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775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6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包括芯片本体,该芯片本体上设有流道和储液槽,所述流道位于所述芯片本体内,所述储液槽的进液口开口于所述芯片本体表面,所述储液槽的出液口正对所述流道并与其连通,所述储液槽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内立设有防回流挡板,该防回流挡板位于所述出液口靠近所述流道上游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设置防回流挡板能尽可能减少从储液槽内流出的试剂向流道上游流动,降低试剂损耗,节约试剂用量,对于价格高昂的试剂,该结构能够显著降低成本。本。本。

Anti backflow structure of microfluidic ch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生物医学检测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疾病的检测诊断过程中,取离体样本进行体外检测,根据生化特征指标和标志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来判断机体状态,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一般称为体外诊断。一些经典的体外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如血常规分析、血脂分析、肝功能检测等,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新的疾病标志物和检测手段不断涌现,体外诊断技术飞速发展,如以核酸为标志物结合PCR技术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的鉴别领域最可靠的手段。PCR技术虽然已有一定的历史,但使用离体样本时,需要多个阶段的处理,包括预处理、扩增分化等,每个阶段还包括多个操作步骤。部分或全部步骤都在体外进行时,操作效率低。专利文献CN107541452A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及芯片组件,较传统检测设备,该芯片及芯片组件能够实现核酸检测中样本预处理和扩增分离的一体化、全集成操作,提升了检测效率。然而,该芯片还待改进,以进一步降低反应试剂用量、提升灵敏性、提高可靠性,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性和综合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节省反应试剂用量,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微型控件的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包括芯片本体,该芯片本体上设有流道和储液槽,所述流道位于所述芯片本体内,所述储液槽的进液口开口于所述芯片本体表面,所述储液槽的出液口正对所述流道并与其连通,其关键在于:
[0005]所述储液槽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内立设有防回流挡板,该防回流挡板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游。
[0006]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防回流挡板能尽可能减少从储液槽内流出的试剂向流道上游流动,降低试剂损耗,节约试剂用量,对于价格高昂的试剂,该结构能够显著降低成本。
[000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储液槽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上设有进液缓冲池,该进液缓冲池由所述流道的两侧内壁分别外扩形成,所述储液槽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缓冲池连通,所述进液缓冲池内立设有所述防回流挡板,该防回流挡板与所述进液缓冲池的内壁连接,该防回流挡板靠近所述进液缓冲池的上游。
[0008]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进液缓冲池容积较大,液体被缓冲后再从流道向下游流动,防止进液时液体来不及流动而造成逆流或飞溅,减小流动阻力,使得液流平稳。
[000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防回流挡板包括弧形板,该弧形板的凹面朝向所述进液缓冲池的中心,该弧形板的边缘与所述进液缓冲池的侧壁和底壁连接。
[0010]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设置弧形板能够尽量减少防回流挡板占用进液缓冲池的容积。
[00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储液槽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缓冲池之间连接有进液单向阀。
[0012]采用以上设计,防止液体倒流。
[00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芯片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储液槽,所有所述储液槽沿着所述流道的上游到下游方向排布,对应每个所述储液槽分别设有所述进液缓冲池,在最后一个所述储液槽的下游的所述流道上还设有检测池,最靠近该检测池的所述进液缓冲池内设置有所述防回流挡板。
[0014]采用以上设计,每个储液槽存储一种液体,多个储液槽分别存储一种液体,便于分别添加样品或试剂,其中最靠近检测池的进液缓冲池内存储价格最高的试剂,这样这种试剂流向检测池过程中损耗少,设置防回流挡板进一步降低了损耗。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设置防回流挡板能尽可能减少从储液槽内流出的试剂向流道上游流动,降低试剂损耗,节约试剂用量,对于价格高昂的试剂,该结构能够显著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检测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反应检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反应检测板的俯视图;
[0019]图4为图3中A

A剖视图;
[0020]图5为储液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5的后视图;
[0022]图7为图5中B

B剖视图;
[0023]图8为弹性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图8中C

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一
[0027]一种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包括芯片本体,该芯片本体上设有流道100和储液槽210,所述流道100位于所述芯片本体内,所述储液槽210的进液口开口于所述芯片本体表面,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正对所述流道100并与其连通,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100内立设有防回流挡板240,该防回流挡板240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游。
[0028]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100上设有进液缓冲池220,该进液缓冲池220由所述流道100的两侧内壁分别外扩形成,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缓冲池220连通,所述进液缓冲池220内立设有所述防回流挡板240,该防回流挡板240与所述进液缓冲池220的内壁连接,该防回流挡板240靠近所述进液缓冲池220的上游端。
[0029]所述防回流挡板240包括弧形板241,该弧形板241的凹面朝向所述进液缓冲池220
的中心,该弧形板241的边缘与所述进液缓冲池220的侧壁和底壁连接。
[0030]所述芯片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储液槽210,所有所述储液槽210沿着所述流道100的上游到下游方向排布,对应每个所述储液槽210分别设有所述进液缓冲池220,在最后一个所述储液槽210的下游的所述流道100上还设有检测池310,最靠近该检测池310的所述进液缓冲池220内设置有所述防回流挡板240。
[0031]上述防回流结构应用于如下的检测芯片。
[0032]实施例二
[0033]如图1~9所示,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检测芯片,包括芯片本体,该芯片本体上设有流道100、进液单元200、反应检测单元300和废液回收单元500,所述流道100位于所述芯片本体内,所述进液单元200、反应检测单元300和废液回收单元500依次从所述流道100的上游端到下游端方向与该流道100连通。所述反应检测单元300包括检测池310和两个流道开关单元400,该检测池310位于所述流道100上,在该检测池310的上游和下游各设有一个所述流道开关单元400。
[0034]所述检测池310正对的所述芯片本体上开设有检测孔330,该检测孔330的外端开口于所述芯片本体表面,该检测孔330的内端与所述检测池310连通,所述检测池310的开口上覆盖有透明盖膜320,所述检测孔330与所述检测池310被所述透明盖膜320分隔开。由于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检测池310加热,而加热时,液体稍膨胀,透明盖膜320在液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包括芯片本体,该芯片本体上设有流道(100)和储液槽(210),所述流道(100)位于所述芯片本体内,所述储液槽(210)的进液口开口于所述芯片本体表面,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正对所述流道(100)并与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100)内立设有防回流挡板(240),该防回流挡板(240)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防回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正对的所述流道(100)上设有进液缓冲池(220),该进液缓冲池(220)由所述流道(100)的两侧内壁分别外扩形成,所述储液槽(210)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缓冲池(220)连通,所述进液缓冲池(220)内立设有所述防回流挡板(240),该防回流挡板(240)与所述进液缓冲池(220)的内壁连接,该防回流挡板(240)靠近所述进液缓冲池(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敏杨毅陈杰李严亮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梓铭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