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330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属于供电设备领域,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包括直流充电座、电池组、汇流柜、双模式接口、群控充电柜、以及充电终端,直流充电座的输出端与电池组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汇流柜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汇流柜的输出端通过双模式接口的直流接口与群控充电柜连接,电网通过双模式接口的交流接口与群控充电柜连接,群控充电柜的输出端与充电终端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兼容交流与直流输入,并可根据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功率进行补电,避免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
本技术属于供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
技术介绍
自响应蓝天保卫战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纯电动工程车辆规模化部署,包括纯电动环卫车、电动洒水车、电动运输车等。现在纯电动泥头车成为建筑废弃物运输的主力车型之一,以纯电动泥头车为突破口,新能源重型车整车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搅拌车运输、大型吊车、挖掘机、推土车等其他类型的新能源工程车辆也逐步推广。随着纯电动新能源车保有量的逐年提升,对各类充电设施的需求显著增加。为解决电动车辆充电问题,尤其是电量需求大、工作场景不固定的工程车辆,移动补电装置开始投入市场。移动补电柜由于其可灵活地跟随工程车辆移转,就近为电动车充电,省去电动车往返充电站的时间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移动补电柜仅具有直流输入,无法直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动车辆或内部电池组充电,且移动补电柜的充电枪输出功率固定,无法满足不同车辆的快速充电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兼容交流与直流输入,并可根据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功率进行补电,避免资源浪费。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包括直流充电座、电池组、汇流柜、双模式接口、群控充电柜、以及充电终端,直流充电座的输出端与电池组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汇流柜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汇流柜的输出端通过双模式接口的直流接口与群控充电柜连接,电网通过双模式接口的交流接口与群控充电柜连接,群控充电柜的输出端与充电终端的输入端连接。优选地,群控充电柜包括开关矩阵和多个双输入充电模块,多个双输入充电模块并联设置,每个双输入充电模块均具有DC输入口、AC输入口、以及DC输出口,DC输入口与交流接口连接,AC输入口与直流接口连接,DC输出口与开关矩阵连接,开关矩阵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终端的输入端连接。优选地,群控充电柜还包括功率控制器、计费控制单元、液晶屏、以及交换机,功率控制器采用计算机控制,分别与充电终端、双输入充电模块、开关矩阵和计费控制单元通信,根据车辆充电需求按预定的控制策略实施充电功率动态分配和充电参数调节,同时向计费控制单元发送双输入充电模块的设备状态和告警信息,计费控制单元与液晶屏连接,计费控制单元通过交换机与以太网连接。优选地,功率控制器与充电终端、双输入充电模块、以及开关矩阵之间采用CAN通信,功率控制器与计费控制单元之间采用RS485通信。优选地,开关矩阵的第二输出端与汇流柜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优选地,充电终端包括多个充电桩和多个直流充电枪,每个充电桩均配置有至少一个直流充电枪。优选地,充电桩共3个,每个充电桩均配置有2个直流充电桩,双输入充电模块共42个,每个功率均为20KW。优选地,电池组包括4簇磷酸铁锂电池,4簇磷酸铁锂电池并联后将直流电汇流于汇流柜,每簇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压均为691.2V。优选地,还包括DC/DC模块和辅电模块,汇流柜的输出端通过DC/DC模块与辅电模块连接,辅电模块的电压为24V。优选地,还包括集装箱和车架,直流充电座、电池组、汇流柜、双模式接口、群控充电柜、充电终端、DC/DC模块、以及辅电模块均集成设置于集装箱内,集装箱固定于车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兼容交流与直流输入,可应用于不同使用场景。2、采用群控充电柜的形式,根据直流充电枪的使用数量及车辆需求信息,可自动分配功率到每把直流充电枪上,实现功率输出柔性分配,根据外部需求情况灵活调整输出功率,满足多种应用场景,根据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功率进行补电,避免资源浪费。3、开关矩阵的第二输出端与汇流柜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结合双输入充电模块,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为内部的电池组补电,能量转换效率高。4、配置42个20KW双输入充电模块时可满足6把直流充电枪同时对泥头车或工程车充电,在单工作周期内可多服务一辆车。5、直流充电座、电池组、汇流柜、双模式接口、群控充电柜、充电终端、DC/DC模块、以及辅电模块均集成设置于集装箱内,集装箱固定于车架上,电网通过交流接口连接到集装箱上。