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有水平放置的承重平台,旋转螺杆穿过承重平台与螺母配合,旋转螺杆底部带有万向座板,承重平台上方固定有主立柱,主立柱自下而上依次固定有第一操作平台、第二操作平台,第二操作平台上方通过第二立柱固定有第三操作平台。第二立柱顶部与底部均开有圆孔,第三操作平台与第二立柱相接触的地方也开有圆孔,第二操作平台远离第二爬梯的一端带有耳板,耳板上开有圆孔,螺栓穿过圆孔与螺母配合,将第三操作平台、第二立柱、第二操作平台连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自由调节使用高度及水平位置,相互独立的操作平台及爬梯进一步保障施工安全,方便移动,可循环使用,结构小巧,有效解决筒状钢结构盲区无法施工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制造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筒状钢结构焊接时使用的辅助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在钢结构制造行业中,受筒状式结构特点及场地等限制,在建造过程中常采用“卧造”的方式建造,对于大直径的筒状结构,因其结构距离地面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0003]传统的施工方式是在筒状结构区域全部搭设脚手架,但脚手架层高约2米,对于筒状结构有盲区,部分结构区域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还需重新搭设其它工装辅助施工,操作步骤繁琐,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施工结束后还需将脚手架整体拆除,费时费力,施工效率非常低下,需要多人同时配合施工。因此,如何采用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大型筒状结构的制作问题,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旨在达到无需使用脚手架,即可对筒状结构盲区进行施工的目的,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有水平放置的承重平台,旋转螺杆穿过所述承重平台,所述承重平台上固定有与所述旋转螺杆相配合的螺母,所述旋转螺杆底部带有万向座板,所述承重平台上方固定有主立柱,所述主立柱自下而上依次固定有第一操作平台、第二操作平台,第二操作平台上方通过第二立柱固定有第三操作平台。旋转螺杆与螺母配合,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转动旋转螺杆,旋转螺杆将承重平台支撑起来,使承重平台离开地面,与地面存在间隙。旋转螺杆底部的万向座板,可始终保持完全与地面接触的效果,即便地面凹凸不平,也可保证万向座板与地面贴合。三层操作平台可适用于不同作业高度,主立柱采用大管径圆管,保证了结构强度的同时,也保证了平台的灵巧性,平台结构简单,体型小巧,可以进入作业狭窄区域,进而可以对筒状钢结构的盲区进行作业。
[0006]所述第二立柱顶部与底部均开有圆孔,所述第三操作平台与所述第二立柱相接触的地方也开有所述圆孔,所述第二操作平台远离所述第二爬梯的一端带有耳板,所述耳板上开有所述圆孔,螺栓穿过所述圆孔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三操作平台、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二操作平台连接固定。第三操作平台属于加装层,在第一操作平台和第二操作平台满足作业需求的情况下,无需加装第三操作平台。第三操作平台与第二立柱、第二操作平台带有圆孔的这种结构,螺栓通过与不同位置的圆孔连接,不仅可以调整平台高度,同时可以调节第三操作平台的水平位置。
[0007]所述第三操作平台带有第三爬梯,所述第三爬梯顶部带有旋转轴,所述第三操作平台带有与所述旋转轴相配合的旋转套管。旋转轴可在旋转套管内转动,保证第三操作平台在移动位置时,第三爬梯可以一直与第二立柱相贴合。
[0008]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操作平台与所述第二操作平
台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立柱两侧,所述第一操作平台带有第一爬梯,所述第二操作平台带有第二爬梯,所述第一爬梯、所述第二爬梯底部均与所述承重平台焊接,并且与所述承重平台形成夹角。第一爬梯与第二爬梯相互独立设置,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有两个施工人员同时上、下第一操作平台和第二操作平台,保证施工人员上、下爬梯时不会碰面,不需要侧身等动作,保证了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危险。
[0009]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开有多排所述圆孔,每排有3个所述圆孔,3个所述圆孔的连线呈弧形;所述第二立柱顶部开有3个所述圆孔,3个所述圆孔的连线呈弧形。通过连接不同位置的圆孔,可以变换第三平台纵向及横向位置。可调节第三操作平台相对第二操作平台向前或向后,以适应不用狭窄程度的作业区域。
[0010]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操作平台靠近所述第三爬梯一侧开有通孔,所述第三爬梯底部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第三爬梯与所述第二立柱相平行。第三爬梯的底部插入通孔内,通孔对第三爬梯起到固定及限定位置的作用。
