电气功能单元,达到使直流输出组件单元结构层次分明、集成度高、方便装配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输出组件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直流充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直流输出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充电设备受占地面积的影响,功率密度越来越高,单个设备配置多个充电接口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多直流输出接口的充电设备以4个直流输出为主,同时各直流输出的电气回路之间存着一定的关联,每个直流输出之间在功率切换上存着一定的协同和互动。受内部空间、充电接口位置以及结构和电气连接得维护性等方面的限制,其内部直流输出部分往往难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组件,对生产和维护带来困难。而此类设备存在以下缺陷:空间利用率低,设备占地面积大;装配时不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导致工艺编制复杂,工艺性差;电器元件之间配线复杂,失误率高;生产中需要在最后装配完后才能进行测试,测试效率低,问题查找及追踪困难;后期维护更换内部器件困难,零件之间层次不明,拆卸时容易产生二次故障;没有相对独立的组件作为充电设备的备件,导致备用零件管理和使用困难,进而对后续的设备运营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输出组件,以实现充分利用结构空间,将直流输出组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多个模块,有利于后续维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包括:内层器件模块和外层器件模块,所述内层器件模块包括一次元件单元和壳体,所述外层器件模块包括二次元件单元,所述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一次元件集成在所述一次元件单元,所述一次元件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二次元件集成在所述二次元件单元,所述二次元件单元固定在所述壳体外;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用于功率输送和功率切换;所述二次元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工作状态。可选的,所述一次元件单元包括一个主直流输出回路和多个分直流输出回路;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和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均包括直流接触器、熔断器和分流器;所述直流接触器、所述熔断器以及所述分流器之间通过铜排电连接;多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与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电连接;多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以及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通过所述直流接触器进行功率切换以及充电负载接入。可选的,所述直流接触器包括切换开关和通断开关;每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通过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电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功率切换;每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以及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通过所述通断开关与充电负载电连接;所述通断开关用于控制充电负载接入。可选的,所述二次元件单元包括直流表、转接端子、接线端子、锁驱动、表电源、辅助电源、继电器和安装板;所述直流表和转接端子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导轨上,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壳体的一面;所述锁驱动、所述表电源、所述辅助电源、所述继电器和所述接线端子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壳体的一面。可选的,所述二次元件单元还包括多个所述辅助电源,每两个所述辅助单元采用叠层的方式,通过电源支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壳体的一面。可选的,所述安装板设置有过线孔、第一扎线孔和铰链安装孔;连接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二次电缆通过所述过线孔引至所述转接端子;所述第一扎线孔用于捆扎连接至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二次电缆;所述安装板通过铰链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铰链通过所述铰链安装孔与所述壳体固定。可选的,所述壳体设置有进线孔;连接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一次电缆通过所述进线孔引出。可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顶部挡板;所述顶部挡板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和所述通风孔形成通风风道。可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上连接梁、下连接梁和走线架;所述走线架用于将连接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一次电缆捆扎;所述下连接梁设置有第二扎线孔;所述第二扎线孔用于将连接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二次电缆捆扎;所述二次元件单元固定在所述上连接梁上。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壁还设置有把手。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包括:内层器件模块和外层器件模块,内层器件模块包括一次元件单元和壳体,外层器件模块包括二次元件单元,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一次元件集成在一次元件单元,一次元件单元位于壳体内,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二次元件集成在二次元件单元,二次元件单元固定在壳体外;一次元件单元用于功率输送和功率切换;二次元件单元用于检测一次元件单元的工作状态。通过将电气元件的排布分成一次元件单元和二次元件单元,形成相对独立的电气功能单元,达到使直流输出组件单元结构层次分明、集成度高、方便装配和维护。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一次元件单元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内层器件模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外层器件模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除、完整地描述。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器件结构的示意图并非按照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包括:内层器件模块110和外层器件模块1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流输出组件爆炸图,内层器件模块110包括一次元件单元230和壳体220,外层器件模块120包括二次元件单元210,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一次元件集成在一次元件单元230,一次元件单元230位于壳体220内,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二次元件集成在二次元件单元210,二次元件单元210固定在壳体220外;一次元件单元230用于功率输送和功率切换;二次元件单元210用于检测一次元件单元230的工作状态。可选的,二次元件单元210固定在壳体220外,二次元件单元210与壳体220例如可以采用铰链240进行连接,使得二次元件单元210可以通过铰链240进行旋转。可选的,一次元件单元230包括多个一次元件,一次元件是指直接用于产生、输送、分配和消耗电能的电气元件。二次元件单元210包括多个二次元件,二次元件是指对一次元件监测、控制、调节、保护以及为运行、维护人员提供运行工况或生产指挥信号所需的电气元件。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一种直流输出组件的整体结构分成内层器件模块和外层器件模块,将电气元件的排布分成一次元件单元和二次元件单元,形成相对独立的电气功能单元,集中布置,有效提高直流输出组件安装和维护的方便快捷。可选的,一次元件单元包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器件模块和外层器件模块,所述内层器件模块包括一次元件单元和壳体,所述外层器件模块包括二次元件单元,所述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一次元件集成在所述一次元件单元,所述一次元件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二次元件集成在所述二次元件单元,所述二次元件单元固定在所述壳体外;/n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用于功率输送和功率切换;所述二次元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工作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器件模块和外层器件模块,所述内层器件模块包括一次元件单元和壳体,所述外层器件模块包括二次元件单元,所述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一次元件集成在所述一次元件单元,所述一次元件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直流输出组件中各二次元件集成在所述二次元件单元,所述二次元件单元固定在所述壳体外;
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用于功率输送和功率切换;所述二次元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一次元件单元的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元件单元包括一个主直流输出回路和多个分直流输出回路;
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和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均包括直流接触器、熔断器和分流器;所述直流接触器、所述熔断器以及所述分流器之间通过铜排电连接;多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与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电连接;多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以及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通过所述直流接触器进行功率切换以及充电负载接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接触器包括切换开关和通断开关;
每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通过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电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功率切换;每个所述分直流输出回路以及所述主直流输出回路通过所述通断开关与充电负载电连接;所述通断开关用于控制充电负载接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元件单元包括直流表、转接端子、接线端子、锁驱动、表电源、辅助电源、继电器和安装板;所述直流表和转接端子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导轨上,并安装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刘国鹏周一心顾进飞付士海余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能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