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高大模板体系
,具体涉及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是指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高度超过8m,或搭设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但是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一般都是将吊锤线与监测器底部相连接,将吊锤安装在吊锤线底部,通过电路板控制监测器,吊锤倾斜通过监测器向电路板发出警报,但是传统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对于电源线收纳效果较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较长的电源线,使用完毕后电源线收纳较为麻烦且电源线在电上摩擦容易损坏,同时传统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对于绕线辊驱动效果较差,导致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解决了传统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对于电源线收纳效果较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较长的电源线,使用完毕后电源线收纳较为麻烦且电源线在电上摩擦容易损坏,同时传统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对于绕线辊驱动效果较差,导致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安装有机体,所述底座顶部左端设置有辅助绕线装置,所述辅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部安装有机体(2);/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绕线装置(15),所述底座(1)顶部左端设置有辅助绕线装置(15),所述辅助绕线装置(15)包括安装座(151)、绕线辊(152)、挡线板(153)、壳体(154)、电机(155)、安装板(156)、活动杆(157)、长杆(158)和驱动机构(159),所述安装座(151)中部设置有绕线辊(152),所述挡线板(153)前后水平相对固定于绕线辊(152)外表面,所述壳体(154)与安装座(151)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55)安装于壳体(154)前端面右端,所述安装板(156)与壳体(154)内部右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157)与安装板(156)前端面上端铰接,并且活动杆(157)与电机(155)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长杆(158)与活动杆(157)上端铰接,所述壳体(154)内部左端设置有驱动机构(159),所述安装座(151)与底座(1)顶部左端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部安装有机体(2);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绕线装置(15),所述底座(1)顶部左端设置有辅助绕线装置(15),所述辅助绕线装置(15)包括安装座(151)、绕线辊(152)、挡线板(153)、壳体(154)、电机(155)、安装板(156)、活动杆(157)、长杆(158)和驱动机构(159),所述安装座(151)中部设置有绕线辊(152),所述挡线板(153)前后水平相对固定于绕线辊(152)外表面,所述壳体(154)与安装座(151)前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55)安装于壳体(154)前端面右端,所述安装板(156)与壳体(154)内部右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157)与安装板(156)前端面上端铰接,并且活动杆(157)与电机(155)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长杆(158)与活动杆(157)上端铰接,所述壳体(154)内部左端设置有驱动机构(159),所述安装座(151)与底座(1)顶部左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坡屋面高大模板体系稳定性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2)前端面设置有控制开关(3),所述机体(2)右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端(4),所述机体(2)右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端(5),所述第一连接端(4)右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线(6),所述第二连接端(5)右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线(7),所述机体(2)顶部设置有底板(8),所述底板(8)顶部四端固定有支柱(9),所述支柱(9)外表面上端设置有隔板(10),所述支柱(9)顶部固定有顶板(11),所述顶板(11)顶端中部安装有监测器(12),并且第一连接线(6)与监测器(12)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监测器(12)底端中部设置有吊锤线(13),所述吊锤线(13)底部设置有吊锤(14),所述机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磊,邱壮丰,陈超健,罗启云,秦龙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