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6483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沿着深基坑的边缘平行的设置的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加固区。加固区包括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前搅拌桩与后搅拌桩之间设置有加固搅拌桩。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均为混凝土桩,混凝土桩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竖直并平行设置的主筋,主筋之间通过螺旋的箍筋连接,箍筋位于主筋的外部。前支护桩的顶端之间及后支护桩的顶端之间通过冠梁连接,前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与后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能够解决现有的支护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支护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深基坑内需要设置深基坑支护,以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深度比较深,因此对支护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现有的支护仅设置一层支护桩,支护桩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解决现有的支护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沿着深基坑的边缘平行的设置的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加固区;所述加固区包括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前搅拌桩与后搅拌桩之间设置有加固搅拌桩,加固搅拌桩呈格栅设置在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之间;相邻前支护桩之间及相邻后支护桩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前搅拌桩或后搅拌桩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均为混凝土桩,混凝土桩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竖直并平行设置的主筋,主筋之间通过螺旋的箍筋连接,箍筋位于主筋的外部;前支护桩的顶端之间及后支护桩的顶端之间通过冠梁连接,前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与后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优选的,所述前搅拌桩、后搅拌桩及加固搅拌桩均为采用三轴搅拌机制成的三轴搅拌桩,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的三轴搅拌桩的端头搭接长度为200mm,加固搅拌桩的三轴搅拌桩之间及加固搅拌桩与前搅拌桩、后搅拌桩的侧面搭接长度为100mm。优选的,所述加固搅拌桩格栅之间的距离为一个三轴搅拌桩的长度。优选的,所述主筋之间设置有水平的加强筋,加强筋与主筋固定连接,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2m。优选的,所述箍筋的螺距为150mm。优选的,所述钢筋网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若干个限位筋,限位筋沿着钢筋网的轴向均匀的分布,限位筋固定在主筋上,限位筋的高度为50mm。优选的,所述主筋伸入冠梁的长度为主筋直径的32-38倍。优选的,所述冠梁与连接梁为一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冠梁及连接梁的内部设置有横向钢筋、竖向钢筋和竖直钢筋捆扎的立体钢筋架。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前搅拌桩与后搅拌桩之间通过加固搅拌桩连接成一体结构,提高了加固区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也提高了支护结构的防水性能。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之间通过冠梁和连接梁连接为一体结构,提高了支护桩的强度和结构的稳定性。前支护桩与前搅拌桩接触,后支护桩与后搅拌桩结构,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之间通过加固区加固,提高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实施例的钢筋布置结构示意图。1、前支护桩;2、后支护桩;3、前搅拌桩;4、后搅拌桩;5、加固搅拌桩;6、主筋;7、箍筋;8、加强筋;9、限位筋;10、冠梁;11、连接梁;12、横向横筋;13、竖向横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沿着深基坑的边缘平行的设置的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之间设置有加固区。加固区包括前搅拌桩3和后搅拌桩4,前搅拌桩3、后搅拌桩4及加固搅拌桩5均为采用现有的三轴搅拌机制成的钢筋混凝土三轴搅拌桩。前搅拌桩3和后搅拌桩4的三轴搅拌桩的端头搭接长度为200mm,使得前搅拌桩3之间和后搅拌桩4之间形成密实的混凝土墙,前搅拌桩3和后搅拌桩4具有止水帷幕的作用,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前搅拌桩3与后搅拌桩4之间设置有加固搅拌桩5,加固搅拌桩5呈格栅设置在前搅拌桩3和后搅拌桩4之间,加固搅拌桩5为与前搅拌桩3采用相同的方法制成的三轴搅拌桩。加固搅拌桩5格栅之间的距离为一个三轴搅拌桩的长度。加固搅拌桩5的三轴搅拌桩之间及加固搅拌桩5与前搅拌桩3、后搅拌桩4的侧面搭接长度为100mm。加固搅拌桩5将前搅拌桩3和后搅拌桩4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加固区的强度和结构的稳定性。图2为本技术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实施例的钢筋布置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相邻前支护桩1之间及相邻后支护桩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前搅拌桩3或后搅拌桩4长度的三分之一。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均为采用现有的泥浆护壁回旋成孔灌注桩技术制作而成的混凝土桩,混凝土桩的内部设置有筒状的钢筋网。钢筋网包括竖直并平行设置的主筋6,主筋6之间通过螺旋的箍筋7连接。箍筋7位于主筋6的外部,箍筋7与主筋6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箍筋7的螺距为150mm,即位于同一根主筋6上的箍筋7之间的距离为150mm。主筋6之间设置有水平的加强筋8,加强筋8与主筋6焊接固定连接,加强筋8之间的距离为2m。加强筋8提高钢筋网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钢筋网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若干个限位筋9,限位筋9沿着钢筋网的轴向均匀的分布。限位筋9焊接固定在主筋6上,限位筋9的高度为50mm。限位筋9的作用是为了保证钢筋网能够同心的设置在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的内部。前支护桩1的顶端之间及后支护桩2的顶端之间通过冠梁10连接,前支护桩1上方的冠梁10与后支护桩2上方的冠梁10之间通过连接梁11连接。前支护桩1与后支护桩2一一对应的设置,每个前支护桩1和每个后支护桩2之间均设置有一个连接梁11。冠梁10及连接梁11位于前搅拌桩3、后搅拌桩4及加固搅拌桩5的上方。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的主筋6伸入冠梁10的长度为主筋6直径的32-38倍,提高冠梁10与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的连接强度。冠梁10与连接梁11为一体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冠梁10及连接梁11的内部设置有横向横筋12、竖向横筋13和竖直钢筋捆扎的立体钢筋架。连接梁11将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能够解决现有的支护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深基坑的边缘平行的设置的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加固区;所述加固区包括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前搅拌桩与后搅拌桩之间设置有加固搅拌桩,加固搅拌桩呈格栅设置在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之间;相邻前支护桩之间及相邻后支护桩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前搅拌桩或后搅拌桩长度的三分之一;/n所述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均为混凝土桩,混凝土桩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竖直并平行设置的主筋,主筋之间通过螺旋的箍筋连接,箍筋位于主筋的外部;/n前支护桩的顶端之间及后支护桩的顶端之间通过冠梁连接,前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与后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深基坑的边缘平行的设置的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之间设置有加固区;所述加固区包括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前搅拌桩与后搅拌桩之间设置有加固搅拌桩,加固搅拌桩呈格栅设置在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之间;相邻前支护桩之间及相邻后支护桩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前搅拌桩或后搅拌桩长度的三分之一;
所述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均为混凝土桩,混凝土桩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包括竖直并平行设置的主筋,主筋之间通过螺旋的箍筋连接,箍筋位于主筋的外部;
前支护桩的顶端之间及后支护桩的顶端之间通过冠梁连接,前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与后支护桩上方的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搅拌桩、后搅拌桩及加固搅拌桩均为采用三轴搅拌机制成的三轴搅拌桩,前搅拌桩和后搅拌桩的三轴搅拌桩的端头搭接长度为200mm,加固搅拌桩的三轴搅拌桩之间及加固搅拌桩与前搅拌桩、后搅拌桩的侧面搭接长度为100mm。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景杨伟王永成赵豪放张锐杨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