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外机、空调内机和余热利用部件,所述余热利用部件包括集热管、循环水箱、热水箱和加热器,所述循环水箱底部设有流出管,所述流出管与加热器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水端与热水箱的进水管连接,所述热水箱顶部设有出水管,所述集热管通过螺栓固定在空调外机的风扇出风口处,所述集热管内部通过卡扣卡接有环形交换管,所述循环水箱一侧底部设有两个循环管,且其中一个循环管设置有循环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空调外机的蒸发热量对循环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实现空调外机蒸发热量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能快速冷却空调外机附近空气,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为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常年气温较高,大多安装的是单冷型空调,单冷型空调在利用制冷剂制冷时,在空调外机的交换管路的出风口处会蒸发处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都是直接排进大气中的,没有得到利用,造成的能源浪费情况较为严重,而另一方面,建筑物内还有热水需求(例如商场、住宅内的洗手间、母婴室等场所),这些场所往往还利用电能对水进行加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外机、空调内机和余热利用部件,所述余热利用部件包括集热管、循环水箱、热水箱和加热器,所述循环水箱底部设有流出管,所述流出管与加热器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水端与热水箱的进水管连接,所述热水箱顶部设有出水管,所述集热管通过螺栓固定在空调外机的风扇出风口处,所述集热管内部通过卡扣卡接有环形交换管,所述循环水箱一侧底部设有两个循环管,且其中一个循环管设置有循环泵,两个所述循环管分别通过软管与环形交换管的两端连接。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箱一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加水管,所述加水管和流出管外壁均夹设有电磁阀。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箱和热水箱均为双层真空式保温水箱。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箱和热水箱内部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优选的,所述卡扣为长方体结构,且卡扣开有与环形交换管适配的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底部为开口结构,所述卡扣顶部焊接有L型的固定臂,且固定臂顶部开有测通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插设有固定螺栓,所述集热管外侧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槽,安装槽的规格于固定臂的规格相适配,所述安装槽内开有与固定螺栓适配的螺纹槽。优选的,所述循环水箱、热水箱和加热器外壁均焊接有安装脚,且安装脚开有安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节能型空调系统,通过集热管、环形交换管和循环水箱的设置,利用空调外机的蒸发热量对循环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实现空调外机蒸发热量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能快速冷却空调外机附近空气,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经过初步加热后的水在经由加热器二次加热,存储到热水箱内,以满足建筑物内的一部分热水使用需求。(2)、该节能型空调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设置,配合加水管的补水动作以及电磁阀的开通动作,实现系统的自动补水动作,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余热利用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集热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卡扣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余热利用部件工作逻辑判定示意图。图中:1、空调外机;2、空调内机;3、余热利用部件;4、集热管;401、环形交换管;5、循环水箱;501、循环管;502、循环泵;503、加水管;504、流出管;505、电磁阀;6、热水箱;601、进水管;602、出水管;7、加热器;8、温度传感器;9、液位传感器;10、卡扣;1001、固定臂;11、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所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应当理解,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不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例如某些层的厚度或宽度可以相对于其他层有所夸大。应注意的是,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或说明,则在随后的附图的说明中将不需要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讨论和描述。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外机1、空调内机2和余热利用部件3,余热利用部件3包括集热管4、循环水箱5、热水箱6和加热器7,循环水箱5和热水箱6均为双层真空式保温水箱,循环水箱5底部设有流出管504,循环水箱5一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加水管503,加水管503和流出管504外壁均夹设有电磁阀505,流出管504与加热器7连接,加热器7的出水端与热水箱6的进水管601连接,热水箱6顶部设有出水管602,集热管4通过螺栓固定在空调外机1的风扇出风口处,集热管4内部通过卡扣10卡接有环形交换管401,循环水箱5一侧底部设有两个循环管501,且其中一个循环管501设置有循环泵502,两个循环管501分别通过软管11与环形交换管401的两端连接,循环水箱5和热水箱6内部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8和液位传感器9。卡扣10为长方体结构,且卡扣10开有与环形交换管401适配的环形卡槽,环形卡槽底部为开口结构,卡扣10顶部焊接有L型的固定臂1001,且固定臂1001顶部开有测通的固定孔,固定孔内插设有固定螺栓,集热管4外侧壁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槽,安装槽的规格于固定臂1001的规格相适配,安装槽内开有与固定螺栓适配的螺纹槽,通过卡扣10将环形交换管401卡接在集热管4内壁上。循环水箱5、热水箱6和加热器7外壁均焊接有安装脚,且安装脚开有安装孔,循环水箱5、热水箱6和加热器7可依据实际现场情况选择性安装于室内或者室外。本空调系统部件安装后,将加水管503于建筑物的水源管道连接,将出水管602与需要用热水的场所管道连通即可,本空调系统中的余热利用部件3的工作逻辑判定如图5所示,其中热水箱6的液位高度值建议设置在热水箱6高度的60%-80%(本实施例设置为80%),循环水箱5的液位高度值建议设置在循环水箱5高度的40%-80%(本实施例设置为60%),循环水箱5的水温参考值建议设置在30-40℃(本实施例根据节气设置为东至时令30℃,夏至时令40℃),热水箱6中的温度传感器8用于检测热水箱6中的水温,通过控制系统反馈给管理人员。通过集热管4、环形交换管401和循环水箱5的设置,利用空调外机1的蒸发热量对循环水箱5内的水进行加热,实现空调外机1蒸发热量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能快速冷却空调外机1附近空气,提高空调的制冷效率,经过初步加热后的水在经由加热器7二次加热,存储到热水箱6内,以满足建筑物内的一部分热水使用需求;通过温度传感器8、液位传感器9的设置,配合加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外机(1)、空调内机(2)和余热利用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部件(3)包括集热管(4)、循环水箱(5)、热水箱(6)和加热器(7),所述循环水箱(5)底部设有流出管(504),所述流出管(504)与加热器(7)连接,所述加热器(7)的出水端与热水箱(6)的进水管(601)连接,所述热水箱(6)顶部设有出水管(602),所述集热管(4)通过螺栓固定在空调外机(1)的风扇出风口处,所述集热管(4)内部通过卡扣(10)卡接有环形交换管(401),所述循环水箱(5)一侧底部设有两个循环管(501),且其中一个循环管(501)设置有循环泵(502),两个所述循环管(501)分别通过软管(11)与环形交换管(401)的两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外机(1)、空调内机(2)和余热利用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部件(3)包括集热管(4)、循环水箱(5)、热水箱(6)和加热器(7),所述循环水箱(5)底部设有流出管(504),所述流出管(504)与加热器(7)连接,所述加热器(7)的出水端与热水箱(6)的进水管(601)连接,所述热水箱(6)顶部设有出水管(602),所述集热管(4)通过螺栓固定在空调外机(1)的风扇出风口处,所述集热管(4)内部通过卡扣(10)卡接有环形交换管(401),所述循环水箱(5)一侧底部设有两个循环管(501),且其中一个循环管(501)设置有循环泵(502),两个所述循环管(501)分别通过软管(11)与环形交换管(401)的两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箱(5)一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加水管(503),所述加水管(503)和流出管(504)外壁均夹设有电磁阀(5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佐玉,廖璐瑶,顾涵硕,袁天沛,王嘉煜,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