[0011]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操作平台、所述第二操作平台、所述第三操作平台、所述第一爬梯、所述第二爬梯均设置有护栏。护栏进一步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0012]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操作平台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倾斜设置在第三操作平台与第二立柱之间,支撑板进一步加强平台结构稳固性,支撑板与第二立柱、第三操作平台形成三角形。支撑板两端开有圆孔,支撑板与第三操作平台、第二立柱之间通过螺栓穿过圆孔,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
[0013]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柱是角钢。
[0014]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平台底部带有重型万向轮。重型万向轮方便平台移动。
[0015]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爬梯下方焊接有与所述承重平台相垂直设置的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承重平台焊接。第三立柱加强第二爬梯结构。
[0016]上述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优选地,所述承重平台上设置有4个所述旋转螺杆。4个旋转螺杆分别设置在承重平台四个拐角处,采用4个旋转螺杆的结构,保证旋转螺杆具有足够的强度对承重平台进行支撑。
[0017]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自由调节使用高度及水平位置,相互独立的操作平台及爬梯进一步保障施工安全,方便移动,可循环使用,结构小巧,有效用于筒状钢结构的狭窄区域,解决筒状钢结构盲区无法施工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A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中B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1中C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
‑
承重平台、2
‑
重型万向轮、3
‑
螺母、4
‑
旋转螺杆、5
‑ꢀ
万向座板、6
‑
第一爬梯、7
‑
第一操作平台、8
‑
护栏、9
‑
第二爬梯、 10
‑
第三立柱、11
‑
第二操作平台、13
‑
主立柱、
14
‑
第二立柱、15
‑ꢀ
第三爬梯、16
‑
第三操作平台、18
‑
耳板、19
‑
圆孔、22
‑
旋转轴、23
‑ꢀ
旋转套管、24
‑
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2、3、4所示的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有水平放置的承重平台1,承重平台底部带有四个重型万向轮2,旋转螺杆4穿过承重平台,与固定在承重平台上的螺母3配合,旋转螺杆是四个,分别设置在承重平台的四个拐角处,旋转螺杆底部还设置有万向座板5。在承重平台上方,竖立固定有主立柱13,主立柱自下向上依次焊接有第一操作平台7和第二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有水平放置的承重平台(1),旋转螺杆(4)穿过所述承重平台,所述承重平台上固定有与所述旋转螺杆相配合的螺母(3),所述旋转螺杆底部带有万向座板(5),所述承重平台上方固定有主立柱(13),所述主立柱自下而上依次固定有第一操作平台(7)、第二操作平台(11),所述第二操作平台上方通过第二立柱(14)固定有第三操作平台(16);所述第二立柱顶部与底部均开有圆孔(19),所述第三操作平台与所述第二立柱相接触的地方也开有所述圆孔,所述第二操作平台远离第二爬梯的一端带有耳板(18),所述耳板上开有所述圆孔,螺栓穿过所述圆孔与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三操作平台、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二操作平台连接固定;所述第三操作平台带有第三爬梯(15),所述第三爬梯顶部带有旋转轴(23),所述第三操作平台带有与所述旋转轴相配合的旋转套管(2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平台与所述第二操作平台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立柱两侧,所述第一操作平台带有第一爬梯(6),所述第二操作平台带有第二爬梯(9),所述第一爬梯、所述第二爬梯底部均与所述承重平台焊接,并且与所述承重平台形成夹角。3.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兴,蔡广乐,赵志朋,运起光,贾燕平,易煦东,谷腾飞,鲍小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大连造船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