由拖车头统一调度,可灵活地跟随工程车辆移转,就近为电动车充电,省去电动车往返充电站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电随车走,即停即用,无需铺设多余的线路,减少固定充电站的修建数量;迁移成本低,整体移动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系统框图。图2是本技术群控充电柜和充电终端的结构框图。图3是本技术集装箱和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直流充电座,2-电池组,3-汇流柜,4-双模式接口,5-群控充电柜,51-开关矩阵,52-双输入充电模块,53-功率控制器,54-计费控制单元,55-液晶屏,56-交换机,6-充电终端,61-充电桩,62-直流充电枪,7-DC/DC模块,8-辅电模块,9-电网,10-磷酸铁锂电池,11-集装箱,12-车架。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包括直流充电座1、电池组2、汇流柜3、双模式接口4、群控充电柜5、以及充电终端6,直流充电座1的输出端与电池组2的输入端连接,电池组2的输出端与汇流柜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汇流柜3的输出端通过双模式接口4的直流接口与群控充电柜5连接,电网9通过双模式接口4的交流接口与群控充电柜5连接,群控充电柜5的输出端与充电终端6的输入端连接,双模式接口4同时满足直流输入和交流输入。群控充电柜5由开关矩阵51控制输出,根据用电需求将功率分配给不同充电桩61,通过直流充电枪62为车辆补电。本技术采用群控充电柜5的形式(功率堆),根据直流充电枪62的使用数量及车辆需求信息,可自动分配功率到每把直流充电枪62上,实现功率输出柔性分配,根据外部需求情况灵活调整输出功率,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以此解决了电池簇与充电枪对应的难题,可根据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功率进行补电,避免资源浪费。进一步的,群控充电柜5包括开关矩阵51和42个双输入充电模块52,每个双输入充电模块52的功率均为20KW。双输入充电模块52同时满足直流输入和交流输入,42个双输入充电模块52并联设置,每个双输入充电模块52均具有DC输入口、AC输入口、以及DC输出口,DC输入口与交流接口连接,AC输入口与直流接口连接,DC输出口与开关矩阵51连接,开关矩阵51的第一输出端与充电终端6的输入端连接。开关矩阵51采用高压直流接触器或其它开关组件组成开关阵列。通过开关矩阵51调节梯度动态分配群控充电柜5的输出功率。进一步的,群控充电柜5还包括功率控制器53、计费控制单元54、液晶屏55、以及交换机56,功率控制器53采用计算机控制,分别与充电终端6、双输入充电模块52、开关矩阵51和计费控制单元54通信,根据车辆充电需求按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其特征在于:/n包括直流充电座、电池组、汇流柜、双模式接口、群控充电柜、以及充电终端;/n所述直流充电座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组的输入端连接;/n所述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所述汇流柜的第一输入端连接;/n所述汇流柜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双模式接口的直流接口与所述群控充电柜连接;/n电网通过所述双模式接口的交流接口与所述群控充电柜连接;/n所述群控充电柜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终端的输入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其特征在于:
包括直流充电座、电池组、汇流柜、双模式接口、群控充电柜、以及充电终端;
所述直流充电座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组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所述汇流柜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汇流柜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双模式接口的直流接口与所述群控充电柜连接;
电网通过所述双模式接口的交流接口与所述群控充电柜连接;
所述群控充电柜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终端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群控充电柜包括开关矩阵和多个双输入充电模块;
多个双输入充电模块并联设置;
每个所述双输入充电模块均具有DC输入口、AC输入口、以及DC输出口;
所述DC输入口与所述交流接口连接,所述AC输入口与所述直流接口连接,所述DC输出口与所述开关矩阵连接;
所述开关矩阵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终端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群控充电柜还包括功率控制器、计费控制单元、液晶屏、以及交换机;
所述功率控制器采用计算机控制,分别与充电终端、双输入充电模块、开关矩阵和计费控制单元通信,根据车辆充电需求按预定的控制策略实施充电功率动态分配和充电参数调节,同时向计费控制单元发送双输入充电模块的设备状态和告警信息;
所述计费控制单元与所述液晶屏连接,所述计费控制单元通过交换机与以太网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输入移动补电柜,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诗鹏杨德财吴彬杰杨尚勇魏佳骏刘天长黄慧建胡家仕张浩栋郑宣清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