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876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06
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包括:两根立柱,所述立柱包括上、下柱,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第一、第二主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上下部,形成一框架结构;固定框架,其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的内侧面;若干墙板,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的正面和背面,将立柱及第一、第二主梁之间全面覆盖。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模块化房屋高度受限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墙体运输时高度受限问题。时高度受限问题。时高度受限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节省人工、加快建造速度是每个施工企业的不懈追求。钢结构箱式模块建筑是预制率最高的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模块建筑的大部分建造工作(包括装饰装修、水电、设备安装等)在工厂中进行,现场只是少量的基础施工以及模块结构之间、设备管线之间的连接,施工工作量极少,是一种质量有保障、现场施工速度极快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0003]目前,阻碍模块建筑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物流运输问题。由于运输超高的限制,模块建筑的模块单元高度被限制在2.9米以下,扣除模块的底板和顶板及其装修厚度,模块单元净高基本不会大于2.5米,这就大大限制了模块建筑的应用范围。虽然目前各地政府出台的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条文均有对运输装配式建筑构件等超大、超宽部品部件的车辆,在物流运输、交通保障方面给予支持。但这也只是适用于不用经过桥涵、路况开阔的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高运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可以解决模块化房屋高度受限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墙体运输时高度受限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包括:两根立柱,所述立柱包括上、下柱,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第一、第二主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上下部,形成一框架结构;固定框架,其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的内侧面;若干墙板,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的正面和背面,将立柱及第一、第二主梁之间全面覆盖。
[0007]进一步,所述立柱中,上、下柱之间还设至少一中柱,该中柱通过连接件与上、下柱连接为一体结构,相应的,所述固定框架上设置至少一中间框架,该中间框架两侧连接所述中柱和/或立柱的上、下柱,所述墙板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及中间框架,将立柱及第一、第二主梁之间全面覆盖;或,对应所述中间框架设置中间墙板,将所述中间框架全面覆盖。
[0008]优选的,所述立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即上、下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上、下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通过连接件及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立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即上、下柱、中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上、下柱、中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通过连接件及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的中柱为两根T型钢对接而成的H型钢或工字钢,所述上、下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分别通过连接件及螺栓与中柱T型钢的翼缘及腹板连接为一体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或U型板。
[0012]优选的,所述墙板或中间墙板的中部设门窗洞口。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或中间框架包括至少两根横向构件、连接于所述横向构件两端的两根侧向构件,所述侧向构件固定在所述立柱上。
[0014]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包括至少两根横向构件、连接于所述横向构件两端的两根侧向构件,所述横向构件固定在所述第一主梁或第二主梁上。
[0015]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或中间框架还包括至少一根连接于所述横向构件中部的竖向构件。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或中间框架中的横向构件或侧向构件的断面形状为C型、U型、Z型、CH型或E型。
[0017]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或中间框架中的竖向构件的断面形状为C型、U型、Z型、CH型或E型。
[0018]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或中间框架采用轻钢龙骨构成。
[0019]优选的,所述墙板或中间墙板的材料为石膏板或硅酸钙板或玻镁板。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本专利技术所述立柱为分体设计,采用上、下柱或中柱组合,配合中间框架,可以使墙体的高度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
[0022](2)由于立柱为分体设计,当立柱、固定框架和墙板的高度减少时,可以满足墙体运输的高度限值。
[0023](3)通过采用不同高度的立柱、固定框架和墙板时,有利于墙体进行任意高度的增加,以满足墙体高度需求。
[0024]本专利技术所述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当模块单元运输的时候降低内墙板的高度,运输到现场后再升高内墙板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模块单元运输以及模块建筑层高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立体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立体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立体图。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立体分解图。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的立体图。
[0033]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七的立体图。
[0034]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八的立体图。
[0035]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八的立体分解图。
[0036]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九的立体图。
[0037]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九的立体分解图。
[0038]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十的立体图。
[0039]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十一的立体分解图。
[0040]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十二的立体图。
[0041]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十三的立体图。
[0042]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固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参见图1、图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包括:
[0044]两根立柱1、1

,所述立柱1、1

包括上、下柱,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
[0045]第一、第二主梁2、2

,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1、1

的上下部,形成一框架结构;
[0046]固定框架3,其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1、1的内侧面;
[0047]若干墙板4、4

,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3的正面和背面,将立柱1、1

及第一、第二主梁2、2

之间全面覆盖。
[00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1(以立柱1为例,下同)中,上柱11、下柱12通过连接件5及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连接件5为连接板。
[0049]本专利技术所述立柱1为H型钢或工字钢,即上、下柱11、12为H型钢或工字钢,上、下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通过连接件5及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
[0050]参见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连接件5

为U型板。
[0051]参见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墙板4的中部设门窗洞口41。
[0052]参见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所述墙板4的中部设门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立柱,所述立柱包括上、下柱,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第一、第二主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上下部,形成一框架结构;固定框架,其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的内侧面;若干墙板,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的正面和背面,将立柱及第一、第二主梁之间全面覆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中,上、下柱之间还设至少一中柱,该中柱通过连接件与上、下柱连接为一体结构,相应的,所述固定框架上设置至少一中间框架,该中间框架两侧连接所述中柱和/或立柱的上、下柱,所述墙板连接于所述固定框架及中间框架,将立柱及第一、第二主梁之间全面覆盖;或,对应所述中间框架设置中间墙板,将所述中间框架全面覆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即上、下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上、下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通过连接件及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即上、下柱、中柱为H型钢或工字钢,上、下柱、中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通过连接件及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高度的可移动模块化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柱为两根T型钢对接而成的H型钢或工字钢,所述上、下柱的上、下翼缘及腹板分别通过连接件及螺栓与中柱T型钢的翼缘及腹板连接为一体结构。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何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超郑华海刘青李元齐叶超罗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济绿建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