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6654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包括框架、遮阳构件、保温构件和驱动机构;两根丝杆竖直布置于框架两侧,两根丝杆上端设置的两个第二从动伞齿轮之间通过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连接光轴,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设置于光轴两端,第一从动伞齿轮和第二从动伞齿轮通过啮合连接;光轴上安装有与驱动轮连接的柱形齿轮;遮阳构件和保温构件通过格栅两端开有的通孔套设于两根丝杆上,保温构件下方通过拉绳连接有遮阳构件;遮阳构件上相邻两排格栅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保温构件上相邻两排格栅之间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遮阳保温构件的间距,在日间可提供遮阳,夜间可利用构件内部腔体、构件与外窗间空气层构成两层空气间层提供保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外窗是建筑采光和通风的主要构件,但玻璃窗的遮阳效果和保温隔热性能差,会使得夏季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多、制冷能耗高,而冬季耗散的热量多、采暖能耗高。现有遮阳装置功能单一,难以兼顾外窗的遮阳和保温。如百叶窗遮阳效果较好,但无法在夜间对外窗起到良好保温效果;卷帘和蜂窝帘的遮阳效果很好,但对室内采光影响很大,同时对夜间外窗的保温效果也不明显。本技术装置与现有的遮阳装置相比,本技术装置的遮阳保温构件具有调节功能,不同的展开程度可分别满足外窗日间遮阳和夜间保温的需求。在遮阳方面,利用遮阳保温构建有效抵挡太阳直接辐射进入室内;在保温方面,利用保温空腔及其与外窗之间形成的两层空气间层,为外窗提供保温;在不需要遮阳或保温时也可完全收起,不影响室内采光日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通过调节遮阳保温构件的间距,在日间可提供遮阳,夜间可利用构件内部腔体、构件与外窗间空气层两层保温层提供保温,增强窗户适应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的能力。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包括框架、遮阳构件、保温构件和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两根丝杆、光轴、柱形齿轮、第一从动伞齿轮和第二从动伞齿轮,两根丝杆竖直布置于框架两侧,两根丝杆上端设置的两个第二从动伞齿轮之间通过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连接有光轴,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设置于光轴两端,第一从动伞齿轮和第二从动伞齿轮通过啮合连接;光轴上安装有与驱动轮连接的柱形齿轮。两根丝杆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两根丝杆接近上端和下端位置处均未设有螺纹。遮阳构件和保温构件均由多排格栅组成,格栅是主要由上水平板、下水平板、两块折叠支撑板和遮阳板组成的可折叠的长方体结构,两块折叠支撑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铰接与上水平板和下水平板相连,位于前端面的折叠支撑板仅保留折叠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区域,左右两侧的折叠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遮阳挡板,遮阳挡板上下端分别通过铰接与上水平板和下水平板相连。上水平板、下水平板分别组成长方体结构的上下端面,两块折叠支撑板分别组成长方体结构的前后端面。折叠支撑板由两块折叠板通过铰接组成,遮阳挡板由两块遮阳板通过铰接组成;格栅展开后,折叠支撑板展开为竖直板,遮阳挡板展开后截面呈三角状布置;格栅折叠后,折叠支撑板和遮阳挡板均被折叠为水平板。遮阳构件和保温构件通过格栅上水平板和下水平板两侧开有的通孔套设于两根丝杆上,保温构件下方通过拉绳连接有遮阳构件;遮阳构件上相邻两排格栅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保温构件上相邻两排格栅之间密封连接;遮阳构件和保温构件最底部格栅的下水平板通孔内均设有与丝杆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还包括导向机构,框架前后贯通,框架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设置于框架前后两侧的滑槽,滑槽主要由内挡板、外挡板和内外挡板之间的滑道组成。