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030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包括航站楼柱和高铁柱,航站楼柱位于高铁柱上方,且航站楼柱的中轴线与高铁柱的中轴线重合,若干高铁柱顶部为钢筋混凝土高铁顶板,高铁顶板顶部设置有限位台,限位台上等距设置有若干长方体凸台,限位台上且位于凸台之间等距设置有若干隔振器,第一空隙的竖直高度超过航站楼柱基础竖向的最大位移距离,且第二空隙的横向尺寸超过航站楼柱基础的水平最大位移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航站楼柱基础和高铁顶板之间设置隔振器,隔振器置于高铁顶板上方的限位台范围内,解决上部航站楼结构力向下转化的问题,通过航站楼柱基础之间设置基础拉梁,从而提高航站楼柱基础的整体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高铁相关施工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综合交通枢纽以交通网络化为基础,综合不同交通方式,实现综合化管理,为服务区内、外部的客流提供集散和中转服务,带动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机场航站楼与高铁相结合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也是众多城市合力打造的人气集聚点,旨在引导城市价值最大化。从空间关系看,机场航站楼在地上,高铁在下,由于航站楼体量原因,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同时考虑建筑功能以及两种交通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地上地下结构间受力传递和转换节点十分复杂,既要考虑航站楼荷载通过结构柱有效的传递至高铁结构梁板上再向下传递,又要考虑高铁运营期间的车辆振动会对航站楼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航站楼的安全运营。因此设计一种转化结构节点既能实现航站楼荷载向下传递,又能尽量减小地下高铁车站振动向航站楼的传递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可有效实现减隔振目的,且传力明确,安全可靠。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包括航站楼柱和高铁柱,航站楼柱位于高铁柱上方,且航站楼柱的中轴线与高铁柱的中轴线重合,高铁柱顶部为钢筋混凝土的高铁顶板,高铁顶板顶部设置有限位台,限位台上等距设置有若干长方体凸台,限位台上且位于凸台之间等距设置有若干隔振器,隔振器与限位台凸台侧壁之间形成第二空隙,各个航站楼柱底部均设置有航站楼柱基础,相邻的航站楼柱基础之间水平设置有基础拉梁,基础拉梁将相邻的航站楼柱基础贯穿固定,且若干隔振器顶部支撑设置在航站楼柱基础的底面上,限位台凸台位于航站楼柱基础底面下方,且航站楼柱基础底面与限位台凸台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空隙,第一空隙的竖直高度超过航站楼柱基础竖向的最大位移距离,且第二空隙的横向尺寸超过航站楼柱基础的水平最大位移距离。
[0005]进一步的,高铁柱选材为钢管混凝土柱。
[0006]进一步的,各个凸台上表面均设置有橡胶垫板,橡胶垫板厚度为10mm。
[0007]进一步的,限位台内部置入钢筋,若干该钢筋锚入高铁顶板内。
[0008]其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1)施工完成钢筋混凝土高铁顶板及钢管混凝土的高铁柱,施工高铁顶板时,需预留限位台的插筋;
[0010]2)在高铁顶板上表面施工限位台,限位台按照构造进行配筋;
[0011]3)在限位台的凸台之间安装隔振器,隔振器对称设置在限位台顶部两侧;
[0012]4)在限位台的各个凸台表面施工设置橡胶垫板;
[0013]5)施工航站楼柱基础,并将各个隔振器顶部与航站楼柱基础底部固定连接;
[0014]6)在航站楼柱基础之间横向设置基础拉梁;
