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1859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包括油阀壳体,所述油阀壳体内设置有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向横杆,每个所述定向横杆上设置有加压模块,每个所述加压模块一侧设置有接触模块,所述支撑架中间位置的圆孔内设置有衔接转轴,所述衔接转轴外壁设置有菱形模块,所述菱形模块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转轴,每个所述第一转轴外壁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一转轴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每个所述第二转轴一端与加压模块上表面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加压装置,实现了双重加压的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压,并且效率高,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和使用前景。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和使用前景。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和使用前景。

A new type of automatic pressurized oil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加压油阀的
,具体为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

技术介绍

[0002]加压油阀是一种可将液压传动系统中的低压油按比例转化为高压油的工业设备,一般用于液压或者气压设备上的压力控制阀,也可以用于增加气、液压力的其他装置,比如汽车燃油增压阀等,用于把系统压力增大,到达系统需要的压力。
[0003]在如见现有的自动加压油阀中,例如申请文案CN201210016132.4的技术结构中,包括压力开关阀、电气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压力开关阀由阀座、阀盖、阀芯、阀杆、感应塞壳体、感应塞、感知器构成,阀座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水通道、出水通道、阀芯安装腔室,阀芯安装腔室壁上有一出水口与出水通道连通;阀盖上具有阀杆通道,感应塞壳体内腔安装感应塞,感知器安装在感应塞壳体上,阀芯、感应塞安装在阀杆上,阀芯安装腔室、感应塞壳体内腔具有同一轴线,阀芯安装腔室内有一内环台,阀芯与内环台液密封,虽然实现了液体加压,但是这种单一模式的加压效果,并不是很好,效率较低,无法适应一些工厂的快速加压的模式。
[0004]基于此,我们需要研制出一种可以双重加压的加压油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压,并且效率高,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和使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包括油阀壳体,所述油阀壳体内设置有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两端分别与油阀壳体内壁两侧相互连接,所述支撑架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向横杆,每个所述定向横杆远离支撑架一端设置有固定轴,每个所述固定轴远离定向横杆一端与油阀壳体内壁一侧相互连接,每个所述定向横杆上设置有加压模块,每个所述加压模块一侧设置有接触模块,所述支撑架中间位置的圆孔内设置有衔接转轴,所述衔接转轴外壁设置有菱形模块,所述菱形模块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转轴,每个所述第一转轴外壁一侧设置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一转轴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每个所述第二转轴一端与加压模块上表面相互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油阀壳体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外壳与油阀壳体内壁下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电机的外壳上表面设置有衔接口,所述衔接口内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端设置有中间转轴,所述中间转轴上端与衔接转轴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实现了对菱形模块的驱动,为加压油阀提供动能。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电机的外壳一侧固定有控制器和编码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器和编码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菱形模块每次正反来回转动的幅度进行控制,使得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6]请着重参照附图1

5,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包括油阀壳体1,所述油阀壳体1内设置有加压装置2,所述加压装置2包括支撑架21,所述支撑架21两端分别与油阀壳体1内壁两侧相互连接,所述支撑架21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向横杆22,每个所述定向横杆22远离支撑架21一端设置有固定轴221,每个所述固定轴221远离定向横杆22一端与油阀壳体1内壁一侧相互连接,每个所述定向横杆22上设置有加压模块23,每个所述加压模块23一侧设置有接触模块231,所述支撑架21中间位置的圆孔内设置有衔接转轴24,所述衔接转轴24外壁设置有菱形模块25,所述菱形模块25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转轴26,每个所述第一转轴26外壁一侧设置有连接杆261,每个所述连接杆261远离第一转轴26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262,每个所述第二转轴262一端与加压模块23上表面相互连接。
[0027]请着重参照附图1、附图2和附图4,每个所述加压模块23的厚度小于接触模块231的厚度,每个所述接触模块231四周紧贴油阀壳体1内壁上,所述油阀壳体1内壁一侧对称设置有接口管道28,每个所述接口管道28内设置有Y形管281,所述Y形管281远离接口管道28一端设置有出油管29,所述油阀壳体1外壁两侧对称设置有保护模块4,每个所述保护模块4内壁一侧四个顶角位置分别设置有保护杆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接口管道28和Y形管281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将高压油导入出油管29。
[0028]请着重参照附图3和附图5,所述油阀壳体1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外壳与油阀壳体1内壁下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电机3的外壳上表面设置有衔接口31,所述衔接口31内设置有驱动轴311,所述驱动轴311上端设置有中间转轴312,所述中间转轴312上端与衔接转轴24相互连接,所述电机3的外壳一侧固定有控制器32(型号:YF

31)和编码器33(型号:MT6825GT),每个所述加压模块23内设置有进油管27,所述进油管27成字母

T

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器32和编码器33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菱形模块25每次正反来回转动的幅度进行控制,使得幅度不超过九十度。
[0029]本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0030]首先将装置整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检查装置整体内的各个器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确保无安全隐患后,将油料导入进油管27,随后加压装置2开始工作,电机3启动,驱动轴311带动中间转轴312转动,随之中间转轴312通过衔接转轴24带动菱形模块25转动,由于受控制器32和编码器33的影响,使得菱形模块25不断重复正反来回转动,且每次转动幅度不超过九十度,然后菱形模块25通过连接杆261来回拉动加压模块23,从而加压模块23通过接触模块231,来给油料加压,随后通过Y形管281将高压油料导入出油管29,最后排出,通过双重加压的模式,实现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压,并且效率高,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0031]上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
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包括油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阀壳体(1)内设置有加压装置(2),所述加压装置(2)包括支撑架(21),所述支撑架(21)两端分别与油阀壳体(1)内壁两侧相互连接,所述支撑架(21)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向横杆(22),每个所述定向横杆(22)远离支撑架(21)一端设置有固定轴(221),每个所述固定轴(221)远离定向横杆(22)一端与油阀壳体(1)内壁一侧相互连接,每个所述定向横杆(22)上设置有加压模块(23),每个所述加压模块(23)一侧设置有接触模块(231),所述支撑架(21)中间位置的圆孔内设置有衔接转轴(24),所述衔接转轴(24)外壁设置有菱形模块(25),所述菱形模块(25)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转轴(26),每个所述第一转轴(26)外壁一侧设置有连接杆(261),每个所述连接杆(261)远离第一转轴(26)一端设置有第二转轴(262),每个所述第二转轴(262)一端与加压模块(23)上表面相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加压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阀壳体(1)下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外壳与油阀壳体(1)内壁下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电机(3)的外壳上表面设置有衔接口(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祥合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