格栅前后两端均开有使折叠支撑板嵌入滑槽内的导向槽,外挡板位于框架外侧用于抵住展开后的折叠支撑板防止其折叠,内挡板嵌入导向槽内。外挡板的顶端与丝杆的螺纹顶端平齐,内挡板与U型槽的底端平齐。框架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伸缩支撑部件,且伸缩支撑部件对应的框架左右两侧位置处开有用于隐藏伸缩支撑部件的滚轮槽;伸缩支撑部件包括一根横轴、两根短轴和套装于横轴上的滚轮,两根短轴分别固定于滚轮槽两端,横轴通过两端设有的安装孔活动套装于两根短轴上,并通过短轴末端的凸缘实现横轴的限位,横轴垂直于丝杆布置;短轴上套装有弹簧,弹簧位于框架和横轴之间。伸缩支撑部件的横轴与滚轮通过弹簧的支撑力抵住保温构件,防止保温构件在未受到遮阳构件拉力时下落;伸缩支撑部件受到大于保温构件重力的压力时,伸缩支撑部件的横轴在压力作用下沿两根短轴被推至滚轴槽内。伸缩支撑部件底端高度与丝杆的螺纹顶端高度平齐。短轴长度不超过滚轮槽槽口位置。格栅长度适配于框架左右长度,外挡板宽度与格栅前端面的折叠支撑板宽度相同。所述保温构件上相邻两排格栅之间密封连接的方式具体为:格栅上水平板和下水平板均设置有密封槽,上一排格栅的下水平板与下一排格栅的上水平板的密封槽上下对应,并通过嵌装于密封槽内的密封条实现上下相邻两排格栅之间的密封连接。框架和保温构件上端面设置有U型槽,U型槽开口朝上且开口端与框架上端面接触;光轴位于U型槽内.格栅前后两端面均设置有内衬用于密封,折叠支撑板和遮阳板均布置于内衬外侧面;内衬为不透气的软质材料使每个遮阳保温构件展开时形成密闭空腔。驱动轮与电机相连,电机带动驱动轮转动的同时带动与柱形齿轮相连的光轴转动,由于光轴两端的第一从动伞齿轮和第二从动伞齿轮相啮合,光轴转动的同时带动两根丝杆转动。所述装置包括初始状态、遮阳状态和保温状态。初始状态:遮阳构件和保温构件均收缩至框架上部,且所有格栅均处于折叠状态,遮阳构件最底部的格栅位于设有螺纹的丝杆上,保温构件位于未设有螺纹的丝杆上。遮阳状态:电机开启,光轴转动的同时带动两根丝杆转动,遮阳构件最底部格栅沿丝杆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遮阳构件中其余格栅向下移动,直至所有遮阳构件中的格栅均展开,电机停止转动;此时遮阳构件最底部格栅位于丝杆下端未设有螺纹的位置处;保温构件最底部格栅在遮阳构件最顶部格栅的拉力作用下克服伸缩支撑部件的弹簧支撑力跃至丝杆设有螺纹的位置处。保温状态:装置在遮阳状态的基础上继续开启电机,保温构件在旋转丝杆的带动下继续向下移动并展开,待保温构件上所有格栅展开时电机停止转动,此时所有格栅均上下紧密排布,格栅之间未留有空隙。电机反向转动,遮阳构件和保温构件均在最底部格栅的带动下向上移动,使所有格栅全部收起,恢复初始状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使得部分遮阳保温构件按照一定间距垂直排列,此时各构件上的遮阳板反射太阳光、构件自身形成水平遮阳;也可使得所有的遮阳保温构件在框架内垂直满布,此时各构件内保温腔体展开、构件之间完全叠合,形成构件内部腔体、构件与外窗间空气层两层保温层,为外窗提供保温;该装置可满足建筑外窗日间遮阳和夜间保温双重需求,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遮阳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温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遮阳保温构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遮阳保温层状态主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遮阳保温层状态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导轨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11-U型槽、12-滑槽、121-内挡板、122-外挡板、123、滑道、2-驱动机构、21-光轴、211-第一从动伞齿轮、22-丝杆、221-第二从动伞齿轮、23-柱形齿轮、3-遮阳保温层、4、遮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遮阳构件(421)、保温构件(422)和驱动机构(2);/n驱动机构(2)包括两根丝杆(22)、光轴(21)、柱形齿轮(23)、第一从动伞齿轮(211)和第二从动伞齿轮(221),两根丝杆(22)竖直布置于框架(1)两侧,两根丝杆(22)上端设置的两个第二从动伞齿轮(221)之间通过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211)连接有光轴(21),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