[0015]7)在航站楼柱基础上部施工航站楼柱,航站楼柱与高铁柱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0016]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航站楼柱基础和高铁顶板之间设置隔振器,隔振器置于高铁顶板上方的限位台范围内,从而解决上部航站楼结构力向下转化的问题,另外通过航站楼柱基础之间设置基础拉梁,从而提高航站楼柱基础的整体性;该转化结构可有效实现减隔振目的,且传力明确,安全可靠;且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限位台与航站楼柱基础相交细部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
[0021]1、航站楼柱
ꢀꢀꢀꢀꢀꢀꢀꢀꢀꢀꢀꢀ
2、航站楼柱基础
ꢀꢀꢀꢀꢀ
3、基础拉梁
[0022]4、限位台
ꢀꢀꢀꢀꢀꢀꢀꢀꢀꢀꢀꢀꢀꢀ
5、隔振器
ꢀꢀꢀꢀꢀꢀꢀꢀꢀꢀꢀ
6、高铁顶板
[0023]7、高铁柱
ꢀꢀꢀꢀꢀꢀꢀꢀꢀꢀꢀꢀꢀꢀ
8、橡胶垫板
ꢀꢀꢀꢀꢀꢀꢀꢀꢀ
9、第一空隙
[0024]10、第二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

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包括航站楼柱1和高铁柱7,航站楼柱1位于高铁柱7上方,且航站楼柱1的中轴线与高铁柱7的中轴线重合,高铁柱7顶部为钢筋混凝土的高铁顶板6,高铁顶板6顶部设置有限位台4,限位台4上等距设置有若干长方体凸台,限位台4上且位于凸台之间等距设置有若干隔振器5,隔振器5与限位台4凸台侧壁之间形成第二空隙10,各个航站楼柱1底部均设置有航站楼柱基础2,相邻的航站楼柱基础2之间水平设置有基础拉梁3,基础拉梁3将相邻的航站楼柱基础2贯穿固定,若干且隔振器5顶部支撑设置在航站楼柱基础2的底面上,限位台4凸台位于航站楼柱基础2底面下方,且航站楼柱基础2底面与限位台4凸台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空隙9,第一空隙9的竖直高度超过航站楼柱基础2竖向的最大位移,且第二空隙10的横向尺寸超过航站楼柱基础2的水平最大位移。
[0026]进一步的,高铁柱7选材为钢管混凝土柱。
[0027]进一步的,各个凸台上表面均设置有橡胶垫板8,橡胶垫板8厚度为10mm。
[0028]进一步的,限位台4内部设置有钢筋,若干该钢筋锚入高铁顶板6内。
[0029]其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1)施工完成钢筋混凝土高铁顶板6及钢管混凝土的高铁柱7,施工高铁顶板6时,需预留限位台4的插筋;
[0031]2)在高铁顶板6上表面施工限位台4,限位台4按照构造进行配筋;
[0032]3)在限位台4的凸台之间安装隔振器5,隔振器5对称设置在限位台4顶部两侧;
[0033]4)在限位台4的各个凸台表面施工设置橡胶垫板8;
[0034]5)施工航站楼柱基础2,并将各个隔振器5顶部与航站楼柱基础2底部固定连接;
[0035]6)在航站楼柱基础2之间横向设置基础拉梁3;
[0036]7)在航站楼柱基础2上部施工航站楼柱1,航站楼柱1与高铁柱7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0037]在使用过程中,当列车经过航站楼下方发生振动的时候,高铁柱7和高铁顶板6均发生一定强度的振动,而此时隔振器5从纵向和横向抵消振动,且可以有效地将纵向的振幅控制在第一空隙9的范围内,并将横向的振幅控制在第二空隙10分范围内,进而从最大程度上减小对上方航站楼柱基础2和航站楼柱1的振动,减少对建筑的伤害。
[0038]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铁地下车站与航站楼的减隔振转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航站楼柱(1)和高铁柱(7),所述航站楼柱(1)位于所述高铁柱(7)上方,且所述航站楼柱(1)的中轴线与所述高铁柱(7)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高铁柱(7)顶部为钢筋混凝土的高铁顶板(6),所述高铁顶板(6)顶部设置有限位台(4),所述限位台(4)上等距设置有若干长方体凸台,所述限位台(4)上且位于所述凸台之间等距设置有若干隔振器(5),所述隔振器(5)与所述限位台(4)凸台侧壁之间形成第二空隙(10),各个所述航站楼柱(1)底部均设置有航站楼柱基础(2),相邻的所述航站楼柱基础(2)之间水平设置有基础拉梁(3),所述基础拉梁(3)将相邻的所述航站楼柱基础(2)贯穿固定,且若干所述隔振器(5)顶部支撑设置在所述航站楼柱基础(2)的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小芳张继清张晨明王林辉吕宝伟林森斌董秀竹李敬梅郭剑勇时晓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