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7040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能够提高冷却能力,其特征在于,冷却装置具备:隧道状的冷却室;和多个热交换器用的冷媒流通管,从冷却室的第一侧壁贯通至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冷媒流通管具有:第一管及第二管,从第一侧壁延伸至第二侧壁;弯曲部,连接第一管的一个端部及第二管的一个端部;供给管连接部,设置于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与用于向冷媒流通管内供给冷媒的冷媒供给管连接;和排出管连接部,设置于第二管的另一个端部,与用于从冷媒流通管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管连接,包含第一管的管轴及第二管的管轴的平面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例如,已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加热处理用的辊道窑等连续加热炉。在这样的连续加热炉中,通常设置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带。在以往的冷却装置中,由于将贯通构成冷却带的冷却室的两侧壁的多个冷媒流通管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平行地排列设置,因此无法增加冷媒流通管的设置个数,要求冷却能力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冷却能力的冷却装置用于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2)的特征在于,冷却装置具备:隧道状的冷却室(20);以及多个热交换器用的冷媒流通管(3),从所述冷却室的第一侧壁(23)贯通至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24),所述冷媒流通管具有: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从所述第一侧壁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弯曲部(33),连接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及所述第二管的一个端部;供给管连接部(34),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向所述冷媒流通管内供给冷媒的冷媒供给管连接;以及排出管连接部(35),设置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从所述冷媒流通管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管连接,包含所述第一管的管轴(41)及所述第二管的管轴(42)的平面(P)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D)倾斜。本技术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供给管连接部、所述排出管连接部及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冷却室的外部。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冷媒流通管在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中的配置于上侧的管的上表面侧具备用于将该冷媒流通管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装置,并且该排气装置配置于所述冷却室的外部。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供给管连接部及所述排出管连接部为相对于所述冷媒供给管及所述冷媒排出管装卸自如的结构。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的外径为15mm以上且100mm以下。本技术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包含所述第一管的管轴及所述第二管的管轴的平面相对于所述被冷却物的输送面的倾斜角α为20°以上且70°以下。本技术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的壁厚为2mm以上且6mm以下。本技术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冷媒流通管配置于被冷却物的输送路径的上方和/或下方。本技术的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冷媒流通管在第一管及第二管的外表面具备用于提高热辐射率的高热辐射层。本技术的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在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的外表面设置有鳍片。本技术的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管和/或所述第二管还具备对直管实施弯曲加工而成的弯曲加工部。(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通过倾斜地设置冷媒流通管,能够增加冷媒流通管的设置个数,因此能够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从输送方向的入口侧观察本技术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用于对本技术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冷媒流通管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的、从装置的侧方观察的概略图。图3是用于对本技术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冷媒流通管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的、从装置的上方观察的概略图。符号说明1辊道窑2冷却装置3冷媒流通管20冷却室23左侧壁24右侧壁31第一管32第二管33弯曲部34供给管连接部35排出管连接部41第一管的管轴42第二管的管轴P包含第一管的管轴及第二管的管轴的平面S匣钵D被冷却物的输送面α倾斜角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所涉及的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以辊道窑为例进行说明。辊道窑是在通过由旋转的辊R形成的输送路径来输送填充有被处理物的匣钵S的同时进行对被处理物的热处理的装置。作为被处理物,例如,可举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等。辊道窑的炉体具备顶壁、底壁及两侧壁23、24,是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绝热结构体。炉体具有:作为内部的空间的处理空间;以及分别形成于炉体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并且成为从外部向处理空间的入口及出口的开口。另外,辊道窑包括:升温区域,用于使炉内的温度上升;烧成温度区域,配置于升温区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用于使炉内的温度保持在烧成温度;以及冷却区域(冷却带),配置于烧成温度区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如图1至如图3所示,冷却装置2具备:隧道状的冷却室20;以及多个热交换器用的冷媒流通管3,从冷却室20的左侧壁23贯通至右侧壁24,冷媒流通管3具有: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从左侧壁23延伸至右侧壁24;弯曲部33,连接第一管31的一个端部及第二管32的一个端部;供给管连接部34,设置于第一管31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向冷媒流通管内供给冷媒的冷媒供给管进行连接;以及排出管连接部35,设置于第二管32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从冷媒流通管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管进行连接,包含第一管的管轴41及第二管的管轴42的平面P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D倾斜。另外,本技术中的输送面是指在输送路径中载置被处理物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将载置匣钵S的辊R各自的上端连结而形成的面。通过倾斜地设置冷媒流通管3,与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D平行地配置包含第一管的管轴及第二管的管轴的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冷媒流通管3的设置个数,冷却能力提高。此外,在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D垂直地配置包含第一管的管轴及第二管的管轴的平面的情况下,由于从被冷却物侧观察,上侧的第二管32与下侧的第一管31重叠而隐藏在后面,因此冷却效率变差,但通过倾斜地设置冷媒流通管3,与垂直地设置冷媒流通管3的情况相比,冷却能力提高。冷媒流通管3可以使用不锈钢钢管等公知的金属管等。冷媒流通管3例如将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与弯曲部33进行焊接、或者通过螺纹加工和挠性管而形成为U字状。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可以是直管,也可以对直管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弯曲加工部(未图示),成为螺旋状、波状等形状。另外,供给管连接部34、排出管连接部35例如通过对第一管31、第二管32的另一个端部进行螺纹加工而形成,通过使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的另一个端部成为外螺纹,使冷媒供给管及冷媒排出管的连接部分成为内螺纹、或者使外螺纹、内螺纹反过来而形成。此外,作为冷媒,能够使用水等介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2),其特征在于,/n所述冷却装置具备:隧道状的冷却室(20);以及多个热交换器用的冷媒流通管(3),从所述冷却室的第一侧壁(23)贯通至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24),/n所述冷媒流通管具有: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从所述第一侧壁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弯曲部(33),连接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及所述第二管的一个端部;供给管连接部(34),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向所述冷媒流通管内供给冷媒的冷媒供给管进行连接;以及排出管连接部(35),设置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从所述冷媒流通管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管进行连接,/n包含所述第一管的管轴(41)及所述第二管的管轴(42)的平面(P)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D)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加热炉的冷却带用的冷却装置(2),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备:隧道状的冷却室(20);以及多个热交换器用的冷媒流通管(3),从所述冷却室的第一侧壁(23)贯通至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24),
所述冷媒流通管具有:第一管(31)及第二管(32),从所述第一侧壁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弯曲部(33),连接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及所述第二管的一个端部;供给管连接部(34),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向所述冷媒流通管内供给冷媒的冷媒供给管进行连接;以及排出管连接部(35),设置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用于从所述冷媒流通管排出冷媒的冷媒排出管进行连接,
包含所述第一管的管轴(41)及所述第二管的管轴(42)的平面(P)相对于被冷却物的输送面(D)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管连接部、所述排出管连接部及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冷却室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流通管在所述第一管及所述第二管中的配置于上侧的管的上表面侧具备用于将该冷媒流通管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装置,并且该排气装置配置于所述冷却室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田晃和青木道郎
申请(专利权)人:NGK苏州热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