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4675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17
本申请涉及线缆施工的领域,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包括用于饶卷线缆的饶卷部和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包括用于插杆,所述插杆上滑移连接有引导组件,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杆上的用于引导线缆的第一辊和第二辊。本申请具有的效果,本申请所述的线缆输送装置设置有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可将插杆插设于施工的基坑中,将线缆从饶卷部经过第一辊、第二辊转折之后进入到地下管道中,改变线缆原先的传输方向,减小线缆与基坑入口边缘、地下管道入口边缘之间的摩擦,减小线缆外表皮损伤,提高线缆信号传输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输送装置
本申请涉及线缆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缆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线缆行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电力、建筑、通信、制造等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密切相关。线缆还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动脉”与“神经”,是输送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器材,是未来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基础产品。通常需要施工工人将线缆铺设于地底下。相关技术中,在底下铺设线缆时,由于饶卷部较大,无法放入基坑中,线缆需要从地面经过基坑转折,再进入到地下管道中,如图1所示,在线缆铺设时需要拉扯线缆,线缆与基坑的入口边缘或地下管道入口边缘之间发生摩擦,对线缆的外表皮造成一定的损坏甚至破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减少线缆铺设时因摩擦造成的破损,本申请提供一种线缆输送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线缆输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包括用于饶卷线缆的饶卷部和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包括用于插杆,所述插杆上滑移连接有引导组件,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杆上的用于引导线缆的第一辊和第二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述的线缆输送装置设置有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可将插杆插设于施工的基坑中,将线缆从饶卷部经过第一辊、第二辊转折之后进入到地下管道中,改变线缆原先的传输方向,减小线缆与基坑入口边缘、地下管道入口边缘之间的摩擦,减小线缆外表皮损伤,提高线缆信号传输品质。可选的,所述插杆包括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所述第一插杆与所述第二插杆上滑移连接有所述引导组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引导组件滑移连接于第一插杆与第二插杆上,通过引导组件与第一插杆、第二插杆上调节相对高度,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基坑,提高线缆输送装置的适用范围。可选的,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插杆与所述第二插杆上,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辊和第二辊,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互相平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缆通过第一辊和第二辊实现传输转折,第一辊和第二辊可随转动杆的自转而转动以调节位置,在线缆传输时候提高线缆来回拉扯的灵活性。可选的,所述固定套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辊绕所述转动杆转动角度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套上的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对第一辊进行限位,限定第一辊转动角度的范围,从而限定了转动杆的转动角度,同时限定了第二辊的转动角度,在铺设线缆时需要对线缆进行拉扯,线缆发生突然前进或后退,由于线缆与第一辊、第二辊之间的摩擦力,线缆的突然前进或后退对插杆产生作用力;线缆在拉扯时第一辊和第二辊存在活动角度,减小线缆对插杆固定基坑中的稳定性影响。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对所述第一辊形成限位角度,所述限位角度在30-50度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角度控制在30-50度之间,线缆在拉扯时第一辊和第二辊存在活动的角度,限位角度太大或太小影响插杆固定的稳定性。可选的,所述转动杆与所述插杆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转动杆位置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杆外表面的螺纹和套设于所述插杆上用于支撑所述转动杆的螺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母用于在插杆上转动从而调节螺母自身位置,在转动杆需要调整平衡性时,通过插杆上的螺母调节转动杆水平。可选的,所述插杆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插杆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插杆底部侧边的槽体,所述槽体内铰接有转动支脚,所述转动支脚与所述槽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插杆固定于基坑或其他地面,插杆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支脚,在需要稳固插杆时,通过支脚与插杆配合从而将插杆固定于基坑中。可选的,所述转动支脚与所述槽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动支脚上的插槽和设置于所述插杆上的插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穿过所述插孔与所述插槽配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用于转动支脚限位,在施工结束之后,将转动支脚收缩至槽体中,通过限位件的插销与转动支脚上的插槽配合,固定转动支脚于插槽中,方便携带。可选的,所述插杆内设置有复位腔,所述复位腔与所述插孔连通,所述插销上设置有复位板,所述复位板与所述复位腔远离所述转动支脚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复位弹簧将插销自动插入插口中,提高转动支脚的收缩方便程度。可选的,所述第一插杆与所述第二插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对第一插杆与第二插杆的稳定性,使得插杆能够稳定地引导线缆。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申请所述的线缆输送装置设置有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可将插杆插设于施工的基坑中,将线缆从饶卷部经过第一辊、第二辊转折之后进入到地下管道中,改变线缆原先的传输方向,减小线缆与基坑入口边缘、地下管道入口边缘之间的摩擦,减小线缆外表皮损伤,提高线缆信号传输品质。2、通过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对第一辊进行限位,限定第一辊转动角度的范围,从而限定了转动杆的转动角度,同时限定了第二辊的转动角度,在铺设线缆时需要对线缆进行拉扯,线缆发生突然前进或后退,由于线缆与第一辊、第二辊之间的摩擦力,线缆的突然前进或后退对插杆产生作用力;线缆在拉扯时第一辊和第二辊存在活动角度,减小线缆对插杆固定基坑中的稳定性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相关技术中线缆铺设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中所述线缆输送装置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中所述线缆输送装置的引导组件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中所述线缆输送装置的限位组件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中所述线缆输送装置的固定组件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中所述线缆输送装置的限位件的剖视图。图7是本申请中所述线缆输送装置的插销的斜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饶卷部;101、基座;102、绕卷轴;200、引导部;201、插杆;2011、第一插杆;2012、第二插杆;2013、加强杆;300、引导组件;301、转动杆;302、固定套;303、第一杆;304、第二杆;305、第一辊;306、第二辊;400、限位组件;401、第一限位块;402、第二限位块;500、调节组件;501、螺纹;502、第一螺母;503、第二螺母;600、固定组件;601、转动支脚;602、第一弹簧;603、槽体;700、插口;701、插销;702、插孔;703、斜面;704、复位腔;705、复位板;706、复位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2-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如图2所示,线缆输送装置包括饶卷部100和引导部200,饶卷部100用于设置于地面向地下管道输送线缆;引导部200用于插设于基坑中引导线缆进入到地下管道中。饶卷部100包括基座101,基座101上设置有绕卷轴102,绕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饶卷线缆的饶卷部(100)和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200),所述引导部(200)包括用于插杆(201),所述插杆(201)上滑移连接有引导组件(300),所述引导组件(300)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杆(201)上的用于引导线缆的第一辊(305)和第二辊(30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饶卷线缆的饶卷部(100)和用于引导线缆的引导部(200),所述引导部(200)包括用于插杆(201),所述插杆(201)上滑移连接有引导组件(300),所述引导组件(300)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杆(201)上的用于引导线缆的第一辊(305)和第二辊(3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201)包括第一插杆(2011)和第二插杆(2012),所述第一插杆(2011)与所述第二插杆(2012)上滑移连接有所述引导组件(3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组件(300)包括转动杆(301),所述转动杆(3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套(302),所述固定套(302)套设于所述第一插杆(2011)与所述第二插杆(2012)上,所述转动杆(301)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辊(305)和第二辊(306),所述第一辊(305)与所述第二辊(306)互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30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辊(305)绕所述转动杆(301)转动角度的限位组件(400),所述限位组件(400)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套(302)上的第一限位块(401)与第二限位块(4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缆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401)与第二限位块(402)对所述第一辊(305)形成限位角度,所述限位角度在30-50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政安陈志明李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丰管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