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5579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包括制冷系统、制热系统及冷热双蓄系统,制冷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冷系统的冷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入端连接,所述制热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热系统的热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综合能源系统设备投资少,设备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
本技术涉及综合能源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
技术介绍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减少用能过程带来的环境影响,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课题。相对于单能源品类的用能模式,综合能源系统模式可以统筹园区内能源需求,实现园区冷热电等多种能源需求的协同规划,打破了不同能源品种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单独运行的传统模式,提供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具有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和满足多样性用能需求等优势。专利技术人发现,无蓄能装置的供能系统,往往因需要满足用户能源需求的最大负荷,造成设备选型过大,增加了投资,设备长期在部分负荷运行,难以实现经济运行。蓄能装置因可在综合能源系统中实现削峰填谷,很多项目中已有应用。但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综合能源系统中使用的蓄能装置一般只有蓄冷或蓄热的单一功能,对于既有冷需求又有热需求的用户,需要配备两套蓄能装置,导致投资过大,且在供冷季或供热季之外设备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降低了前期投资费用,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增加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包括制冷系统、制热系统及冷热双蓄系统,制冷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冷系统的冷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入端连接,所述制热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热系统的热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入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水冷式冷水系统和污水源热泵系统。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式冷水系统包括多个水冷式冷水机组。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式冷水机组采用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进一步的,所述制热系统包括污水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及锅炉系统。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多个空气源热泵机组。进一步的,所述锅炉系统包括多个锅炉。进一步的,所述锅炉采用电锅炉。进一步的,所述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多个污水源热泵机组。进一步的,所述冷热双蓄系统包括多个冷热双蓄装置。上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系统,配置有冷热双蓄系统,较配置两套单一蓄能装置前期投资低;削减因满足峰值负荷造成的机组过大容量配额,减小机组选型,降低前期设备投资;利用谷电进行蓄冷蓄热,在峰值电价和平时电价时根据负荷需求进行释放,减少制冷机和热泵在高电价时的使用时间,使用低电价时积蓄的低成本能量满足用户负荷需求,有效降低运行成本。2.本技术的系统,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污水源热泵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电锅炉均为用电设备,实现了电能的高效利用,运行过程中不产生烟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做到零碳排放,不影响项目环境质量,避免环境污染。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冷热双蓄装置,2.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3.空气源热泵机组,4.电锅炉,5.污水源热泵机组,6.用户负荷设备。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施例中的“冷水”“热水”只是针对温度的大小相对而言,热水温度高于冷水温度,对其温度具体值不进行限定。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的综合能源系统前期投资大,设备利用率低,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包括制冷系统、制热系统及冷热双蓄系统。所述冷热双蓄系统由多个冷热双蓄装置1组成,所述冷热双蓄装置采用现有的冷热双蓄装置,冷热双蓄装置以水作为载体,以水蓄能罐作为蓄能设备,本实施例中,冷热双蓄装置配置有现有的立式蓄能罐,通过容器内水-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行热能的存储与释放,利用单罐斜温层蓄能技术,实现冷热双蓄。系统主要设备包括:冷热双蓄储能罐、蓄冷/放热泵、放冷/蓄热泵、电动切换阀等。供冷季白天直接供冷,夜间谷电时使用制冷设备蓄冷;供热季白天直接供热,夜间谷电时使用制热设备蓄热,其具体结构在此不进行叙述。所述冷热双蓄装置的冷水输出端和热水输出端均能够与用户负荷设备6连接,实现对用户负荷设备的供冷或供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水冷式冷水系统和污水源热泵系统。所述水冷式冷水系统由多个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2组成,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采用现有设备即可,包括:冷却塔、电制冷冷水机组、冷却水循环泵、冷水循环泵等,其冷水输出端能够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对用户负荷设备进行供冷,同时其冷水输出端还与冷热双蓄装置的冷水输入端连接,能够将冷水输入到冷热双蓄装置进行蓄冷。所述制热系统包括污水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及锅炉系统。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由多个空气源热泵机组3组成,所述空气源热泵机组采用现有设备即可,还包括冷水循环泵,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热水输出端能够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对用户负荷设备进行供热,其热水输出端还与冷热双蓄装置的热水输入端连接,能够将热水输入冷热双蓄装置进行蓄热。所述锅炉系统包括多个锅炉,本实施例中,所述锅炉采用电锅炉4,其热水输出端能够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对用户负荷设备进行供热,其热水输出端还与冷热双蓄装置的热水输入端连接,能够将热水输入冷热双蓄装置,进行蓄热。所述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多个污水源热泵机组5,所述污水源热泵机组采用现有设备即可,包括:中水提升泵、综合水处理器、中水-中介水换热器、中介水循环泵、污水源热泵机组、冷水循环泵等,既可以供冷也可以供热,其冷水输出端和热水输出端均能够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对用户负荷设备进行供冷和供热,其冷水输出端和热水输出端分别与冷热双蓄装置的冷水输入端和热水输入端连接,实现了蓄冷和蓄热。供冷季白天使用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污水源热泵机组和冷热双蓄装置直接向户用负荷设备供冷,夜间谷电时,由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和污水源热泵机组向冷热双蓄装置蓄冷。供热季白天使用空气源热泵机组、污水源热泵机组、电锅炉和冷热双蓄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制热系统及冷热双蓄系统,制冷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冷系统的冷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入端连接,所述制热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热系统的热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入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制热系统及冷热双蓄系统,制冷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冷系统的冷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冷水输入端连接,所述制热系统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出端用于与用户负荷设备连接,制热系统的热水输出端与冷热双蓄系统的热水输入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水冷式冷水系统和污水源热泵系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式冷水系统包括多个水冷式冷水机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园区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式冷水机组采用电制水冷式冷水机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祥尹晓东杨俊波梁涛张辉潘家鹏赵吉祥刘玉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