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913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底板,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墙相连,两个侧墙与两个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中岛位于框形结构内,母座的端部设有第一金具,第一金具包括位于中岛的端头处的罩体部,罩体部包括顶板部、端板部及两个侧板部,端板部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个侧板部相连,端板部及侧板部分别连接顶板部;顶板部、端板部及侧板部三者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均无空隙;侧板部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抓胶结构,第一抓胶结构包括嵌于侧墙内的勾部。本板对板连接器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性连接器
,尤其涉及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所述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相连,两个所述侧墙与两个所述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而为了保护中岛的端头不受损以延长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及电性能,现有技术中,所述母座的端部一般会设置母端金具,但现有的母端金具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保护结构一般弯折成型,且该保护结构对于中岛的端头处的保护普遍仅限于中岛的顶面、左右侧面及端面,无法保护住中岛的端头处的棱边,也就是说,现有的母端金具对于中岛的保护不够全面,以致于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不够长、电学性能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经久耐用的板对板连接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所述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相连,两个所述侧墙与两个所述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所述母座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所述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所述第一金具包括位于所述中岛的端头处的罩体部,所述罩体部包括顶板部、端板部及两个侧板部,所述端板部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部相连,所述端板部及所述侧板部分别连接所述顶板部;所述顶板部、端板部及侧板部三者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均无空隙;所述侧板部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抓胶结构,所述第一抓胶结构包括嵌于所述侧墙内的勾部。
[000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金具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保护部位形成一半封闭的罩体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公母端连接器在插接配合时,公端连接器刮伤中岛的端头处的顶面、端面、侧面及棱边,能够为中岛的端头提供全面的保护,利于延长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板对板连接器电性能的稳定性;而且,第一抓胶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金具与母座之间的结合力,从而提高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增加板对板连接器的插拔次数上限,更重要的是,第一抓胶结构中的勾部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第一抓胶结构本身与侧墙的结合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第一抓胶结构脱离侧墙以致于罩体部起翘的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隐藏部分结构后);
[0007]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0008]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000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第一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第一金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第二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的第二金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3]标号说明:
[0014]1、底板;
[0015]2、中岛;21、下沉部;22、避让面;23、注塑孔;
[0016]3、侧墙;31、沉槽;
[0017]4、端墙;
[0018]5、容纳腔;
[0019]6、第一金具;61、罩体部;611、顶板部;612、端板部;613、侧板部;62、第一抓胶结构;621、勾部;6211、第一抓胶块;622、延伸部;63、导向面;64、第二抓胶结构;641、伸入部;642、第二抓胶块;65、防脱部;651、第三抓胶结构;66、工艺孔;
[0020]71、填充塑胶区;72、避位槽;73、L字型限位块;
[0021]8、第二金具;81、第一保护臂;82、第二保护臂;83、第三保护臂;831、开缝;84、弹性悬臂;841、外悬臂;842、弯折臂;843、内悬臂;8431、突出部;85、延伸臂;851、第一焊脚;852、卡块;853、第一卡脚;86、第二焊脚;87、第三焊脚;88、塌角保护边;89、第二卡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3]请参照图1至图7,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所述母座包括底板1、中岛2、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3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4,所述中岛2、侧墙3及端墙4分别连接所述底板1,所述侧墙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4相连,两个所述侧墙3与两个所述端墙4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2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2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5,所述母座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所述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6,所述第一金具6包括位于所述中岛2的端头处的罩体部61,所述罩体部61包括顶板部611、端板部612及两个侧板部613,所述端板部61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部613相连,所述端板部612及所述侧板部613分别连接所述顶板部611;所述顶板部611、端板部612及侧板部613三者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均无空隙;所述侧板部613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抓胶结构62,所述第一抓胶结构62包括嵌于所述侧墙3内的勾部621。
[0024]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金具6用于保护中岛2的端头的保护部位形成一半封闭的罩体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公母端连接器在插接配合时,公端连接
器刮伤中岛2的端头处的顶面、端面、侧面及棱边,能够为中岛2的端头提供全面的保护,利于延长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板对板连接器电性能的稳定性;而且,第一抓胶结构62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金具6与母座之间的结合力,从而提高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增加板对板连接器的插拔次数上限,更重要的是,第一抓胶结构62中的勾部621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第一抓胶结构62本身与侧墙3的结合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第一抓胶结构62脱离侧墙3以致于罩体部61起翘的现象的发生。
[00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抓胶结构62还包括嵌于所述底板1的延伸部622,所述延伸部622的一端连接所述侧板部613的底端,所述延伸部62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侧墙3内并弯折形成所述勾部621。
[0026]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抓胶结构62结构简单,成型容易。
[0027]进一步的,所述勾部621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抓胶块6211和/或第一抓胶槽。
[0028]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抓胶块6211和/或第一抓胶槽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抓胶结构62的抓胶能力,从而提高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
[0029]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所述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相连,两个所述侧墙与两个所述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所述母座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所述第一金具包括位于所述中岛的端头处的罩体部,所述罩体部包括顶板部、端板部及两个侧板部,所述端板部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部相连,所述端板部及所述侧板部分别连接所述顶板部;所述顶板部、端板部及侧板部三者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均无空隙;所述侧板部的底部连接有第一抓胶结构,所述第一抓胶结构包括嵌于所述侧墙内的勾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胶结构还包括嵌于所述底板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侧板部的底端,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侧墙内并弯折形成所述勾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勾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抓胶块和/或第一抓胶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明琪张弛陈凯朱文周进军
申请(专利权)人: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