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4069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进水泵、第一过滤器、厌氧发酵罐、气液分离器、出水器、中间罐、中间罐回流泵、进泥泵、第二过滤器、循环泵和外置式管式膜组件。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经进水泵和第一过滤器进入厌氧发酵罐完成污染物的厌氧降解消化后进入外置式管式膜组件经固液分离后产水进行排放或下一步处理,污泥浓缩液回流至中间罐,再经由中间罐回流至厌氧发酵罐。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有机结合厌氧生物处理单元和膜分离技术的新型污泥处理工艺,其不仅保留了厌氧技术的诸多优点,而且膜组件的引入可以将微生物完全截留,提高系统有机负荷和抗冲击能力,减少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

技术介绍
垃圾中转站是连接各区域产生的垃圾和垃圾处理中心的枢纽,在城市垃圾管理系统中起到重要角色。中转站垃圾在堆放、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属于原生的垃圾渗滤液,多为当天产生,具有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浓度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含量较高等特点,对受纳的水体或者污水管道有着显著影响。垃圾中转站废水日产生量一般为几十吨至一百多吨不等,目前最普遍的方法为厌氧+好氧处理达到接管标准排放。其中高效稳定的厌氧处理技术是整个处理工艺的关键核心环节。采用传统的厌氧技术如全混式厌氧反应器(CSTR)、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具有有机负荷低、处理效率低、抗冲击负荷差、反应器占地面积大等缺点。鉴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水质水量波动较大且垃圾中转站用地较紧张等特点,开发新型高效紧凑的耐冲击负荷的高效厌氧技术迫在眉睫。因此,本专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紧凑的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以解决传统厌氧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难处理以及厌氧处理过程中有机负荷低、处理效率低、抗冲击负荷差、反应器占地面积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所述高效厌氧装置包括:进水泵,用于将垃圾渗滤液泵入到厌氧罐中发酵;第一过滤器,用于将进水中的杂质颗粒去除;厌氧发酵罐,用于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沼气;气液分离器,用于将产生的沼气与其携带的泥水进行分离;中间罐,用于暂存厌氧发酵罐溢流过来的污泥混合液及膜过滤后的浓缩污泥;中间罐回流泵,用于将中间罐浓稠的浓缩污泥回流至厌氧罐中。进泥泵,用于将中间罐的污泥混合液输送至外置式管式膜组件中;第二过滤器,用于将进泥中的杂质颗粒去除;循环泵,用于提供外置式管式膜组件中过滤压力及错流速率;外置式管式膜组件,用于将污泥混合液中的泥水分离。其中,所述进水泵通过第一管线Q1与厌氧发酵罐的底部相连通,第一管线Q1上进水泵与厌氧发酵罐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器。所述厌氧发酵罐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厌氧发酵罐的底部通过第二管线Q2与中间罐相连,且第二管线Q2上设有中间罐回流泵。所述中间罐的底部通过第三管线Q3和第四管线Q4与外置式管式膜组件连接,且第三管线Q3上从左往右依次设有进泥泵和第二过滤器;中间罐的顶部通过第八管线Q8和第六管线Q6连接至外置式管式膜组件;所述外置式管式膜组件的产水出口与第五管线Q5相连。所述循环泵通过第六管线Q6、第七管线Q7和第四管线Q4实现封闭式循环。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发酵罐顶部还设有溢流口。进一步地,所述高效厌氧装置还包括出水器,所述出水器与溢流口相接,出水器的底部通过第九管线Q9连接至中间罐,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厌氧发酵罐内的厌氧污泥溢流至中间罐,防实现封闭式循环,以提供膜组件过滤压力及表面错流速率;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处理步骤:采用上述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将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原水从第一管线Q1经过进水泵和第一过滤器去除杂质后提升至厌氧发酵罐,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过气液分离器后去沼气利用系统;污泥混合液溢从出水器经过第九管线Q9进入中间罐缓存,再通过第三管线Q3经进泥泵和第二过滤器后通过第四管线Q4至外置式管式膜组件进行固液分离,此时,循环泵通过第七管路Q7、第四管线Q4为外置式管式膜组件提供4-6m/s的错流速率;分离后的产水经过第五管线Q5排出,浓缩液通过第六管线Q6、第八管线Q8回流至中间罐,中间罐内污泥混合液再经过中间罐回流泵从第二管线Q2回流至厌氧罐中进一步发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线Q1、第二管线Q2、第三管线Q3、第四管线Q4、第五管线Q5、第六管线Q6、第七管线Q7、第八管线Q8、第九管线Q9对应的管道流量分别为q1、q2、q3、q4、q5、q6、q7、q8、q9,各管线流量满足以下条件:q1=q5;q2≥10q1;q3≥10q1;q4=q7=q6;q8=q3-q5;q6=q8+q7;q9=q1+q2。