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524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主管;第一进气支管,第一进气支管与进气主管相连通;第二进气支管,第二进气支管与进气主管相连通,且第二进气支管与第一进气支管并联;中冷器,中冷器设置于第一进气支管;开闭阀,开闭阀设置在进气主管与第一进气支管和/或进气主管与第二进气支管的交汇处,开闭阀可选择性将进气主管与第一进气支管、第二进气支管接通。由此,开闭阀用于控制第一进气支管和第二进气支管与进气主管的接通状态,从而控制空气进入发动机的路径,以更好地将发动机进气系统与其工作时的环境相匹配,提升发动机进气系统在低温、高湿度环境中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进气系统是指为发动机提供清洁、干燥、充足的新鲜空气的装置,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由空滤、中冷器等主体部件及管路构成,新鲜空气经空滤进入后再经中冷器通过节气门进入发动机燃烧。相关技术中,车辆行驶在外部环境温度极低、湿度大的地区(如海拉尔地区,低温可达-35℃,湿度80%),气体在中冷器管路处容易结冰,从而导致车辆加速无力、发动机熄火等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进气系统,以提升发动机性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进气主管;第一进气支管,所述第一进气支管与所述进气主管相连通;第二进气支管,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与所述进气主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并联;中冷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开闭阀,所述开闭阀设置在所述进气主管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和/或所述进气主管与所述第二进气支管的交汇处,且所述开闭阀可选择性将所述进气主管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所述第二进气支管接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进气系统还包括:增压器,所述增压器设置于所述进气主管,且所述增压器与所述进气主管相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开闭阀设置在所述中冷器和所述增压器之间的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进气支管的交汇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开闭阀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分别与所述进气主管、第一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进气支管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开闭阀包括:第一开闭阀,所述第一开闭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且位于所述中冷器的上游段;第二开闭阀,所述第二开闭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支管。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设置于所述进气管路,且位于所述增压器的上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汇流管路,所述汇流管路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进气支管相连通,且位于发动机进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进气支管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节气门,所述节气门设置于所述汇流管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具有以下优势:开闭阀用于控制第一进气支管和第二进气支管与进气主管的接通状态,从而控制空气进入发动机的路径,以更好地将发动机进气系统与其工作时的环境相匹配,提升发动机进气系统在低温、高湿度环境中的工作可靠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述车辆与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发动机200、发动机进气管201、进气主管10、第一进气支管21、第二进气支管22、中冷器30、增压器40、开闭阀50、节气门60、空气滤清器70、汇流管路8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包括:进气主管10、第一进气支管21、第二进气支管22、中冷器30、增压器40以及开闭阀50。其中,第一进气支管21与进气主管10相连通,第二进气支管22与进气主管10相连通,而且第二进气支管22与第一进气支管21并联。中冷器30设置在第一进气支管21,用于对第一进气支管21内的气体冷却,以降低进入发动机200气体的温度。增压器40设置在进气主管10,而且增压器40与进气主管10相连通,增压器40可以对进气主管10内的气体压缩,以提高气体的密度,压缩后的气体在流经第一进气支管21或第二进气支管22后进入发动机200,从而使得更多的气体进入发动机200,增加发动机200功率。其中,开闭阀50设置在进气主管10与第一进气支管21和/或进气主管10与第二进气支管22的交汇处。由此,开闭阀50可选择性地将进气主管10和第一进气支管21连通,开闭阀50还可以选择性地将进气主管10和第二进气支管22连通。由此,开闭阀50可以控制进气主管10内的气体的流动路径。可以理解的是,开闭阀50可以控制第一进气支管21和第二进气支管22与进气主管10的连通状态。具体地,空气可以通过进气主管10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并且空气在经增压器40压缩后流向发动机200。空气在经增压器40压缩后,空气的密度增加、温度升高。此时,进气主管10与第一进气支管21连通,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第一进气支管21并经中冷器30降低温度后进入发动机200,从而防止高温气体进入发动机200而降低发动机200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以增加发动机200的功率。当车辆行驶在环境温度低、湿度大的地区时,经增压器40压缩后的气体温度较低且湿度大。此时,进气主管10与第二进气支管22连通,压缩后的空气在流经第二进气支管22后进入发动机200。可以理解的是,当温度低、湿度大的气体进入第一进气支管21时,容易导致管路结冰,从而影响发动机200的功率。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环境温度控制第一进气支管21、第二进气支管22与进气主管10的接通状态。如:当环境温度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时,第二进气支管22与进气主管10接通,第一进气支管21与进气主管10不接通;当环境温度不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时,第一进气支管21与进气主管10接通,第二进气支管22与进气主管10不接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开闭阀50用于控制第一进气支管21和第二进气支管22与进气主管10的接通状态,从而控制空气进入发动机200的路径,以更好地将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与其工作时的环境相匹配,提升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在低温、高湿度环境中的工作可靠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开闭阀50设置在中冷器30和增压器40之间的第一进气支管21和第二进气支管22的交汇处,通过控制开闭阀50可以控制进气主管10与第一进气支管21、进气主管10与第二进气支管22的接通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开闭阀50设置在第一进气支管21、第二进气支管22和进气主管10的交汇处时,仅通过设置一个开闭阀50即可实现两个支路的控制。在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开闭阀50为三通阀,三通阀分别与进气主管10、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气主管(10);/n第一进气支管(21),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与所述进气主管(10)相连通;/n第二进气支管(22),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与所述进气主管(10)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并联;/n中冷器(30),所述中冷器(30)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n开闭阀(50),所述开闭阀(50)设置在所述进气主管(10)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和/或所述进气主管(10)与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的交汇处,且所述开闭阀(50)可选择性将所述进气主管(10)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接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主管(10);
第一进气支管(21),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与所述进气主管(10)相连通;
第二进气支管(22),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与所述进气主管(10)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并联;
中冷器(30),所述中冷器(30)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
开闭阀(50),所述开闭阀(50)设置在所述进气主管(10)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和/或所述进气主管(10)与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的交汇处,且所述开闭阀(50)可选择性将所述进气主管(10)与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增压器(40),所述增压器(40)设置于所述进气主管(10),且所述增压器(40)与所述进气主管(10)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阀(50)设置在所述进气主管(10)、所述第一进气支管(21)和所述第二进气支管(22)的交汇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天伟穆宇贾会亚贾世龙刘海松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