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373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属于模具领域,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所述上模体表面设置有若干分流洞,所述上模体中间部位为孤岛,若干分流洞围绕孤岛一圈设置,所述孤岛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所述下模体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若干分流洞外形轮廓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与加工件外形匹配的型腔,所述下模体与上模体相互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通过设置分流洞,能够更好的对金属流体进行分配,平衡金属流动,并通过半模芯结构能够有效保护悬臂,提高模具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型材模具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其属于模具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铝行业的不断发展,铝型材的形状日趋丰富,涌现出许多一侧空腔一侧半空腔的铝合金型材。此类型材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轻量化汽车等领域的卡扣连接、铆接、搭接点焊等连接部位,对型材开口尺寸及壁厚要求较高。由于型材存在半空腔结构,模具相应部位形成悬臂,在铝型材挤压生产过程中,受高温、高压的影响,极易损坏悬臂,造成悬臂断裂、扭曲、塑性变形等无法修复的缺陷,直接造成模具报废,或者由于悬臂受力弹性变形过大,导致型材壁厚小,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所述上模体表面设置有若干分流洞,所述上模体中间部位为孤岛,若干分流洞围绕孤岛一圈设置,所述孤岛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所述下模体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若干分流洞外形轮廓匹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与加工件外形匹配的型腔,所述下模体与上模体相互贴合。更进一步地,所述凸模包括模芯和半模芯,所述模芯和半模芯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半模芯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分流洞相通。更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体沿轴向分为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部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部的直径;所述模芯和所述半模芯设置于第三连接部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模芯的顶面高于半模芯的顶面。更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体和下模体为圆柱形,且所述上模体和下模体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更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体与上模体贴合面处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上模体贴合连接于第二凹槽的底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模体+下模体”结构,其中上模体表面设置有若干分流洞,能够更好的对金属流体进行分配,平衡金属流动;通过采用半模芯设计,来填充下模体焊合室内悬臂处的受力区域,避免了焊合室内金属流向悬臂处后形成挤压力,有效保护悬臂;通过半模芯和下模体焊合室存在配合间隙,有效避免了上模体在挤压生产过程中受力发生弹性形变,防止半模芯挤压悬臂,损坏模具;通过在半模芯和模芯之间留有间隙,以及半模芯两侧壁上设计导流槽,使金属流体能够流向中间立筋处,为金属流体流动提供渠道,促进流体流动,使其更好的填充模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利用本装置加工后的零件图;图2为本技术中所述上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所述下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爆炸图。在图中,1、上模体;2、下模体;3、分流洞;4、孤岛;5、凸模;6、第一凹槽;7、模芯;8、半模芯;9、第一连接部;10、第二连接部;11、第三连接部;12、第二凹槽;13、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包括上模体1和下模体2;所述上模体1表面设置有若干分流洞3,所述分流洞3对称设置,且两侧分流洞3面积较中间分流洞3扩大20%,所述上模体1中间部位为孤岛4,若干分流洞3围绕孤岛4一圈设置,所述孤岛4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5;所述下模体2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若干分流洞3外形轮廓匹配的第一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6的深度为15mm,所述第一凹槽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与加工件外形匹配的型腔,所述下模体2与上模体1相互贴合。所述凸模5包括模芯7和半模芯8,所述模芯7和半模芯8之间留有间隙,间隙的高×宽为14mm×10mm;所述半模芯8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导流槽13,所述导流槽13的导流角度为单侧25°,所述导流槽13与分流洞3相通。所述上模体1沿轴向分为第一连接部9、第二连接部10和第三连接部11,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1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部9的直径,直径相差10mm,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部10的直径,直径相差10mm;所述模芯7和所述半模芯8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1上。所述模芯7的顶面高于半模芯8的顶面,顶面相差9mm。所述上模体1和下模体2为圆柱形,且所述上模体1和下模体2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所述下模体2与上模体1贴合面处设置有第二凹槽12,所述上模体1贴合连接于第二凹槽12的底面。按照模具设计方案加工模具,模具加工后符合设计要求,将模具转到挤压机,开始一系列的准备和测温工作,控制挤压速度,待符合工艺要求后,开始上机挤压,挤压时,金属流体通过上模体1的分流洞3流入到第一凹槽6内,再流入到型腔中,挤压生产工程中,挤压工艺稳定,型腔内金属流动平衡。挤压结束后,经质检现场确认,产品出料整齐,型材符合要求,且悬臂变形量小,壁厚尺寸稳定,能够实现挤压过程中金属均匀分配,并有效保护下模体2悬臂,提高模具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体(1)和下模体(2);所述上模体(1)表面设置有若干分流洞(3),所述上模体(1)中间部位为孤岛(4),若干分流洞(3)围绕孤岛(4)一圈设置,所述孤岛(4)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5);所述下模体(2)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若干分流洞(3)外形轮廓匹配的第一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与加工件外形匹配的型腔,所述下模体(2)与上模体(1)相互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体(1)和下模体(2);所述上模体(1)表面设置有若干分流洞(3),所述上模体(1)中间部位为孤岛(4),若干分流洞(3)围绕孤岛(4)一圈设置,所述孤岛(4)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5);所述下模体(2)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若干分流洞(3)外形轮廓匹配的第一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与加工件外形匹配的型腔,所述下模体(2)与上模体(1)相互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5)包括模芯(7)和半模芯(8),所述模芯(7)和半模芯(8)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半模芯(8)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导流槽(13),所述导流槽(13)与分流洞(3)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空腔、半空腔组合型材的分流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鹏袁童安吕其晔王浩曲兆金孙朋飞王开显
申请(专利权)人:龙口市丛林铝材有限公司丛林铝业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