211)设置于光轴(21)两端,第一从动伞齿轮(211)和第二从动伞齿轮(221)通过啮合连接;光轴(21)上安装有与驱动轮连接的柱形齿轮(23);两根丝杆(22)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两根丝杆(22)接近上端和下端位置处均未设有螺纹;遮阳构件(421)和保温构件(422)均由多排格栅(42)组成,格栅(42)是主要由上水平板(43)、下水平板(44)、两块折叠支撑板(45)和遮阳挡板(41)组成的可折叠的长方体结构,两块折叠支撑板(45)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铰接与上水平板(43)和下水平板(44)相连,位于前端面的折叠支撑板(45)仅保留折叠支撑板(45)的左右两侧区域,左右两侧的折叠支撑板(45)之间设置有遮阳挡板(41),遮阳挡板(41)上下端分别通过铰接与上水平板(43)和下水平板(44)相连;折叠支撑板(45)由两块折叠板通过铰接组成,遮阳挡板(41)由两块遮阳板通过铰接组成;格栅(42)展开后,折叠支撑板(45)展开为竖直板,遮阳挡板(41)展开后截面呈三角状布置;格栅(42)折叠后,折叠支撑板(45)和遮阳挡板(41)均被折叠为水平板;遮阳构件(421)和保温构件(422)通过格栅(42)上水平板(43)和下水平板(44)两侧开有的通孔(46)套设于两根丝杆(22)上,保温构件(422)下方通过拉绳连接有遮阳构件(421);遮阳构件(421)上相邻两排格栅(42)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保温构件(422)上相邻两排格栅(42)之间密封连接;遮阳构件(421)和保温构件(422)最底部格栅(42)的下水平板(44)通孔(46)内均设有与丝杆(22)螺纹配合的内螺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遮阳构件(421)、保温构件(422)和驱动机构(2);
驱动机构(2)包括两根丝杆(22)、光轴(21)、柱形齿轮(23)、第一从动伞齿轮(211)和第二从动伞齿轮(221),两根丝杆(22)竖直布置于框架(1)两侧,两根丝杆(22)上端设置的两个第二从动伞齿轮(221)之间通过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211)连接有光轴(21),两个第一从动伞齿轮(211)设置于光轴(21)两端,第一从动伞齿轮(211)和第二从动伞齿轮(221)通过啮合连接;光轴(21)上安装有与驱动轮连接的柱形齿轮(23);两根丝杆(22)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两根丝杆(22)接近上端和下端位置处均未设有螺纹;遮阳构件(421)和保温构件(422)均由多排格栅(42)组成,格栅(42)是主要由上水平板(43)、下水平板(44)、两块折叠支撑板(45)和遮阳挡板(41)组成的可折叠的长方体结构,两块折叠支撑板(45)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铰接与上水平板(43)和下水平板(44)相连,位于前端面的折叠支撑板(45)仅保留折叠支撑板(45)的左右两侧区域,左右两侧的折叠支撑板(45)之间设置有遮阳挡板(41),遮阳挡板(41)上下端分别通过铰接与上水平板(43)和下水平板(44)相连;折叠支撑板(45)由两块折叠板通过铰接组成,遮阳挡板(41)由两块遮阳板通过铰接组成;格栅(42)展开后,折叠支撑板(45)展开为竖直板,遮阳挡板(41)展开后截面呈三角状布置;格栅(42)折叠后,折叠支撑板(45)和遮阳挡板(41)均被折叠为水平板;遮阳构件(421)和保温构件(422)通过格栅(42)上水平板(43)和下水平板(44)两侧开有的通孔(46)套设于两根丝杆(22)上,保温构件(422)下方通过拉绳连接有遮阳构件(421);遮阳构件(421)上相邻两排格栅(42)之间通过拉绳连接,保温构件(422)上相邻两排格栅(42)之间密封连接;遮阳构件(421)和保温构件(422)最底部格栅(42)的下水平板(44)通孔(46)内均设有与丝杆(22)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机构,框架(1)前后贯通,框架(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设置于框架(1)前后两侧的滑槽(12),滑槽(12)主要由内挡板(121)、外挡板(122)和内外挡板之间的滑道(123)组成;格栅(42)前后两端均开有使折叠支撑板(45)嵌入滑槽(12)内的导向槽(49),外挡板(122)位于框架(1)外侧用于抵住展开后的折叠支撑板(45)防止其折叠,内挡板(121)嵌入导向槽(49)内。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春雷葛坚赵康陈锦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