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发酵罐内的温度维持在25~40℃或50~55℃。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发酵罐内的pH维持在7~8.5。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势和有益效果在于:1、相比于传统垃圾渗滤液厌氧处理方式,本装置可以将微生物完全截留,从而实现了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的有效分离,延长微生物的停留时间,使其充分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提高污染物降解效果;2、膜对微生物的完全截留可显著提高厌氧反应器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减少占地面积,可缓解垃圾中转站用地紧缺问题;3、本专利技术的中间罐可以起到缓冲厌氧罐作用,防止膜系统对厌氧系统造成影响;膜组件为外置式膜组件,操作运行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处理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的整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进水泵1、过滤器2、厌氧发酵罐3、气液分离器4、出水器5、中间罐6、中间罐回流泵7、进泥泵8、过滤器9、循环泵10、外置式管式膜组件11、第一管线Q1、第二管线Q2、第三管线Q3、第四管线Q4、第五管线Q5、第六管线Q6、第七管线Q7、第八管线Q8、第九管线Q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整体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高效厌氧装置包括进水泵1、第一过滤器2、厌氧发酵罐3、气液分离器4、出水器5、中间罐6、中间罐回流泵7、进泥泵8、第二过滤器9、循环泵10和外置式管式膜组件11。其中,进水泵1通过第一管线Q1与厌氧发酵罐3的底部连接起来,第一管线Q1上进水泵1与厌氧发酵罐3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器2,用于将进水中的杂质颗粒去除,以免堵塞外置式管式膜组件11。所述厌氧发酵罐3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4,用于将产生的沼气与其携带的泥水进行分离,所述厌氧发酵罐3的顶部还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出水器5相接,出水器5底部通过第九管线Q9连接至中间罐6,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厌氧发酵罐3内的厌氧污泥溢流至中间罐6,防止厌氧发酵罐3顶部污泥结盖;所述厌氧发酵罐3的底部通过第二管线Q2与中间罐6相连,且第二管线Q2上设有中间罐回流泵7,用以将中间罐6的污泥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发酵罐3中。所述中间罐6的底部通过第三管线Q3和第四管线Q4与外置式管式膜组件11连接,且第三管线Q3上从左往右依次设有进泥泵8和第二过滤器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厌氧装置包括进水泵、厌氧发酵罐、出水器、中间罐、循环泵和外置式管式膜组件;所述进水泵通过第一管线Q1与厌氧发酵罐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厌氧发酵罐的底部通过第二管线Q2与中间罐相连;所述出水器的底部通过第九管线Q9连接至中间罐;所述中间罐的底部通过第三管线Q3和第四管线Q4与外置式管式膜组件连接,中间罐的顶部通过第八管线Q8和第六管线Q6连接至外置式管式膜组件;所述外置式管式膜组件的产水出口与第五管线Q5相连;所述循环泵通过第六管线Q6、第七管线Q7和第四管线Q4实现封闭式循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厌氧装置包括进水泵、厌氧发酵罐、出水器、中间罐、循环泵和外置式管式膜组件;所述进水泵通过第一管线Q1与厌氧发酵罐的底部相连通;所述厌氧发酵罐的底部通过第二管线Q2与中间罐相连;所述出水器的底部通过第九管线Q9连接至中间罐;所述中间罐的底部通过第三管线Q3和第四管线Q4与外置式管式膜组件连接,中间罐的顶部通过第八管线Q8和第六管线Q6连接至外置式管式膜组件;所述外置式管式膜组件的产水出口与第五管线Q5相连;所述循环泵通过第六管线Q6、第七管线Q7和第四管线Q4实现封闭式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管线Q1上位于进水泵与厌氧发酵罐之间设有第一过滤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顶部设有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管线Q2上位于中间罐与厌氧发酵罐之间设有中间罐回流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线Q3上从左往右依次设有进泥泵和第二过滤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发酵罐顶部还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出水器相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效厌氧装置处理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处理步骤:
采用上述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高效厌氧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小兰冯永锐阮文权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